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点影迷必备的入门知识,什么是三级片,

白癜风诊疗学术高峰论坛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8048343.html?ivk_sa=1024320u

这几年在网络上结识很多喜欢看电影的朋友,交流的过程中,有些新入门的小朋友,对老鸟口中的一些名词理解有偏差。主要原因是这些概念大多是舶来品,而且分散属于不同领域,乍听起来云里雾里有很多误区也不奇怪。

先说说热门的“三级片”和“R级片”

三级片和R级片最常见的误区就是很多人认为就是“色情片”的同义词。其实在三级片和R级片的范畴内,色情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有很多电影被定级为R级并不是因为色情的缘故。

“三级片”和“R级片”都是电影分级制度中的概念,这种制度我们内地没有,所以很多人并不十分清楚。

三级片是香港电影分级中的限制级,只准18岁(含)以上年龄的人观看。

R级片是美国电影分级中的限制级,建议17岁以上观看。

类似的概念很多国家都有日本有R18+,英国有“18”级和“R18”级大同小异都是对电影适合年龄段的评价。

电影分级制度是取代电影审核制度的指导性建议制度,不具备强制性,更和电影质量没有任何关系。根据电影涉及的主题、语言、暴力程度、裸体程度、性爱场面和毒品等众多元素,综合评价电影所适合年龄人群。换言之对影迷来说,只要是成年人,又没有小孩一起看电影,分级制度毫无意义。

而对于家长来说评级制度是非常重要的,例如看这张海报,可能很多人认为这是一部,可以周末和小朋友一起分享的搞笑动画片。而这部《香肠派对》绝对是一部污力十足的R级片,绝对不是周末一家三口合家欢的好选择。

和采取电影分级制度不同,我国内地采用的是电影审核制度。这种制度还真不是我们自己发明的,从前美国,英国,日本,韩国都采用这种制度,后来被电影分级制度所取代。

取消电影审核制度,对电影产业的发展有多大的促进作用,我没有相关的数据,不好乱说。我说说隔壁韩国电影产业在取消审核制度以后,逐渐成为电影强国的例子。

韩国在年之前是电影审核制度的,审核的严格程度大家可以从《辩护人》中感觉到,不但是电影大学生的读书会都是秘密警察的打击对象。

年韩国电影开始实行分级制度,第二年上映了这部描写南北谍战的《生死谍变》。很多小朋友对这部应该不是很熟悉,看看演员表,韩石圭,崔岷植,宋康昊,金允珍,黄政民小配角十几年后都是天王级的大咖,这部可以视作韩国商业电影分水岭级别的作品,这部是韩国电影采取分级制度之后,第一部令整个东南亚耳目一新的商业大片,而且从此之后的二十年,韩国商业电影走上了崛起之路。

有很多喜欢韩国片的朋友,或者韩国明星的粉丝,高呼韩国电影亚洲第一。这个现在肯定不是,究竟能否超过中国有争议,韩国电影无论从哪个层面考虑都不如日本电影。电影产业不是单单指商业电影,而且就从商业价值来说,日本有新海诚,吉卜力这批动画制作人,日本的动画片绝对是卖给全世界的,韩国电影的商业价值就无法企及,而且日本商业电影还有三池崇史,园子温这批怪咖,电影作品的多元化韩国也比了。

至于在艺术片,这几年韩国的确总是出爆款,去年李沧东的《燃烧》,今年奉俊昊的《寄生虫》都是经典之作。但是这类影片在韩国电影产业中占的比例太低,而日本是枝裕和,北野武,岩井俊二,中岛哲也这个级别的导演数不胜数,而且活跃度非常高。这种文化传承的积累不是一二十年能赶得上的。韩国当年没有小津安二郎,黑泽明,成濑巳喜男这个急不的得慢慢来。

而韩国电影和中国电影相比,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话题。

鲤鱼说说自己看法,如果中国电影是包括内地港台以中华文化定义的大华语圈,韩国电影绝对不是对手,即使是韩迷这点也应该没什么异议,关键是韩国电影和内地相比属于什么水平。

