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元御长沙药解附黄元御长沙药解

甘草《长沙药解》

味甘平。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解毒。久服轻身延年。生川谷。

味甘,气平,性缓。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备冲和之正味,秉淳厚之良资,入金木两家之界,归水火二气之间,培植中州,养育四旁,交媾精神之妙药,调济气血之灵丹。

《伤寒》炙甘草汤,甘草四两,桂枝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人参二两,生地一斤,阿胶二两,麻仁半升,麦冬半升。清酒七升,水八升,煮三升,去渣,入阿胶,消化,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治少阳伤寒,脉结代,心动悸者。以少阳甲木化气于相火,其经自头走足,循胃口而下两胁,病则经气上逆,冲逼戊土,胃口填塞,碍厥阴风木升达之路,木郁风作,是以心下悸动。其动在胃之大络,虚里之分,正当心下。经络壅塞,营血不得畅流,相火升炎,经络渐而燥涩,是以经脉结代,相火上燔,必刑辛金,甲木上郁,必克戊土,土金俱负,则病转阳明,而中气伤矣。甲木之升,缘胃气之逆,胃土之逆,缘中气之虚。参、甘、大枣,益胃气而补脾精,胶、地、麻仁,滋经脉而泽枯槁,姜、桂,行营血之瘀涩,麦冬清肺家之燥热也。

甘草泻心汤,甘草四两,大枣十二枚,半夏半升,黄连一两,黄芩三两,干姜三两。治太阳伤寒中风,下后心下痞硬,干呕心烦,谷不化,腹中雷鸣下利者。以下后中气虚寒,水谷不消,土木皆郁,升降倒行,脾陷而贼于乙木,则腹中雷鸣而下利,胃逆而贼于甲木,则心下痞硬而干呕。君相火炎,宫城不清,是以心烦。甘、姜、大枣,温补中气之虚寒,芩、连清泻上焦之烦热,半夏降胃逆而止干呕也。

四逆汤,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生)一枚。治太阴伤寒,脉沉腹胀,自利不渴者。以寒水侮土,肝脾俱陷,土被木贼,是以腹胀下利。附子温补其肾水,姜、甘,温补其脾土也。脾主四肢,脾土湿寒,不能温养四肢,则手足厥冷。四肢温暖为顺,厥冷为逆,方以甘草而君姜附,所以温中而回四肢之逆,故以四逆名焉。治少阴病,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以其肾水上凌,火土俱败,寒饮泛滥,胃逆作呕。姜、甘、附子,温补水土而驱寒饮也。治厥阴病,汗出,外热里寒,厥冷下利,腹内拘急,四肢疼者。以寒水侮土,木郁贼脾,微阳不归,表里疏泄。姜、甘、附子,温补水土,以回阳气也。

通脉四逆汤,甘草、干姜各三两,生附子一枚。治少阴病,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者。以寒水侮土,木郁贼脾,是以下利。脾阳颓败,四肢失温,是以厥逆。经气虚微,是以脉微欲绝。姜、甘、附子,温补里气而益四肢之阳也。治厥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以水土寒湿,木郁贼脾,微阳不敛,表里疏泄。姜、甘、附子,温暖水土,以达木郁也。

四逆散,甘草、枳实、柴胡、芍药。等分,为末,饮服方寸匕。治少阴病,四逆者。以水寒木枯,郁生风燥,侵克脾土,中气痞塞,不能四达。柴、芍,清其风木,甘草补其中气,枳实泻其痞满也。

甘草干姜汤,甘草四两,干姜二两。治伤寒汗后,烦躁吐逆,手足厥冷者。以汗后火泄土败,四肢失养,微阳离根,胃气升逆。甘草、干姜,补土温中,以回升逆之阳也。

《金匮》甘草附子汤,甘草二两,附子二枚,白术二两,桂枝四两。治风湿相抟,骨节疼烦,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以水寒土湿,木郁不能行水,湿阻关节,经络不通,是以痛肿。湿蒸汗泄,卫阳不固,故恶风寒,术、甘,补土燥湿,桂枝疏木通经,附子温其水寒也。

