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参与文末的“阅读原文”票选
一部沉寂了5年的电影,终于登上了大银幕——《抵达之谜》。
作为影院复工后的首批国产片,这部电影受到了国内院线的一致重视,无论预售还是排片,均一路领跑。
上映三天,就斩获了多万票房。
票房高歌猛进的同时,它的口碑却一路走低,只拿到了区区5.2的豆瓣评分。
这部电影质量到底如何?
为什么它的口碑会如此尴尬?
坦白说,光看阵容,这部电影还是挺亮眼的。
监制谢飞,是曾经拿过柏林金熊奖的第四代导演。
导演宋文,是First青年电影节的创始人。
男主李现,是去年爆红的“现男友”。
而且,对宋文和李现来说,这部电影还有着更深一层的意义——
它既是宋文的导演处女作,也是李现首次担纲主演的电影。
该片从立意(年)到拍摄(年)再到定剪(年),中间磕磕绊绊经历了很多年。
早在年10月,就曾在釜山电影节上映过。
只可惜,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抵达之谜》都称不上是一部成功的作品。
《抵达之谜》的故事,主要以上世纪90年代的芜湖作为故事背景。
小龙(李现饰)、方圆、大四、三皮这四个来自底层的不良青年,在这座小城野蛮生长,一起逃课、打架、泡妞、飙车……
小龙和方圆同时喜欢上了一个名叫李冬冬的女孩。
然而,这个女孩却在一个夜晚,突然离奇失踪。
他们放荡肆意的青春岁月,由此戛然而止。
十几年之后,兄弟四人再次相聚,只有小龙还固执地要为李冬冬讨个说法。
直到这时,他们才猛然发现,即便真相浮出水面,他们依然无法抵达自己的内心.....
《抵达之谜》是一部很难定义的电影,导演在片中杂糅进了很多元素:文艺、青春、犯罪、悬疑……
这些元素的介入,分散了电影的核心叙事,让它在类型上显得凌乱、模糊。
与其将它归于某一类型,不如笼统地将它称为是一部与“成长”有关的电影。
这种“成长”类电影,一直是很多文艺片导演的心头好。
与主流青春片不同,这种文艺片往往都带有强烈的个体记忆,很容易被拍成一部集自恋、自嗨于一体的青春随想。
主创容易沉湎其中不可自拔,将观众置于次要位置,忽略了他们的观感与体验。
而《抵达之谜》,就正是这样一部电影。
该片从背景到角色,都源于导演宋文的亲身体会。
宋文是芜湖人,所以他将电影的拍摄地放在了家乡芜湖。
宋文是70后,所以片中所讲述的故事,也是70后的故事。
就连片中出现的主要角色,也都取材于他记忆里的真实原型,比如赵小龙。
虽然这部电影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可这部电影呈现出的样貌,却又是十分失败的。
这种失败,主要源于两点——
一点,是地域文化不显著;另一点,是故事编排太狗血。
电影里,导演花费了大量的笔墨,去营造90年的怀旧氛围。
很多流行符号,时刻穿插其间:打口带、录像厅、歌舞厅、王家卫、《英雄本色》、古惑仔……
这些符号,虽然能够带出90年代的时代质感,但这些放之四海皆准的时代符号,却并不能带出浓郁的地域特点。
我们只知道电影里的故事,发生在90年代的江边小城,至于这个小城是什么样的,有什么样的码头文化,有什么样的历史情怀,这些信息在观众脑中都是极其模糊的。
这种模糊,除了体现在地域上之外,还体现在剧情编排和人物情感上。
尽管导演想讲述的故事,带有很多私人情绪,但《抵达之谜》里真正讲述的,却都是很俗套、很狗血的故事。
该片剧情,本身并不复杂。
无非就是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两个哥们爱上一个女孩,然后四个好兄弟因为这个女孩走上了互相叛离的道路。
如果摒弃片中所使用的技法不提,光从情感关系来看,《抵达之谜》的情感内核和《小时代》其实如出一辙。
都是四个男孩(或四个女孩),因为异性、利益等外部因素的介入,从而经历了一系列的疼痛青春,最终离青春渐行渐远,失却了本来的初心。
