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郭敬明执导的《小时代3》上映3天票房高达2.47亿,更以首日票房1.1亿刷新国产2D电影纪录。《小时代3》延续了第一部以来骂声与票房齐高的趋势。影片崇尚拜金主义再次引起骂战,甚至有观众嘲讽说:“前两部是MV,这部直接变成PPT。”
面对《小时代》,每一代都有自己的看法,他们中有痛心疾首的前辈、隔岸观火的中立派,也有如痴如醉的“脑残粉”。
文/于今昔
《新周刊》第期
《小时代》的观众,平均年龄20.3岁,这很接近年中国观影人群的平均年龄21.7岁,而所有观众中81%是女孩。(数据来源:DATATOPIA)郭敬明深谙这些女孩的趣味,他知道这一代人喜欢俊男、名牌、派对、大都市,就为他们奉上了一个关于俊男、名牌、派对、大都市的美梦。
在暑期档,两部《小时代》收获7亿票房,上映的第五天,新浪微博上的单日提及量已经达到了万。
面对《小时代》,从生于上世纪30年代的王蒙到10岁的邻家女孩,每一代都有自己的看法,他们中有痛心疾首的前辈、隔岸观火的中立派,也有如痴如醉的“脑残粉”。在其中你看到言语冲突、代际冲突、价值观冲突,而这一切发生的同时,又一代年轻人长大了。
把青春给青年纯粹就是浪费。
作家王蒙:“这是一个勇气,他敢于把时代前边加小字,你们琢磨琢磨,过去谁敢把时代面前加小字,你反动,因为大时代,为什么是大时代?是战争和革命的时代,是把几面红旗一直打下去的时代,总而言之都是大时代。所以一开头吸引我的就是小时代。……我说我一个印象,我不想做价值判断,好和坏,他浅,正因为他浅,所以他容易接受,你想不费劲,你不用皱眉头,您不用含悲情,您就看着舒舒服服的就下来了,合乎逻辑是他,不合乎逻辑也是他,所以他给我的感觉就是浅青春,又青春又浅,我还想起网上有一绝词,我看着把我给乐的,我不认识谁发明的,不是我,说把青春给青年纯粹就是浪费。”(《锵锵三人行》)
这是北京团市委想大力让青年们向郭笔下的青年群像学习?
作家陆天明:“《北京青年周刊》力挺《小时代》。有两期封面刊登了郭的大头照,两期为《小时代1》和《小时代2》做长篇专访。我今天才得知,它是北青报旗下的,而北青报又是北京团市委的机关报吧?我不知道,这是北京团市委想大力让青年们向郭笔下的青年群像学习呢?还是谁的意图?郭笔下的青年形象真的值得青年效仿吗?”
没这种小孩爱的片,市场会全被好莱坞占走。
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许子东:“《小时代》不深刻,但是真实。可怕的不是这部电影,而是这种浅薄的真实。电影真实地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你周围生活中的人真的这样浅薄,这才是让人不舒服的地方。”(《锵锵三人行》)
作家陈村:“我在微博搜了一下,‘郭敬明’关键词下骂他的人很多。尽管我不爱读他作品,还是要说一下,他读者很多是非极端社会的正常现象。相信他的读者会去读更有意义的文字。”
导演王晶:“《小时代》系列,票房好、剧本不错,对白有时代感,美术摄影精美。第二部的黑色与背叛,与香港叶念琛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我50多岁都认为好看,为啥还有不少人攻击?要电影业大火就要这种片火,自上世纪60年代至今都如是,没这种小孩爱的片,市场会全被好莱坞占走。我不认识郭敬明,跟柴智屏也不熟!心里话!”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周星:“《小时代》是有意无意疏离大时代的个体找到舒张身心的体现,却实际上在电影中试图实现梦幻里的高富帅白富美期望,而《小时代》依然没有脱离琼瑶情感剧模式与港台豪门恩怨家庭剧的混合。关于《小时代》的兴旺不能不叹息世风变化:电影艺术审美观念已经飘逝,直截了当地触及娱乐成为《小时代》受众的欢悦理由。”
查建英:“看完了以后我就觉得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我的感觉,这字正好是英文的,叫wannabe。……他说我们都是追求梦想的,我们都是要勤奋要变成实现我们的梦想,可是他什么梦想呢?这个梦想你一看就是成功,这成功的内容是物质,就是要有钱。”(《锵锵三人行》)