甘草麻黄汤,甘草二两,麻黄四两。治里水,一身面目黄肿,小便不利者。以土湿不能行水,皮毛外闭,溲尿下阻,湿无去路,淫蒸肌肤,而发黄肿。甘草补其土,麻黄开皮毛而泻水湿也。

《伤寒》调胃承气汤,甘草二两,大黄三两,芒硝半斤。治太阳伤寒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属阳明者。以寒闭皮毛,经郁发热,汗出热泄,病当自解。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此胃阳素盛,腑热内作,将来阳明之大承气证也。方其蒸蒸发热之时,早以甘草保其中,硝、黄泻其热,胃气调和,则异日之腑证不成也。

《金匮》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各三两,甘草、阿胶各二两。治产后下利虚极者。以产后亡血木燥,贼伤脾土,而病下利。白头翁汤以清其湿热,甘草补其脾土,阿胶润其风木也。

《伤寒》甘草汤,生甘草二两。治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少阴水旺,二火俱腾,上行清道,是以咽痛。生甘草泻热而消肿也。

甘草粉蜜汤,甘草二两,铅粉一两,蜜四两,水三升,煮甘草,取二升,入粉、蜜,煎如薄粥。治蛔虫为病,吐涎心痛,发作有时者。以土弱气滞,木郁虫化。甘草补土,白粉杀虫,蜂蜜润燥而清风,滑肠而下积也。

人之初生,先结祖气,两仪不分,四象未兆,混沌莫名,是曰先天。祖气运动,左旋而化己土,右转而化戊土,脾胃生焉。己土东升则化乙木,南升则化丁火,戊土西降,则化辛金,北降则化癸水,于是四象全而五行备。木温、火热、水寒、金凉,四象之气也。木青、金白、水黑、火赤,四象之色也。木臊、水腐、金腥、火焦,四象之臭也。木酸、金辛、火苦、水咸,四象之味也。土得四气之中,四色之正,四臭之和,四味之平。甘草气色臭味,中正和平,有土德焉,故走中宫而入脾胃。

脾土温升而化肝木,肝主藏血而脾为生血之本,胃土清降而化肺金,肺主藏气而胃为化气之源,气血分宫,胥秉土气。甘草体具五德,辅以血药,则左行己土而入肝木,佐以气药,则右行戊土而入肺金。肝血温升,则化神气,肺金清降,则化精血。脾胃者,精神气血之中皇,凡调剂气血,交媾精神,非脾胃不能,非甘草不可也。

肝脾之病,善于下陷,入肝脾者,宜佐以升达之味,肺胃之病,善于上逆,入肺胃者,宜辅以降敛之品。呕吐者,肺胃之上逆也,滞气不能上宣,则痞闷于心胸。泄利者,肝脾之下陷也,滞气不得下达,则胀满于腹胁,悉缘于中气之虚也。上逆者,养中补土,益以达郁而升陷,则呕吐与胀满之家,未始不宜甘草。前人中满与呕家之忌甘草者,非通论也。

上行用头,下行用稍,熟用甘温培土而补虚,生用甘凉泻火而消满。凡咽喉疼痛,及一切疮疡热肿,并宜生甘草泻其郁火。熟用,去皮,蜜炙。

甘草(学名:Glycyrrhizauralensis),又名乌拉尔甘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属豆科。是一种补益中草药。药用部位是根及根茎,药材性状根呈圆柱形,长25~l00cm,直径0.6~3.5cm。外皮松紧不一,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根茎呈圆柱形,表面有芽痕,断面中部有髓。气微,味甜而特殊。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痰止咳、脘腹等。喜阴暗潮湿,日照长气温低的干燥气候。甘草多生长在干旱、半干旱的荒漠草原、沙漠边缘和黄土丘陵地带。根和根状茎供药用。

