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去电影院,却期待《后会无期》~大学一别,很流行校友录的时代,进了某个班,多次问某个人的行踪,无人搭理,诧异~又一次问,那个班长说:算了,还是告诉你吧,他毕业后的第二年出了车祸~没了!这就是我记忆中最惨烈的后会无期~略显腼腆的笑容现在依然清晰,午饭后总在乒乓台前挥汗如雨~居然就无期可遇了~突然间伤感铺天盖地~~
小编在闺蜜的威逼利诱下,去看了《小时代3》,抛开剧情先不谈(剧情其实……你懂的),电影一开场,小编就被一众帅哥美女惊艳到了,华丽丽的各种大牌服饰,一会儿上海一会儿又是罗马,一会儿主角又跑去了美国,简直是国际大片的视角。原来以为这《小时代3》是大结局了,小编一心期待一众主角可以欢快地过起幸福生活,然后给《小时代》系列画上一个句号。万万没想到,影片后半部分,在主角们各种撕破脸,又莫名其妙地和好之后,片方告诉你,《小时代4》明年上映!看到这个重磅消息,小编简直要落泪了……
还好还好,生活还是会有新的期待!听说韩寒导演的电影《后会无期》就要上映了!心情一下子晴朗起来……
前几天朴树的新歌《平凡之路》,也在节目里面播出了。如果说《小时代》主题曲《时间煮雨》是郭敬明对青春的追忆,那么《平凡之路》,大概是韩寒后青春期的呐喊吧。
不论你喜欢的是郭敬明的《小时代》,还是韩寒的《平凡之路》,又或者,对这两部电影,你都无感,我想,总有一部电影,可以讲述你的青春,周星驰的《大话西游》或许是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又或许是印度的《三傻大闹宝莱坞》,又或者是那些欧美的校园电影……
青春,总归是那最大惊小怪的样子。
(以上观点,仅代表小编个人意见,不喜勿喷……)
《后会无期》预告片:
朴树《平凡之路》MV
接下来,小编推荐《中国青年报》记者蒋肖斌、罗旻的文字,有关这两部电影,有关那些青春的清风、阳光和青草味。
7月17日,郭敬明执导的《小时代3:刺金时代》全国公映。其零点首映场票房达万元,创下国产片零点首映的历史最佳;首日票房达1.1亿元,刷新了2D国产片的首日票房纪录;观影人次达万,在影史上仅次于《变形金刚4》。与此同时,7月24日,韩寒的导演处女作《后会无期》即将上映。这部被定位为“公路片”的电影,于今年2月14日开机后,在拍摄过程中一直拒绝探班,直到上映前半个月,才突然密集见诸媒体。
郭敬明与韩寒,对80后来说有一个共同身份—80后的代言人、曾经的偶像、枕边书的作者、质疑时代的声源。两部电影的同档上映抛出了一个问题:在80后已经“奔三”的“小时代”里,青春是否“后会无期”?
“恩怨”作家的影坛重逢
郭敬明和韩寒的名字从一出道就被绑在一起,现在都成了新晋导演,两部电影还同在7月炎夏火力十足地撞上。
《小时代3》延续了前两部的故事—4个好闺蜜从大学毕业,正式步入职场,开始了尔虞我诈又姐妹情深的新生活。有评论以《小时代》为例,称近来作家频频“文坛不见影坛见”,“外行”拍电影成潮流。对此,郭敬明的回答一如既往地文艺范儿:“为什么要拍电影?因为我对《小时代》、对《小时代》里的这些人物,有爱。”
去年6月、8月,《小时代1》、《小时代2》分别拿下了4.8亿元和2.94亿元的惊人票房。对《小时代3》,郭敬明立下5亿元的军令状。他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专访时称:“把《小时代》全系列完整搬上银幕,是我的心愿。它借鉴了好莱坞商业片的制作模式,因为系列电影是当今主流。”
郭敬明说:“《小时代》展现了生活于这个困惑年代中的年轻人的状态。其中人物的解决办法是—对友情的坚持、对梦想的坚持。当然,对于现实生活中的年轻人来说,这种办法只是选择之一,真正的生活要靠每个人自己来过。”
同时,《小时代》系列小说也借电影再度热销。长江文艺出版社在今年7月1日出版了《小时代2》、《小时代3》修订本及《刺金时代·小时代电影全纪录》。长江文艺北京中心助理总经理赵萌透露,去年借助电影的拉动,《小时代》系列图书就已加印多万册—这在出版界亦是天数。
另一方面,韩寒执导的《后会无期》和《小时代3》仅相隔一周上映。其制片人方励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这绝非预谋”。“两部电影的开机时间相差好几个月,只是刚好同时做完,又适合年轻人看,于是放在了暑期档”。
《后会无期》辗转拍摄于上海、四川西昌、内蒙古赤峰、浙江舟山普陀和东极岛等地,讲述了一起长大的几个年轻人,在横跨大陆的自驾旅途中的传奇经历。有人这样刻薄评价:《小时代3》里有男色,《后会无期》有男人。方励说:“看这部电影,看的就是男人,且是男人骨子里的东西—男人对女人的看法,男人对事业的看法,男人对生命的看法。”
7月8日,方励在电影试映后用力给了韩寒三个拥抱,以男人对男人的方式赞美道:“靠,完全超过了我的期望!作为一个新导演的处女作,能达到这个水平的,之前大概只有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
人不能因为处在更大的世界,而否定那个较小的世界
《小时代》电影从第一部开始,就被加上了“炫富”、“拜金”、“弱智”等标签,但实打实的高票房却证明了庞大观众群的存在。影评人一边自信地认为“这不过是一场‘差评营销,但同时也在思考,“它是否真的契合一部分年轻人的‘小时代’?”
