豆瓣92分,李安说ldquo它是史

李安曾说:“它是史上最伟大的儿童电影,但值得每个成年人去看。”

它的豆瓣评分常年高居9.2,被称为史上最伟大的儿童片,在美国获得了近百万美金的票房,创下了伊朗电影的票房纪录。而且难得的是,它是豆瓣上少有的一部无差评电影。

布莱松说:“一门艺术只有在保持它的纯洁的时候,才具有真正的力量。”《小鞋子》,就是一部有力量的电影。

本文摘编自《给孩子的电影》

戴锦华编著,活字文化出品

《小鞋子》

???????????

上映时间:年

导演:马基德·马基迪

编剧:马基德·马基迪

主演:法拉赫阿米尔·哈什米安、

巴哈丽·西迪奇、默罕默德·阿米

尔·纳吉

主要奖项:第23届()蒙特

利尔国际电影节奖最佳外语片奖、

最佳导演奖

“伊朗的斯皮尔伯格”

马基德·马基迪,年出生于伊朗德黑兰,是继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之后又一位享有极高国际声誉的伊朗导演。

马基德·马基迪(MajidMajidi)

他与电影结缘很早,开始时主要是做演员,特别是出演了另一位著名伊朗导演穆森·马克马巴夫的一些电影。直到年,他才以导演身份拍摄了第一部故事长片《手足情深》,随后拍摄了《父亲》《小鞋子》和《天堂的颜色》等作品,声名日盛。

进入新世纪,在拍摄了讲述阿富汗难民的《巴伦》之后,他的拍摄速度放缓。年他为北京奥运会拍摄了宣传短片《飞扬的五环》。

《飞扬的五环》海报

与大多数伊朗导演一样,马基迪也十分热衷拍摄儿童题材,而在他这里,这份热情也尤为单纯和持久。相对于执导了《何处是我朋友的家》的导演阿巴斯的隐晦,马基迪的影片风格更为明快。

戴锦华老师《给孩子的电影》里也收录并详解了这部优秀的伊朗电影,这里先做一下预告

马基迪对戏剧性和情节高潮的把控也更为熟稔,他的影片显示出一种较贴近好莱坞风格的叙事性,因此也曾被人称为是“伊朗的斯皮尔伯格”。

一双鞋子引发的故事

《小鞋子》是马基德·马基迪执导的第三部影片,也是为他带来国内外无上荣誉的代表作。它获得了第7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的提名,并在美国获得了近百万美金的票房,创下了伊朗电影的票房纪录。

《小鞋子》对马基迪的意义极为重大,影片不仅令他成为伊朗民族精神的代表,并且奠定了他此后的创作基调。

如拍摄于年的电影《云端之上》,马基迪坦言其更像是展现《小鞋子》中的主角在长大后所遭遇、所抗争的生活。

《云端之上》海报

一双粉红色的小鞋子裂开了鞋帮,露出破旧不堪的模样,一双粗糙黝黑的手用针线将它补好,交给了一旁等待的男孩。

由此,粉红鞋与男孩的简单线索,串联起了整部影片的情节。

男孩阿里由于失误,遗失了妹妹莎拉仅有的一双鞋子,兄妹俩惶然无措地面对这个事实,甚至顾不上太多抱怨,因为他们都清楚地知道这对母亲生病、穷困已极的家庭来说意味着什么。

在阿里的央求和莎拉的委屈中,两人无奈达成一致,每天由妹妹先穿着哥哥的球鞋去上课,课后到巷子里与哥哥的拖鞋互换,再由哥哥飞奔到学校上课。

意想不到的小危机接二连三发生,总是迟到的阿里被教导主任训斥,威胁说若再迟到便开除他;

莎拉由于鞋太大不小心落入水中,直追了好远才寻回鞋子。

这种勉强维持的和平,有一天却被一点微末的希冀打破了:莎拉在早操时偶然看到一个小姑娘脚上穿着的,正是自己的那双破旧的粉色鞋子。

莎拉充满疑惑地追踪她到家里,并告诉了哥哥。两人远远地望着那扇藏着秘密和希望的门,却没想到从中走出来的小姑娘挽着的父亲,竟是一位盲人乞丐。

放弃寻回旧鞋的兄妹俩继续着之前的“接力赛”,每天在对新鞋子的无望期盼中度过。

离新鞋子最近的两个时刻

他们两次最接近新鞋子的时刻将故事推向了高潮:

第一次,是邻居赠予了一套园丁装备,欣喜的父亲决定去富人区碰碰运气,然而笨拙木讷的他连表达意愿都做不到,最后借助阿里的机灵才找到一份工作。

正当父子俩期待着新的生活时,自行车却刹车失灵撞向路旁,父亲受了伤,阿里刚刚悄悄露头的新鞋梦也随之破碎。

另一次,是阿里偶然看到学校的跑步比赛通知,季军的奖品正是一双球鞋。

在他的苦苦央求下,体育老师同意让他通过加试选拔参加比赛。

长达八分钟的赛跑段落在电影史中留下了颇为精彩的一笔。

阿里不断累积的愧疚随着紧张的比赛发泄出来,从出发时势在必得的决心,到游刃有余的规划季军名次,再到被第四名拽倒重新爬起,及至最终的全力拼搏,干脆利落地描摹出阿里的曲折心路,并结束在了阿里得知自己竟是冠军而非季军时的难言泪水之中。

