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乔西看,让热点深度一点—
我们会经常注意到这样的现象,就是一部热映作品,常常口碑两极分化。可能不仅是影评人和普通观众评价不同,就连普通观众也可能因同一部作品的观点不同,而面临撕裂。以至于我时常感叹,现在的人是多容易撕裂,不是因为豆腐脑该甜还是该咸,要么就是因为是否站某个流量小生而撕裂,更不要说政见不同,人生观、世界观不同,难以调和。这就像有人会因《小时代》,而找到了同好这一口的姐妹淘,也有人选择鄙视地把他们拉黑。就像我,在姜文《一步之遥》引发的朋友圈口碑两极分化中,也“排除异己”把给差评的人都放到了“黑名单”中,毕竟这最直观的表明我们——不是一路货色。至于审美这件事情,更是人间最大的“盲盒”,每个人的背景、学历、性格和气质,所出生和成长的时代、地区,当时的审美风潮,父母的审美,朋友圈,职业圈都可能会对一个人的审美形成产生影响。所以强行指摘一个人的审美,就跟要否定一个人的过往一样。我还注意到另外一个现象,近年那些票房越高的电影,我的一部分朋友(包括我)越敬而远之,影评人也没有给出很评价,而影评人的高分电影,往往也不怎么卖座。别忘了《百鸟朝凤》导演吴天明去世后,这部电影的制片人给人一跪求观众去看这部呕心沥血之作;连一贯低调的墨镜王——王家卫也曾为一部他推荐的文艺电影排片不足而发出呼声。票房当然最能反应当下观众的主流审美,也许说“审美”可能有点“言重”了,因为我也有朋友经常说,去看电影就是为了娱乐娱乐,生活已经那么难了,为什么去看电影还要想那么多?看似这句话无可辩驳,但往深了想,这就是对内容没有要求,“没有要求”——当然就展现了你的审美能力啊!我是不能。我无法为那些票房很高,但是看了让我尴尬的镜头、桥段和拙劣的对白与演技而娱乐,真的,我觉得那是让我花钱买罪受。每每如此,我都要不吐不快,浪费的时间起码可以换回认同我审美的朋友避开这些雷。我一直觉得我还是有一根敏感的“避雷针”的,我自己买票去看的电影,多数是我一直很喜欢这个导演的作品,或者看到信得过的朋友推荐,还有一个方法就是通过电影片名、海报和预告片。不过现在很多电影为了票房都花大价钱制作海报和预告片,单靠预告片选片也许很容易被坑。还有一个雷区就是一些知名口碑前作的续集。譬如说,上个月我刚看过的《疯狂原始人2》。《疯狂原始人》当然是一部非常出色的动画片,当年(年)的出现,甚至可以用惊艳来形容(豆瓣评分8.7)。带着前作的口碑,我有理由相信2应该也不错,在去看之前,豆瓣评分一度高达8.9分。结果,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用力过猛,处处想要讨好观众,毫不克制的电影。用一个词形容,就是经常性尴尬。这部作品虽然延续了前作的立意,还是让人思考亲情的意义和价值,但,不好意思,我实在有点看不下去。现在豆瓣评分8.0,说实话,我还是认为有点高了。(豆瓣评分也因为现在用户年龄层扩大和活跃用户的变化,对我而言的参考性有些掺水)因此带给我一个思考,我们的审美和选择是否有一个有迹可循的参照系?比如,如果稍加留心总结一下那些我最喜欢影片的片单,就会发现,哦,原来我喜欢的都是差不多这一类型的,那么我们就可以找到自己的审美坐标了。记得看《德国乐迷看乐夏》时,经常听到那个高大的Max说他身体里有一个俗气检测仪,一下就能听到那些着力讨好观众的乐队表演,他把那个叫做cheesy——恶俗的。我觉得我在不管听音乐还是看电影、看电剧或看画,也会很主动的远离和不喜欢那种很流俗的东西。那么什么是流俗呢?我想我可以用人们都很熟悉的歌来打个比方,央视星光大道上火的一塌糊涂的《月亮之上》、《套马的汉子》这种,就是流俗;同样是很俗的东西,比如二手玫瑰的音乐,我觉得那种俗,是民俗,他们把“俗”封装成了一种自洽的风格,他们没有讨好,只是籍由展示自己来吸引听众。那我们每个人,在审美的象限里,在什么位置呢?是否有一个通用的形式,可以让大家代入进去?