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排10个,一层8排,一盒3层。一只普通火柴盒可以容纳多只山公微塑。其中最小长不足5mm。
一花一世界,
一叶一菩提。
微缩,
虽微小,却足道。
不仅将“大”千世界化为毫厘之距,
执握于掌中,
更将传承千百年的技艺融汇于指尖,
化于无形。
佛山石湾山公盆景微塑
只手与尊佛
▲《千手观音》长38*宽20*高48cm
这件名为《千手观音》挂盘的作品,
来自上个世纪80年代。
观音的只手,
每一只仅有火柴头那么大,
手指只比缝衣针稍大一点,
手的形态也绝不会有重复,
且巧妙地分布在直径仅有36cm的挂盘上。
它的制作者,冼艳芬,
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
凭借山公微塑饱受赞誉。
微塑是广东佛山特有的泥塑制作技艺,
由石湾陶发展而来,
以微小精细见长,
具有“微、速、精、巧、趣”的特点。
在传统的山公微塑上,
《万佛朝宗》是冼艳芬的另一个艺术高峰。
▲《万佛朝宗》长80*宽33*高53cm
▲《万佛朝宗》局部图,虽是微雕,但细节却不含糊。
作品包括大佛1尊、菩萨4尊,
底部是形态各异的十八罗汉,
最上是6位俊秀飘逸的飞天仙女,
最后才是数之不尽的小佛,
大大小小共有佛像尊。
▲作品《小鸟天堂》
▲《小鸟天堂》局部图,目之所及就有数十只鸟儿。
“大小融合,
用小的精微衬托出大的精致;
以小见大,
能在咫尺之地见方圆百里的气势;
以大见小,
以大的雄伟强化小的气魄。”
福建明溪县寿山石壶微雕
一生做够把壶
请横屏观赏
▲作品《福田心耕》,长90*宽4*高4cm,共81把壶
“对初学者而言,是刀在玩人;
于大师,是人在玩刀。
我嘛,我们相互玩。”
作为典型的“艺二代”,
毛祚胜是在其父,
著名的微雕艺术大师毛新华的熏陶下长大。
因为觉得父亲百米长卷的《万寿图》中
多个“福”字裱褙起来太繁琐,
毛祚胜想到将其浓缩成别致的小茶壶,
将“寿”字刻于壶上取其福寿延年。
就此开启了他的微雕艺术之旅。
为了练就一身“绝世武功”,
他不惜用手术刀在指尖上“找感觉”。
“一呼一吸之间,一不留神,
就会割伤自己。”
左手手指也因之满是伤痕。
如今,
他将雕刻的细如芝麻的寿山石壶扔到水中,
可飘浮于水面。
更让人惊讶的是,
收藏于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的《中国梦》。
请横屏观赏
这件作品由个黄豆般的寿山石壶组成,
每只壶线条飘逸、形态各异,
壶身、壶把、壶嘴均不相同,
壶身上还刻有唐诗宋词、山水风光及人物,
需60倍放大镜才可看清。
“目前,我已经雕了0把壶,
但这还远远不够,不够。”
未来,
毛祚胜希望将来能雕出把壶。
香港市井小店袖珍作品
港式风情中的人情味
香港最先开始制作微型景观模型的
那撮人中就有李来有,
刚开始学习制作时,
她连参考的模型都找不到,
后来到图书馆才发现:
国外流行的微型景观模型,
无法触动她。
于是她开始思考:
为何不做点有香港味道的东西呢?
受此启发,
她开始将视线集中到市井街巷,
把熟悉的水果店、花店、照相馆……
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一切纳入她的作品素材。
“那些店主我都熟悉,
吃过这家的零食或买过那家的水果,
并非什么大富大贵,
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
靠双手来养活自己。
这种生活方式让人感动。”
在制作“排挡”题材中,
她尤其喜欢花花草草。
因为喜欢,
她在花草制作放方面放下了许多功夫,
而且掌握了一套用纸或粘土制作花草的“绝技”,
薄如蝉翼、色若彩霞,几可乱真。
现实
微缩景观
专职从事微型景观模型制作后,
李来有在街巷开了一家店,
不仅把自己“变成”模型中的一景,
同时也为了方便展示自己的作品。
没想到不少媒体都慕名前来报道,
她和她的微型景观模型很快被香港人所识。
现在,
她作为香港微型景观模型的领军级人物,
虽然到过美国、英国、日本等不少国家参展,
却从不参加任何比赛。
“我的作品来源于市井,
也应该回到市井中去,
因为它们记录了香港人平常生活的片段,
也寄托了一代人的感情与回忆。”
成都老街小巷微景观模型
记忆中的美好生活
一条长长的老街,
潮湿的青砖墙上长满了青苔,
爬山虎正朝着阳光生长,
屋檐下一条磨得光滑斑驳的凳子,
晾晒的床单随风而动……
如果看照片,
很难想到动人的风景却是假的。
这就是西树前后花了半年多制作的“鸿篇巨制”《老巷旧梦》。
虽然不是经过系统训练的手艺人,
但凭自己摸索和一腔热爱,
他把记忆中的成都宽窄巷以1:20的比例还原出来。
▲作品《弘一法师寮房》
▲作品《微花园》
“我花了很长时间待在那里,
让自己沉浸进去,
在脑子里剥去各种商业包装,
留下一种感觉,
那些在各个角落里发现的老物件,
都附着在这种感觉里面了。”
▲作品《袖珍兔子灯》
西树的作品还能唤起大家的童年记忆。
微博上有网友看到西树做的袖珍兔子花灯,
勾引起了对爷爷的思念。
小时候过元宵,爷爷给她做了一盏兔子灯,
她哭得很伤心。爷爷说,明年还给你做,
但爷爷不久就过世了,
再也没人为她做兔子灯。
▲作品《山寺厨房》
西树的所有作品里都没有人物,
“希望观众可以‘设身处地’地成为作品里的某一个角色。”
☆☆☆
这些微缩的手艺,
虽不及举目千里的气魄,
或万里江山的锦绣,
却以小见大,
手艺人的付出,
丝毫不缺用心与专注。
文|刘海军
图|冼艳芬、毛祚胜、西树、李来有
编辑自《中华手工》5月刊
点击
阅读原文
发现更多手艺与匠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