而且电影里所使用的诸多技法,也都有炫技之嫌。
包括手持镜头、长镜头、黑白摄影、柔光特写在内的各种技法,全都一锅烂炖地出现在片中,看起来零散琐碎,毫无章法。
某些为女主量身打造的特写镜头,还带有浓浓的MV范儿。
此外,片中出现的某些配角,其台词功底也显得极为薄弱。
其中,最让人出戏的一个,就是在片中饰演武忠的那个演员。
电影里,他有一段和方圆在车里的对峙戏,那段戏有一段长台词,被他说得非常垮,台词水平比路人还路人,就像是直接念出来的一样,毫无表演可言,让人分分钟出戏。
导演为了强调自己的参与感,还将自己的个人视角,嫁接到了戏份最弱的三皮身上,让三皮担任了片中的旁白任务。
电影里,三皮一共拥有两重身份,他既是过往岁月的亲历者、见证者,又是多年之后从大城市归来的外来者。
这两重身份,刚好与导演本身不谋而合。
只不过,影片并没有因三皮的旁白介入,而起到很好的衔接作用。
断断续续出现的旁白,反而让本来已十分凌乱的叙事显得愈发断裂。
而且这种用旁白来补充故事的手法,本身也是电影里的大忌,是欠缺新意、极其偷懒的一种做法。
三皮(左二)
不难看出,这部电影最大的卖点,主要就聚焦在李现身上。
根据幕后花絮来看,为了演好赵小龙这个角色,李现确实付出了不少努力:
为了演一个十几秒的杀鱼镜头,去卖鱼摊上观察学习,一天杀三四十条练习。为了一场需要情绪张力的动情流泪,能够连演七、八次情绪崩溃到泪流满面。
就连监制谢飞,都忍不住为他点赞。
努力用功是一件好事,但作为演员,有时候还是需要善用巧劲儿。
而电影里的李现,就显得用力过猛,过于僵硬。
反倒是片中其他几个主要角色,表现得更流畅、更自然。
个人感觉,李现在电影里前半部分的表演比后半部分的表演更好一些。
前半部分,他是本色演出,强调身上青涩的少年感。
为此,他给这个角色设计了很多小动作,比如啃手指,比如偷瞄心上人等等。
进入后半部分,影片开始向悬疑迈进,角色随之步入中年。
李现身上那些反映角色内心的微表情和小动作,开始慢慢消失。
这个时候,与角色不相契合的他,逐渐变得无所适从,无法准确地传达出角色身上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与此同时,《抵达之谜》在叙事层面,还出现了严重的叙事断裂。
电影里,有一场看守所戏,这场戏对《抵达之谜》的重要性,几乎可以对标《少年的你》里周冬雨与易烊千玺在看守所里的那场泪崩戏。
通过这场戏,大四向小龙道出了李冬冬失踪的真相——被大四意外推入了水中。
说出这个真相后,小龙情绪激动,直接上前揪住了大四。
照小龙这样的情绪状态,大四酿成的这场“过失杀人”,绝对不可能、也不应该就这么简单地翻篇过去。
而且谈话过程中,周围也都布满了警察,就算小龙不报警,那这些警察不该对此展开调查吗?
然而,这些合理的剧情,偏偏都没有出现在电影里。
影片直接就此断裂,让故事跳转到了十几年后。
此时,逃过了牢狱之灾大四,再次成为兄弟冲撞的关键诱因。
于是,这才有了那场将全片推至高潮的“雨夜撕X”戏。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场“雨夜撕X”的重头戏,其实是缺乏合理性的,完全就是为了高潮而高潮的生搬硬套,毫无逻辑可言。
这场戏虽然使用了长镜头,但并不流畅,排练感明显。
总之,作为一部处女作来说,《抵达之谜》还是挺平庸的。
它最终没能达成一个令观众满意的呈现效果。
导演用分钟的片长,拍出了一部矫揉造作的无病呻吟。
导演将这部电影,视作是自己对抗无聊生活的有力武器,可最终,他却与无聊为伍,给观众制造了更多的无聊。
浪费自己的时间,更浪费观众的时间。
到头来,只觉得是拍了个寂寞、看了个寂寞。
你看这部电影了吗?评价如何?
欢迎参与“阅读原文”投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