接下来,我想到了另外两个词:drama(戏剧的)——我们看电影看艺术作品当然是首先在看戏;life(生活的)——戏剧脱胎于或者说来源于生活,也有那么一些导演坚持用质朴的展现生活。于是有了下面这张图的上半部分。如果是这样,那我们把那些大师的作品怎么放?比如王家卫、比如杨德昌、比如周星驰……我想到了《大话西游》,这部经典放到cheesy这个象限肯定是不恰当的?对了!加上style(风格)——大师级导演之所以成为大师,正是因为他们探索出和坚持自己的风格。如上图,从左到右:life、drama、cheesy不是独立的,而有着广泛的交叉和交集。当一个作者拥有独特的风格,他的作品就会出现在style象限。想象一下,当你看王家卫的电影时,我想要看的就是王家卫的这种电影,他的那种精致到像每一帧平面设计一样的画面,都市呓语一般的人物对白,文艺到极致的情绪氛围,还有杜可风的影像风格和张叔平的美术风格都为王家卫增光填色。接下来,我用了不少近期大家比较熟悉的影片,代入到这个审美坐标系里,给他们寻一个位置,你最喜欢喜欢和推崇的电影主要集中在哪里,那么也就找到了你的审美偏好谱系。下图中标有特殊颜色的几组电影,恰恰是前作和续集的关系,我想,为什么大多数续作都变成狗尾续貂,恐怕就是电影公司想要“复制”前作的成功或者卖座元素,而不断加码,进而变成让人生厌的堆砌的程度。相反,因审美不同,有的观众反而喜欢这种被“取悦”、被“投喂”的感觉。大多续集就像算法推荐,只知道不断推给你早知你喜欢的,而很少创造意外和惊喜。比如《人在囧途》还好好的是一部挺生活的电影,到了《泰囧》已经到了流俗的边缘,尽管在当年打破记录成为影史票房第一。还有前文提到的《疯狂原始人》。就连影史经典《玩具总动员》系列,拍到第四部的时候总觉得导演动不动就想要煽煽情。更不要说刘镇伟拍的《大话西游3》,简直是对他封神前作的践踏。周星驰的《新喜剧之王》也未能免俗,烂俗的搞笑套路,让它成了一部不时让人尴尬的续集。如果说贾科长早年的《小武》、《站台》代表了life这一象限的审美,那么同为第六代导演都是以生活化的影像和叙事格调为风格。
比如上图中我提到的娄烨的早期禁片《颐和园》,再到周迅贾宏声主演的《苏州河》,以及近年的《推拿》,始终坚守生活化的叙事风格。
还有张杨的《向日葵》、《昨天》和《洗澡》。年同样是澡堂主题的《沐浴之王》正好与《洗澡》形成鲜明对照,落在了drama偏cheesy的这个象限,也因此更加轻松、搞笑。
国师的新经典《一秒钟》正是一部兼具生活化表达,又充满了戏剧张力的好电影,堪称他进入新世纪以来最好的电影。
同为谋女郎刘浩存的新作《送你一朵小红花》也是既有生活根基又有很戏剧性设计的逻辑自洽,火蛇走线、前后呼应的很好的一部商业片。
在style(风格)这个象限,则有我们所推崇的杨德昌的生活化影像,王家卫充满风格化的戏剧表达,以及就像一位中国的法国导演般存在的天马行空的姜文式电影。
就连近年已经淡出影坛,职业生涯尾声多拍烂片的刘镇伟,也在风格化象限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通过《东成西就》、尤其是《大话西游》把无厘头变成了他和主演周星驰的标签和得以封神的风格。
那么这个坐标系放在一个全球电影更大的尺度是否管用呢?让我们可以把豆瓣top50的电影拉出来遛遛。矮油,不错哦!似乎都各就各位了。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影史最受欢迎的电影,多半集中在drama这个象限,这也很正常,看电影就像是幻乐一场,我们不过是想要超越平凡的生活,在庸常俗世中,用两个小时,梦一场,过一次不曾过过的生活,体验不曾体验的感受。影史经典中也不乏生活化的叙事和表达,出现了伊朗阿巴斯、日本是枝裕和这样的现实主义大师,生活从来就是最深沉的艺术给养,也滋养着热爱生活的有心人。是不是在订阅号信息流里很少看到我了?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