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偶然在朋友圈刷到中科院黄国平博士论文的致谢,真的备受感动。就好像千万学子都能在他身上找到影子,其中也包括我吧。
以下为原图
未曾经历走过他的路,吃过他的苦,但仍能从字里行间感觉不易。相较于他,我经历的或许不算什么吧。
十六年漫漫的求学路,从一个小镇青年到今天,成长途中也曾有过数次意外差点导致无法继续求学之路。
印象中最深的是初中那时候吧,中考成绩并不理想,也曾想过辍学,两个月的暑假,我至今回想起来都不知道我做了什么,仿佛那是一个空白期,大概是实在太不堪回首,所以主动选择了遗忘。但所幸未曾放弃求学之路。
貌似一路上,都会有质疑的声音。
你读书有什么用?当初要你选择理科,你非要选文科,你毕业后能找到工作吗?
然后给我列举一系列谁谁谁不读书照样在社会上混的风声水起的事迹来否定我,亦或者是列举别人家的孩子有多么多么优秀。
回想求学之路,的确平凡普通,像一杯白水,没有什么味道。未曾有过大奖、也未曾取得过如何耀眼的成绩。
还有就是成长过程中每场大型考试都显得那么不尽人意。终究也只能安慰自己说,我有严重的考前综合症。
仔细回想了一下,在我的潜意识里,每一场考试它的意义都不仅仅停留在试卷自身上,它对我而言更像是一场豪赌,赌赢了家和万事兴。
但还有句话说,十赌九输。
初中时候,喜欢郭敬明的电影《小时代》,我知道有很多人都说他的故事就是拜金。但电影中所展现的高中乃至大学生活的确令我十分憧憬。
单车、林荫道构成了我对高中校园最美好的向往。但实际上我的高中太小了,它仅有两栋教学楼与一个小小的操场。
我又开始憧憬大学,狭长的林荫道(的确有了)、各种社团活动、大学生活,不得不说郭敬明以一己之力给曾经的我构建了一个“小时代”。
学校门口磁湖绿道
然而真正读大学,我才明白自己所寻求的到底是什么,不是理想中的“小时代”,而是一种思考的能力。
当别人再问我读书有何用时,我能告诉他,读书的作用就是为了不用再提出读书有何用这个问题。
因为选择了求学,选择了文科,所以现在我才能很坦然的去看待问题,大学教会我的不再是“小学”中单纯的知识,而是如何去认识自己以及世界。
透过社会现象,我不再只停留于表面,而是学会思考其存在的意义以及产生的原因。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求学途中遇到的同道中人
年的时候,我问过朋友Lee一个问题,大概是我们这么平凡的人将来怎么办之类的吧。
他说,“我是一个农村长大的孩子,我觉得能读到现在已经很不错了,我跟那些城里的孩子比不了,别人学到见到的东西比我多多了。”
的确如此,因为读书,我还能选择做自己喜欢的事,小时候的伙伴有的已经成婚、亦或者为人父母。而我还能享有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的确值得感恩。
临近毕业,又一次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关于前路,我也不知道该如何走,但相比站在原地,前进可能会更接近幸福。
这就是我,挺平凡的一人!
BOOK
写在最后:
最近总是想提笔记点什么,来记录一下自己的生活吧,以及自己遇到的人与事
关于取名这事我想了好久,始终找不到想要的感觉,可能是静下心来读的书太少没有沉淀。
名字是乔总取的,他说是取自沈复的自传体散文《浮生六记》,主要记载了作者夫妇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与浪游各地的所见所闻。
平凡而有趣味,真挺符合我初衷的,乔总不愧是文化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