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花开》
同为粉丝电影,制片方同样赚到手软,《煎饼侠》与《小时代》在媒体的待遇却截然不同:前者一片叫好,后者一通嘲讽。《煎饼侠》的基础粉丝是市民趣味的视频观众,即所谓的“接地气”;《小时代》的基础粉丝则并不是所谓“大众”,而常常是大众眼中的“妖孽”。可是,难道市民趣味就比另类一些的趣味更加“高尚”吗?对此我们的大众文化批评常常是捉襟见肘的。
用“艺术水准低”批评《小时代》是没有意义的
比如,用“艺术水准低”批评《小时代》或者《栀子花开》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无论是拍摄手段花里胡哨的《小时代》系列还是清汤寡水的《栀子花开》,它们的制作初衷都与“审美经验”没有半毛钱的关系,《煎饼侠》亦如是。
“艺术”批评只是道出了一个悲哀的事实:长期以来我们的电影品种单一,类型单调,想象力贫乏;同样我们的“审美经验”也非常贫乏,贫乏到要将“审美经验”加诸于所有电影产品,不符合自己“审美期待”的就勃然大怒,跳到半空中,骂个体无完肤——而当代电影工业之庞杂,类型之丰富,电影的消费品特征之明显,都远非精英主义的“审美”或“思想深度”所能评判。而事实却是,我们的电影批评家大都是理直气壮的精英主义视角。
虽然精英主义的电影这几年也时而出现在我们的视线范围内,像近几年的《人山人海》、《天注定》、《推拿》等,但这只能是电影很小的一个范畴而已。以瑞典人的《枝寒雀静》为例,这当然是一部电影杰作,但是它注定无法成为电影消费品的评判准则。那么,看到“审美”之外的问题,比如探究为何国产电影的品种、类型、主题都如此单一,看到各种文化消费产品在中国是如何被生产出来的,烂片为何从审查到排片都一路绿灯,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岂不是更有意义?
《小时代》是消费主义“苹果”不消费主义吗?
同样,仅仅批评《小时代》物质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也是空洞的呐喊。因为,创作方就是要让你看到物质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当然你可以非常文青地说:“只要小时代不停止向物质低头,我就是它的‘终生黑’。”可是,这不过是堂吉诃德式的战斗,只会让“小时代们”发出尖利刺耳的嘲笑声。消费主义当然是他们宣扬的,可他们要说的,不就是“消费主义就是好、就是好、就是好”吗?苹果不消费主义吗?它的消费主义策略对中国城乡青年的戕害,会比《小时代》哪怕小一点点吗?割肾、跳楼、灭亲,究竟为何不见文艺青年诸君对苹果的消费文化口诛笔伐呢?
所以,以《小时代》的“浅薄”显示你的“有品”,就掉进了《小时代》的陷阱,同样,“骂low货把自己都带low了”这个论断有相同的病症:您就是怕被别人说自己“low”吧?“小时代们”当然可以借此发出尖利刺耳的嘲笑声:装!
是的,当代中国还没有哪一部电影,能够像《小时代》那样,毫不加掩饰、理直气壮地投射出自己赤裸裸的物质欲望,那不正是这个时代最鲜明的特征,最无耻的逻辑?诸君大概正是在这种赤裸裸的投射中感到不适,从而口诛笔伐,或者又落荒而逃的吧?逃跑的时候,是否听得到那诡异的嘲笑声?
《小时代》
郭氏文艺与“青春梦”
然而,这绝不意味着,《小时代》切中了这个时代的肯綮,相反地,它选择对糜烂加以赞美。如果说,在《天注定》中你看到的是对准金钱逻辑的猎枪和火药,《小时代》就是口红和脂粉,对痈疽的粉饰和化妆——恐怕这也是该系列能一路过审的原因之一吧。郭敬明当然是精明的,这部“青春片”绝口不提90后青春面对社会可能遇到的真实伤痛,不过这并不是本文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