在《小时代3》上映前,郭敬明淡定地表示:“不强求所有人都喜欢。”上映后,截至记者发稿,电影在豆瓣网上的评分为4.1分(满分10分),共有约3万人评价,其中近一半网友给了最低分1分。对此差评,郭敬明依然自信说:“新事物的诞生总难免伴随争议。有争议是好事,至少说明大家在 郭敬明曾有一个观点—当前,电影观众的年纪越来越小,在年就降到了21.5岁,所以一旦有符合年轻人的东西出来,就会成功。他说:“《小时代》对年纪大的人来说,可能是一场‘秀’。但对年轻人来说,那里面有他们的情怀。人不能因为自己处于更大的世界中,就否定那个较小的世界。”
90后白领赵小绿从15岁开始看郭敬明的小说,她评价《小时代》“特别有代入感”。《小时代3》上映,她和闺蜜虽然不在一个城市,但相约着同看,“就像彼此就在身边”。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讲师梅雯看了《小时代》书和电影。“能感到郭敬明试图突破的野心”。
曾有媒体报道称,郭敬明的读者年龄固定在15岁左右,这也是他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时第一批读者的年纪。同样出身少年作家的韩寒,头上另外两个最著名的标签却是赛车手和“意见领袖”。从最初的《杯中窥人》、《三重门》等作品中就能看出其“叛逆”。
与郭敬明不同,韩寒 影评人杨春宇评价:“韩寒和郭敬明给自己的作品定位不同。在这个口味多样化的时代,大家需要地铁读物,也需要书桌读物,各逞其能,各取所需。而且,虽然《小时代》里充斥了礼服、香槟、鹅肝酱和毫不费力的成功,但我们知道,郭敬明本身是个很勤奋的人,观众应该更多看到他的勤奋。”
《后会无期》:为什么非要成功?
《后会无期》尚未上映,但从披露的剧照来看,粗糙的男主角造型,加上流浪、旅途等关键词,注定这是一个和“世俗”无关的故事。
杨春宇认为,两部电影讲的都是年轻人的困惑,中国近30年来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年轻人面临着一个关于如何成功的严酷命题。“郭敬明的《小时代》教大家‘只要努力一定会成功’、‘富人一定有他成功的道理’;而韩寒的态度可能是‘为什么要成功’、‘去你妈的成功,我只想做自己喜欢的事’。”
两位导演对成功的态度,也许和他们的经历不无关系。当郭敬明从四川小城自贡来到上海上大学时,发现“周围最矮的那幢楼都比自贡的高很多”。有次和母亲在上海坐地铁,因为不会过闸机而被工作人员用上海话嘲笑。尽管如此,郭敬明相信:“这座城市尊重成功的人,我要用才华、能力证明外来者的地位和价值。”如今,他终于买下汤臣一品的千万豪宅,坐在天台的沙发上俯视上海。
韩寒,童年生活在上海郊区的上海人,对上海并不热爱。他曾说:“很多在农村生活的人,老是想到城市去寻找什么。他们拼命工作,想把农村的房子卖掉,就为了到镇上买七八十平方米的房子,我完全不能理解。”所以,“初中毕业”、“读了两年高一”、“七门功课不及格”,这些“反成功”的行为在他身上就成为让故事更加传奇的注脚,塑造了一种韩寒式的独特成功模式。
即便是拍电影,韩寒也略有“玩儿票”的性质。方励说:“韩寒是一个贪玩儿的大男孩,他希望把他见过的神州大地景观呈现给观众。这可苦了我们—多人的剧组,转场6次,简直人仰马翻!有时还临时改变行程,预定酒店、机票全部重来。”有一天,韩寒突然对方励说:“能帮我做个火箭模型吗?”方励想,既然是模型,最多一两米吧,就爽快答应了。韩寒马上认真地画了一个图纸,方励一看:“天哪,8米长,10天时间让我做出来,还要运到内蒙古!真要了命!”
因此,当《小时代》中的“时代姐妹花”踩着高跟鞋在写字楼里走得越来越稳时,韩寒却让3个年轻人开始横穿大陆的征程,唱着“我曾经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或许这是两种成功。正如一位网友所说的:“下班后,在电影院看《小时代3》时,我睡着了,居然梦见回到了高中的课堂。散场后,我还得回去加班。”此处的《小时代3》替换成《后会无期》,未尝不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