内地电影最能拿出手的既不是作品,也不是质量,是市场。我们有着让全世界都羡慕的电影市场,不要说韩国人,美国人也只能羡慕嫉妒恨。美国的电影市场现在是全球票房第一,但是美国市场是发展了一百多年的成熟市场,这个懂点经济学的都了解,成熟市场发展空间远远没法和新兴市场相比。

说起战狼2,很多老影迷总会不自觉的和欧美同类型电影比较,然后有些不屑一顾。说实话我也不觉得这部有什么出奇的地方,但是这不耽误这部成为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爆款。我挺佩服吴京的,是真心话不是调侃,不佩服他的演技,佩服他的商业远见,《战狼2》和《流浪地球》他都是投资人,而且是在电影商业价值并不被业界看好时加入的。

和很多朋友交流时,说起战狼2,大家都认为是内地“人傻钱多”的例证。这个说法我也认可,其实不应该举战狼2的例子,应该是《小时代》拍了好几集,每一集都口碑扑街然后赚的盆满钵满。

“人傻钱多”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对于电影产业的发展未必是坏事。战狼2的内地票房,韩国现在不敢想,以后不敢想,永远没法想。这就是现状,没有什么公平而言,这就是大国的优势。商业电影比的就是商业价值,韩国无论多么努力,拍摄出多么经典的作品,都无法在商业价值上,赶上内地一部中等水平的商业电影。

这种观点看起好像很无赖,其实对于韩国制片公司来说,一部口碑门户网站评分只有4点几的电影,能够轻松赚走几个亿人民币的票房,韩国电影人真的只能是羡慕嫉妒恨。眼看着钱没腰,就是赚不到只能干着急。

前面我说人傻钱多对于电影产业发展不是坏事,对于这几年内地市场的几部爆款国产片来说,《战狼2》《红海行动》《我不是药神》《流浪地球》电影品质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当然还是不能和发达的电影大国相比,自己和自己比进步是非常明显的。

人傻钱多最直接的效应就是会吸引更多的资本进入到电影制作中来,电影是一种商品化的艺术,这与其他传统艺术有着非常大的区别,除了少数纯粹追求艺术突破的独立制作以外,绝大多数电影拍出来有更多观众欣赏,是每一位电影人追求的目标。人傻钱多让中国内地的电影人起点比韩国人低了很多,而前景更加广阔。

《极限职业》的票房纪录,我没仔细算过,应该都比不了今年翻拍韩国人的《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我总能看到骂国产片垃圾的评论,但是从票房统计来看,真的不耽误赚钱。如果粗制滥造的垃圾片,都能大赚特赚,电影制作人为什么要打磨数年去拍摄一部精品,找几个小鲜肉攒个草台班子,几个月赚上几亿,钱来的多快。

这个也急不来,观众整体欣赏水平的提高必须慢慢来。

说了这么多韩国电影究竟有没有超过内地,我也没有定论,但我可以肯定的是两国电影的未来前景和发展空间,韩国人压根就没配,中国人都不必把韩国人当做对手。我们用我们自己口中的垃圾就,就可以轻松打败韩国电影的历史票房冠军。没啥道理可以讲,从体量上说中国和韩国不是一个级别。

而且我还可以肯定艺术价值的修正性,电影的品质和票房成正比是必然的结果,这是所有成熟电影市场发展的必经之路,现在的偏差只是我们市场膨胀过快的副作用而已,最终的回归是经过时间的凝练之后必然的结果。

聊过三级片,R级片之后,鲤鱼再说说B级片。

B级片和前面说的电影分级没有关系,也跟大家常说的科幻片,恐怖片之类的好莱坞类型片理论没有关系。

B级片是最初好莱坞电影制作人,在电影初期投入的一个标准。B级片对应的概念是A级片,不是大家常说的岛国的那种了,也是指电影前期投资来说的。

A级片是大成本,大投入,大明星那种,就是我们常说的好莱坞大片。

而B级片是指,小成本,小投入,阵容简陋的小制作。在上个世纪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美国院线为了吸引观众入场推出的双片放映模式。一部正片加一部B片,也就是最初B级片是给观众的一部搭头。

