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好!
我们之前的24期微课堂分别学习了对联、格律诗(五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绝句、七言律诗),从这一期开始,我们来学习宋词。
首先介绍什么是宋词?
自唐以来社会上流行一种新的音乐形式:燕乐。有了这样的音乐之后,相应的词也随之出现,这就是长短句,也叫----词。那么经过中唐至五代词人的努力这种新的艺术形式逐渐走向成熟,到了宋代达到了艺术的最高峰,称之为宋词。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时间的检验,宋词与唐诗一样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词,它有其固定的特点,首先有词牌,然后是按照词谱填词。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人们为了便于记忆和使用,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有时候,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有时候,因为各家叫名不同,同一个格式又有几个词牌。词,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字数从十几个字到两百多字,虽然短小,但表现的内容十分丰富。
在宋人的眼里词是诸种文体中最通俗的一种,称之为--小词。但在私下里却是人人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并将它作为个人真实情感的载体和消遣娱乐工具。为什么呢?因为词的创作思想符合自己的心律。摆脱了传统儒家思想的束缚,抛去了人在社会舞台的假面具,可以真实地再现自我内心,能够引起并产生共鸣。词在当时是为唱曲的女艺人写的,场所又大多在花街柳巷、秦楼楚馆;内容多是倚红偎翠、滴粉搓酥。然而,道出的却是--‘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的坦诚(欧阳修?玉楼春)流露着‘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晏殊?玉楼春)的念想。也有表现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的执着和‘山盟虽在,锦书难托’的沉痛(陆游?钗头凤)。不仅如此,宋词中既有‘追忆杏花里,吹笛到明天’(陈与义《临江仙》)的情致,又有登临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的感慨、既有‘怒发冲冠--踏破贺兰山缺’的时代强音,又有壮志未酬而期待‘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的抚慰。(辛弃疾?水龙吟)通过这些介绍不难看出宋词虽短表现内容十分丰富:
有--杨柳岸晓风残月般的婉约
有--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放
有--把酒问青天,明月几时有的旷达
有--梅子黄时雨,片绣点重英的精整与浓艳
有--万绿西泠,一抹荒烟的清空
有--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清新与自然。
接下来我们今天就学习第一个词牌----忆江南
举例:
《忆江南》/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词牌、词谱介绍:
《忆江南》-----词牌名
词谱平⊙仄(句)
江南好⊙仄仄平平(韵)
风景旧曾谙⊙仄⊙平平仄仄(句)
日出江花红胜火⊙平⊙仄仄平平(韵)
春来江水绿如蓝⊙仄仄平平(韵)能不忆江南
说明:①⊙表示可平可仄
②写对联,作诗我们使用的是06部平水韵,但填词必须使用《词林正韵》,关于《词林正韵》,我们后期会做详细介绍。
接下来我们继续熟悉平水韵(上声:十四旱、上声:十五潸、十六铣)
上声:十四旱旱暖管琯满短馆[翰韵同]缓盥[翰韵同]碗懒伞伴卵散[散布]伴诞罕瀚[浣]断[断绝]侃算[动词]款但坦袒纂缎拌懑谰莞上声:十五潸潸眼简版板阪盏产限绾柬拣撰馔赧皖汕铲羼见楝栈上声:十六铣铣善[善恶]遣[遣送]浅典转[霰韵同]衍犬选冕辇免展茧辨篆勉剪卷显饯[霰韵同]践喘藓软蹇[阮韵同]演兖件腆跣缅缱鲜[少也]殄扁匾蚬岘畎燹隽键变泫癣阐颤膳鳝舛娩辗邅先韵同]脔辫捻
幼学启蒙《弟子规》第二十一讲:
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
注解:
力行:努力去做,去实践。但:只,仅仅。长:滋长。浮华:表面华丽而不实际。任:放任。己见:自己的见解,见识。昧:无知,不明白。
译文:
不努力去实践,仅仅学一些书面上的东西,就会滋长浮华不实的作风,这将会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如果只是努力做事而不学习文化知识,只凭自己的一些见解去为人处世,就不会明白真正的道理。
附录:
宋词基础知识了解与学习
《忆江南》,本为唐教坊曲名,本名《谢秋娘》,李德裕为亡妓谢秋娘作,因白居易词中有“不忆江南”,后用作词牌。又名《望江南》《梦江南》《江南好》《望江梅》《春去也》《梦游仙》《安阳好》《步虚声》《壶山好》等。单调二十七字,三平韵。中间七言两句,以对偶为宜。
《词林正韵》链接
第一首摄取一年之春的江南景色,写得生机盎然,色彩艳丽。“日出江花红胜火”一句刻画在初日映照下的江畔春花,红得胜过火焰。表现出春天花卉的生机勃勃之态,使人感到江南春色浓艳、热烈之美。次句说“春来江水绿如蓝”。春水荡漾,碧波千里,诗人更夸张地形容它比蓝草还要绿,这深浓的碧绿色,与上句日映江花的火红色相映发,便觉更加绚丽夺目。诗人敷彩设色,用色彩明艳的辞藻,很好地显示出江南春色的迷人之态,像作者这样长期居住在苏杭的人自然是“能不忆江南!”即便素未到过江南的人也会急欲一睹为快。
如果说第一首是对江南春色的客观的把握,总体的描绘,来表明“江南好”,那么第二、三首便是通过突出描绘苏、杭这两个被人喻为可同天堂媲美的地方来验证“江南好”了。古神话中有月中桂树的传说。《南部新书》载:“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可见这寺中月桂的说法不过是寺僧自神其说而已。但是,生活真实不等于艺术真实,作品运用这一传说,意在表达杭州的非同凡俗。同时“山寺月中寻桂子”也表现了诗人浪漫的想像,我们眼前仿佛现出怒放的丹桂,闻到桂子浓郁的芳香。次句“郡亭枕上看潮头”则描绘了杭州浙江入海的奇观。诗人通过对当年山寺寻桂和钱塘观潮两个代表性的生活画面的描写,仅用两句话就足以使人想见杭州之多彩多姿。
最后一首是描绘苏州之美。苏州有当年吴王夫差为美人西施修建的馆娃宫等风景名胜古迹,有名叫“竹叶春”的美酒佳酿,苏州的女子也更美丽多姿,能歌善舞,她们的舞姿,令人联想到那在风中沉醉的荷花。诗人以美妙的诗笔,简洁地勾勒出苏州的旖旎风情,令人无比神往。
三首词各自独立而又互为补充,分别描绘江南的景色美,风物美和女性之美,每首都以“江南好”开篇,而以直接深情之句作结,艺术概括力强,意境奇妙,使人读其词而直欲奔向江南实地观览一番。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分享到朋友圈?评论功能现已开启,我们接受一切形式的吐槽和赞美?
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前进动力
长按下方指纹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有哪些小孩白癜风能治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