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什么样的电影才算ldquo烂片

烂片就像垃圾食物,有它自己的位置和价值,但若劣币驱逐良币仅生产烂片,那便是一种更可怕的怪胎。

文/周黎明

定义烂片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如果以制作的粗制滥造作为主要标准,可以说,中国电影正在远离烂片,因为科技的进步,使得之前昂贵的设备变得越来越没有门槛,你只要稍微有点钱、工作人员稍微有点训练,便能拍出曝光足够、对焦准确的镜头。如果你钱多的话,制作水准是完全可以保证的——除非剧组贪心地把最必要的资金都挪进自己腰包里了。

近年被视为烂片的国产电影,纯粹从技术角度(即英文的productionvalue)来讲都是合格的,有些甚至极端华美。这也给一些人造成了概念的混乱,总觉得画面美轮美奂的影片显然是精心构图、认真拍摄的,怎么可能是烂片呢?当作明信片看也赏心悦目呀。

无表达+无技术=最彻底的烂片《外太空第九号计划》剧照。

三五十年前,即便拍摄B片也需要一大笔资金,非一般人所能承担,而且拍出来的效果远不如眼下的手机视频。公认的“烂片之王”艾德·伍德便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他热爱电影,但囊中羞涩,可他偏偏要拍资金技术门槛颇高的科幻片,于是就有了“史上最大烂片”称号的《外太空第九号计划》(Plan9FromOuterSpace)。这部年的作品多数影迷仅听说过,但未必看过,蒂姆·波顿的传记片《艾德·伍德》展现了该片的一些奇葩细节,比如演员开门时,墙是晃动的(注:此处没有地震);此外,那个纸做的飞碟你完全能看出是纸做的……

《艾德·伍德》剧照。

但,这是一部烂到好看的影片。观众通过银幕上极为粗糙的服化道、相当业余的表演,感受到编导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强烈反差,由此产生的荒诞(尽管不是影片的原意)给人带来一种特殊的体验,其中包括优越感,如同看到一个小丑在扮演盖世英豪。艾德·伍德的其他作品也有这种特色,我印象深刻的有年的《忽男忽女》(GlenorGlenda),从立意到表达都颇为有趣(伍德有异装癖,对性别转换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当然制作粗糙不堪。如果伍德在作品中表现出一定的自嘲精神,那些缺陷说不定会被理解为刻意的设计,他的档次也就会被抬高几分。




转载请注明:http://www.mdongd.com/hbxzl/6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