前面说了B级片就是制片人控制成本的概念,没钱是拍电影最大的软肋,成本低廉,粗制滥造,制作周期短也就是B级片的显著特点。甚至把B级片等同于垃圾片也不算未过,B级片最初说白了,就是想让观众爽一下寻求刺激而已,所以题材也大多集中在恐怖,暴力,血腥,软色情这些怪力乱神的元素上。

B级片对小时候是语文课代表的同学来说,一定是挺困惑的难题。好像老师总是说作品是通过什么什么,歌颂,赞美,批判,揭露什么什么的。这么思考B级片好像没有任何意义,表达这种观点的同学我可以断定后来语文学的肯定不会太出色,因为这位同学一定没有涉及当代西方艺术思潮,流行文化或者亚文化,专业应该和艺术一点都打不上遍。

这也不一定,我在北京也接触过艺术类院校的学院派,一套系统的前苏联艺术理论,我都不敢和这类朋友聊天,他们高大上的理论修养我根本插不上嘴。当然他们毕业之后,也拍不出姜文,宁浩,冯小刚那样能卖钱的作品,好像大部分又回学校教书去了,十几二十年都没有自己的作品,主要是他们理论高度往往初次见面就把投资人吓跑了。

说到这里小一百年来,B级片大行其道的主要原因来了,B级片好赚钱,投资人喜欢。

谈起电影张口阿甘闭口肖申克的一定是菜鸟,老鸟的阅片量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必然会向小众电影发展,原因很简单每年全世界出品的A级大片并没有多少,压根不够看。

阿凡达复联这种动辄投入几个亿美刀的大制作,对于好莱坞几大制片公司来说也不是小投入。并且这种大制作对于制片公司来说风险也是非常大的,是需要十分谨慎的项目。比如当年的《未来水世界》的巨亏,就让环球的财务报表非常难看,而凯文科斯特纳也从此退出了一线巨星的行列。

而对于短平快的B级片来说,制片公司则轻松得多,现在漫威或者DC一部超级英雄,成本够拍小丑这种B级片十几部甚至几十部。投资一个亿是不是能赚十个亿不一定,投资一千万投十部,三部亏钱,三部保本,而剩下的四部有机会是《小丑》或者《逃出绝命镇》这种爆款,制片公司喜欢B级片的原因显而易见了。

前面说了B级片存在的商业因素,可是我也说过B级片是粗制滥造的代名词,那么观众为什么喜欢看?

首先,B级片可以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感官刺激,这个不能拿国产B级片说事,前面说了我们没有分级制度,而B级片缺少进步意义和正能量,凭什么过审我都想不出来,所以现在内地没有名副其实的B级片。

而看电影的感官刺激真的很重要吗?这个是文青和学院派经常质疑的一点,文青不好理论,文青基本还是我思故我在的思维模式,很多文青还没形成自己系统的艺术欣赏习惯。而学院派比较好讲理,我这个号里有不少传媒大学,北影之类艺术院校的学生,你们可以问问你的导师,电影艺术的娱乐性是不是非常重要的元素,彻底否定电影娱乐属性的作品,少之又少。只追求艺术价值不考虑娱乐的,是大师的风格,而电影艺术出现梵高的机会几乎为零,不怕饿死都不行,不是靠一支笔就可以完成一部可以表达自己艺术理想作品的。所以很多大师是从B级片起家。

而对于人类感官刺激的效果来说,电影应该是最直接有效的艺术形式,这个我儿子不同意,他说游戏也是艺术。好吧就算上吃鸡,能够带给消费者肾上腺素急速分泌快感的,电影也是消费最低的。几十块可以在九十分钟之内,手心冒汗脊背发凉绝对物有所值,而且对于内地来说,想花门票去看《电锯惊魂》也是痴心妄想,连门票都省了。