现实主义独有的魅力

伊朗电影尤其钟爱现实主义的表达法,也运用得最为到位。

由“小鞋子”串联起来的故事并不复杂,但情节十分紧凑,富有张力且环环相扣,特别是,影片精到地表现出了现实主义独有的魅力。

这不仅仅体现在人物形象的丰满可感、现实场景的忠实再现、以孩子的视平线为基准的低机位拍摄上,更重要的,是对细节的敏锐把控。

妹妹莎拉在不得不穿上哥哥的旧球鞋上课时,双脚在特写镜头中羞愧地瑟缩挪动,恨不得完全藏起来,

而在体育老师训斥学生说应该穿球鞋上课时,这双破旧的球鞋又瞬间获得了自信,安然而坚定地站在队列前方,同时伴随着莎拉脸上释然的微笑。

在另一处,莎拉找到了自己的旧鞋子,又因为看到那女孩的家庭困难而舍弃了夺回它的机会,然而,当她看到女孩穿上了新鞋子而毫不怜惜地扔掉了旧鞋时,伤痛、委屈、惋惜等多重的情绪化作了皱紧的眉头与转身离去的背影。

此外,莎拉追逐水沟中漂走的鞋子,决定穿哥哥的鞋后便暂时忘却对哥哥的恼恨,与他一起快乐地吹起肥皂泡,等等,

这些细节的铺陈毫不突兀,甚至可以说,多一分太过,少一分则寡淡。

不加评判的凝视成年人的美好童话

《小鞋子》无疑是个童话,但并不是用来训诫孩子的童话,而是寄托着成人美好愿望的童话:

故事里没有善恶的截然对立,穿走莎拉旧鞋的女孩虽有无知之恶,轻易丢弃莎拉珍视却忍痛割爱的鞋子并炫耀自己的新鞋,但她不管多么喜爱也没有把捡到的笔据为己有;

在富人区,现代伊朗都市的整洁与富有,强烈反衬出了父亲的寒酸与卑微,紧闭的大门、厌烦的语调、凶恶的狗吠,也都显示出了阶级之差所携带的恶意。

但这些却只是点到即止,场景迅速被一个渴求玩伴的富家孩子与他的和善慷慨的祖父掩住了。

同样的,当比赛即将开始时,阿里出神地凝望着周围的孩子们,看着他们被父母宠爱着,穿着整洁的运动服,吃着甜美的零食,眼中有着不着痕迹的渴求与对自己命运的安然。

真正的痛楚是存在的,贫苦生活的再现与贫富对立的尖锐,也是《小鞋子》的题中之意,但马基迪未加丝毫的评判,把只是将其展现在观众的凝视之中。

是伊朗保守社会的压制?还是马基迪自己的选择?不管怎么说,故事中的阿里与莎拉还是获得了他们的新鞋子,于是,这残酷的现实画上了童话式的句点。

深入思考

你是否看过同样以贫困地区的儿童为主角的中国电影?它讲述了怎样的故事,用了怎样的方法?你更喜欢哪个?

拓展观读

影片

《白气球》

贾法·帕纳西导演,年

图书

《波斯札记》,穆宏燕著

河南大学出版社,年。

冷知识

01

马基迪的选角十分谨慎,饰演阿里的小演员一直难以确定,后来偶然间在学校看到一个男孩子因为课业哭泣的样子,立刻选定他作为男主角。

导演马基迪和小演员在拍摄现场

饰演莎拉的小女孩原本有些性格内向,因此,她的妈妈和几个月大的妹妹一同陪她拍摄。

饰演莎拉的小演员巴哈丽·西迪奇(BahareSeddiqi)

02

在拍摄中,马基迪为了获得小演员的真情流露,时常“做戏”,比如呵斥和他们玩得好的工作人员,“威胁”要辞退他,同时偷偷拍摄下孩子的担忧和紧张。

导演,求求你不要辞退我~~求小男孩此刻的心理阴影面积????

很多时候,他是在平时留意孩子们的状态,随时拍摄,而真正的拍摄往往只是走个过场。

拍戏,你是认真的吗~~

作者简介

戴锦华

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教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11年,自年任教于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现为北京大学人文特聘教授、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从事电影、大众传媒与性别研究。开设“影片精读”“中国电影文化史”“文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性别与书写”等数十门课程。中文专著《雾中风景》《电影批评》《隐形书写》《昨日之岛》《性别中国》等;英文专著CinemaandDesire,AfterPost-ColdWar。专著与论文被译为韩文、日文、德文、法文等十余种文字出版。

相关阅读

《给孩子的电影》

戴锦华编著

丛书:给孩子系列

活字文化策划出品

《给孩子的电影》由当代知名人文学者戴锦华编选,在世界范围内,遴选出50部经典电影,几乎囊括了世界电影版图的各个角落。在编选过程中,戴锦华跳脱出“横”的地理空间,以“纵”的时间的概念串联百年电影时光,囊括除大陆以外的港台及海外的各语种影片。

值得一提的是,编选这50部电影,戴锦华和她的编选团队,注重第三世界电影的发展,除好莱坞外的国家,比如伊朗的《小鞋子》以及东欧的电影。力求让电影在孩子心中不仅是“眼睛的冰淇淋”,还是心灵和视野的启蒙者与拓荒人。除选出的这50部外,还特意又以列表的形式,列出50部影片。一来求其全面,有些同样精彩的电影,遗漏可惜。另一方面,也是让有兴趣的读者作为延伸阅读与观摩的参考。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内容,请动动手指点一个“在看”,并把


转载请注明:http://www.mdongd.com/zxzl/6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