世界就在大时代和小时代之间不断轮回。
影评人周黎明:“电影能反映现实,也能营造梦想,把镜头对准整日做白日梦的少男少女这本身不是错,郭敬明是出色的生意人,对目标消费者的心理把握精准是他的长处。一部影片的底线是无害,纯娱乐,让观众一笑置之,都行。但如果把恶趣味当作艺术来兜售,把修养理解成背诵诺奖得主的名字,把友情、爱情、亲情当作暴富展览的点缀,这样的影片票房再高,其境界也是高下立判的。”(《新京报》)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大时代有大时代的神,简称大神;小时代有小时代的神,简称小神。在大时代小神会死得很惨,小时代却兼收并蓄地把大神小神一起供奉。简言之,没有神他们就创造一个,一个神腻了他们就再搞一个替换之,灭神者最后也会变成神。有的被放逐的神会再度归来,世界就在大时代和小时代之间不断轮回。”
戏剧导演孟京辉说:“我觉得大家都喜欢一个人也无所谓,这只是长河的一瞬间。”
乐评人孙孟晋说:“《小时代》完全放弃理想,而去追求这样的东西,其实跟我们这个时代有关,所以我要骂这个时代。为什么很多人不去想在它背后的一些东西,郭敬明不是孤立的,他背后的这个电影工业很可怕,这个电影工业通过郭敬明赚钱,我们这个时代对物质这么贪婪的追求,我们应该去反思这个问题,该骂的是这个,对我们所有人痛下屠手。”
导演高群书:“我从来没有说过《小时代》不好,甚至一个不字。《小时代》放映的时候,我的朋友史航、周黎明批评了一下,就遭到粉丝的极端谩骂。几个人被骂成老不死,我就说了几句,结果被卷入了骂战。”
《青春派》导演刘杰:“《小时代》我至今还没有看过。但是,最近有网友把《青春派》和《小时代》做了个混剪的短片,我一看,原来《小时代》是这样的,好梦幻啊……”
编剧伐柯:“《小时代·青木时代》隐约暗喻了某种意味的时代改变和电影业的改朝换代,也很好地诠释了郭敬明那句台词:没有人能永远年轻,但永远有人在年轻。”
导演把关把得好,全片没出现一个演技派。
编剧史航:“《小时代》有一点是对的,导演把关把得好,全片没出现一个演技派,大家水准一般齐。最年长的王琳,也是韩剧恶婆婆的标配,与年轻演员半斤八两,不伤和气。其中若出现几个金士杰吕中李雪健李立群,那可惨了。”
IBTimes中文网总编辑连清川:郭敬明就是恶趣味,跟高群书的惨败没有半毛钱关系。郭敬明的大卖,只能说明我们这个民族的年轻人,已经全面浸泡在没有营养的肥皂水里了。”
作家徐皓峰:“现在不但是中国,就是全世界的电影都是处在一个没有正餐的一个时代,包括咱们非常热衷的就是拿价值观,拿时代的问题来评论《小时代》,但是可能《小时代》放到国际影坛上边人家一看这就是一个小妞的电影。”
影视策划人谭飞:“不应动不动对观众品味自由进行钳制。郭敬明就是一个商人,不是追求艺术,影片只是他的手段,不是目的。”
编剧宁财神:“即便我个人不喜欢《小时代》,但这次各种口诛笔伐,尤其是价值观的部分,我都不同意,甚至恶心。这次,我旗帜鲜明站在《小时代》这一边。我辛辛苦苦工作赚钱,没别的想法,就想吃好喝好玩好,有条件的话,还想纸醉金迷,骄奢淫逸,并且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只要钱是自己努力赚来的,花自己的钱让傻逼们嫉妒去吧!”
编剧于正:“我其实很佩服《小时代》,那么高的票房,说明观众真的喜欢。”
作家钟宜霖:“‘没有物质的爱情就是一盘散沙。’三个女生异口同声地说——恭喜中国,这就是郭敬明教育出来的孩子们,中国的下一代。因为没有物质的爱情是一盘散沙,所以爱情并不重要,物质才是第一位的,对吗?恭喜中国进入了郭敬明出品的空前绝后的‘脑残小时代’。”
书虫网副总经理郭涛:“看过《小时代》:其实没口碑说的那么糟糕,这种影片本来就是给怀春的少女们YY用的。但白富美高富帅的青春作为奔四的屌丝实在不懂。”
动画导演皮三:“我们公司一位造型总监,一个女孩,曾经是朴树和王菲的粉儿,一直觉得审美挺文艺,她说她看了《小时代》的1和2,这不禁让我对此事开始理性看待,我以前看网上摘的他小说都是名牌和半英文集锦,以为是个炫富励志小暴发户,但能把这么多城里村里的姑娘都收了,还是背后有故事和办法的。”
《小时代》爱好者请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