对于B级片来说,内地抵触情绪最大的是文艺青年,而豆瓣是文青的主阵地,所以从内地最大的电影评分网站来看,B级片非常不受待见。这还是和内地观众欣赏习惯有关,毕竟绝大部分B级片我们没法在院线看到,也就无法培养相对的观众群体。而我们现在蓬勃壮大的影迷队伍,和世界电影亲密接触的时间,最多也超不过三十年,三十年前就看过意大利铅黄的老鸟,绝对不是家里有矿就行的,必须还得朝里有官的才行,老百姓真的看不到。

主流渠道看不到,也就无法形成相对固定的影迷群体,内地喜欢B级片的影迷也就显得非常小众。假如《招魂2》在内地公映,票房也无法打败《魔兽世界》,而这种事在美国就可以发生。还是那就话这不是一时半会着急的事,电影类型的多元化,才能培养出多元化的电影观众,而不会为了一部烂片的续集,又续集不断的掏钱买票。

B级片还有一个非常好玩的地方,如果是从《杀手悲歌》时代认识了罗德里格兹,从《落水狗》时代认识了痞子昆,从《电锯惊魂》时代认识了温子仁,从《群尸玩过界》时代认识了彼得·杰克逊,会有一种逮着了一位未来大咖的快感。没错许多一线大导演是从B级片开始的,而且B级片时代,他们创作的自由度远远高于后来的大片时代,没有资本风险和制片方的制约。天马行空脑洞大开,随便这些天才自己折腾。

最后说说豆瓣的评分,在和网友交流时,以豆瓣评分为依据评价电影的朋友,我能一眼认出这是一位新入门的菜鸟。我喜欢叫他们豆瓣,没有歧视和贬低的意思,是觉得他们第一步应该把豆瓣TOP里的电影全看了。

和这些小朋友交流我觉得挺好玩的,我能想起二十几年前,一个周末可以看十几部电影的快乐时光,那时真的很幸福随便放一部都是伟大的经典,而且听说过没看过。我的菜鸟阶段比现在的小朋友菜得多,那时豆瓣的片单都没有,我基本上是误打误撞走了很多弯路,也养成什么类型都能看的杂食品味。没有人一上来就是骨灰级,谁都有菜的经历和咄咄逼人的自以为是,然后很久以后回忆起来会不禁莞尔一笑,人不二逼枉少年。

但是如果有一定阅片量以后,一直凭借评分选片绝对是无法晋级为资深影迷的,普通爱好者无所谓。原因很简单评分是别人对一部电影的评价,过于依赖评分意味着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机会,也无法知道自己究竟喜欢的是什么。评分到了一定阶段只是个无从轻重的参考,我真心尊重那些直言喜欢《小时代》的朋友,一部电影带给观众的共鸣和感动,只属于这位观众自己和其他人没有任何关系,无关对错,没有品位高低。

年十个内地影迷会有七个吹捧《阿甘正传》,两个会为《肖申克的救赎》鸣不平,一个向另外九个人推荐《非常嫌疑犯》,然后另外九个人哄堂大笑。

现在一切都还一样没有太多变化,当看了一部新片自己给了8分,豆瓣评分只有5分代表不了什么,可能豆瓣评分五年之后变成了6分,十年之后变成了7分,二十年之后变成了8分被传说的神作,这一点都不奇怪。艺术家的思维方式具有超前性,天才想到了领先普通人二十年有什么奇怪的,当年不被理解一点都不奇怪,而当年能够超越现有大众欣赏习惯的观众,必定是达人,普通观众做不到。

一部今天豆瓣评分才4.5分的B圾片,很可能是二十年后一位大师的处女作,这也是电影的魅力之一。

电影不是数学,没有正确答案,也无法数字化评价。

管你喜不喜欢,反正我喜欢。

这是硬道理,没有争论的必要。

点下在看留下性感的爪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dongd.com/sxdzz/70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