甘草为常用大宗药材,药食兼用品种,年需要量约6万吨左右,位列诸药前列。近年来,家种甘草的生产和销售量趋增,市场较野生品畅销。甘草国之药老,有“十方九草”之美誉,被大量用于临床配方,同时,甘草提取物被广泛地工业、化工等领域,并有大量的出口。甘草数量巨大,行情人为性不强,随着家种品的市场占有量增加,   家种甘草9月上旬开始采挖,并延续11月底。野生品一般在春秋两季采挖,以秋冬季为主。有性繁殖的甘草一般生长3-4年后采收,育苗移栽一般生长2-3年后采收。采挖以秋季为好。甘草喜光照充足,雨量较少,夏季酷热,冬季严寒,昼夜温差大的生态条件,具有喜光、耐旱、耐热、耐盐碱和耐寒的特性。甘草的生产一般不受自然灾害的影响。

  野生甘草数量受资源量的严重减少和生产能力、劳动成本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产量明显下降,市场份额趋降。而近年以甘肃产区为主的家种甘草,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野生资源的不足,由于家种生产存在不稳定性,也使得甘草的行情较以前变化更加频繁,变化的幅度会增大。甘草大批量经营的难度较大,甘草品种巨大,规格杂乱,野生品生产弹性大,分布广泛,且每年国外都有一定数量的进口。甘草比较容易存放。

  随着甘草医学研究的深入和开发力度的加大,甘草的市场需求也在逐年加大,市场前景越来越广阔,家种甘草主产在甘肃的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酒泉白银一带,河西甘草一般采用直播,生产周期较长,一般在三、四年以上。陇西及周边种植,多采用育苗移栽,并直接在当地加工成饮片直接销售。影响生产的主要因素是市场行情,行情高低与产地生产总是交替轮回,当前行情为历史高价。

  规格质量:目前市场上把甘草分为条草和毛草,家种或野生,以红皮为优。以内蒙古、宁夏甘草品质优良。

  产区代表:甘草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宁夏、新疆、甘肃;家种甘草主产在甘肃的河西走廊,陇西的周边,宁夏部分地区。

  关键词:生产规模、国家政策、价位。

2植物属性

2.1植物分类

  Glycyrrhiza,其实是“甘草属”,没有二度法名,它的下面有大约18个大类品种,在亚洲、欧洲、澳洲、美洲等地都有分布(并大都有传统的药用和其他用途)。

  在中国的主要有三大类品种:

  Glycyrrhizaglabra-liquorice,licoriceGlycyrrhizauralensis-ChineseliquoriceGlycyrrhizayunnanensis

  RadixGlycyrrhizae:指的是“甘草根茎”;radix,拉丁语,意思是“根茎”;甘草,从植物学上严格说,应该首先指的是整个的植物,在药品里,通常指的是甘草植物的根部,严格说,是“甘草根”。

2.2植物形态

  直立属,叶互生,奇数现状复叶,小叶7~17枚,椭圆形卵状,总状花序腋生,淡紫红色,蝶形花。长圆形夹果,有时呈镰刀状或环状弯曲,密被棕色刺毛状腺毛。扁圆形种子。花期6~7月,果期7~9月。

2.3生态条件

  甘草多生长在干旱、半干旱的荒漠草原、沙漠边缘和黄土丘陵地带,在引黄灌区的田野和河滩地里也易于繁殖。它适应性强,抗逆性强。在我国,甘草生长在西北、华北和东北等地。喜干燥气候,耐寒,野生在干旱的钙质上,排水良好的、地下水位低的砂质壤土栽培。忌地下水位高和涝洼地酸性土壤。土壤中性或微碱性为好。

3食用方法

  甘草味甘甜,性平和,入心、脾、肺、胃四经。生用偏凉,可泻火解毒、缓急止痛;炙用偏温,能散表寒、补中益气。此外,甘草还善于调和药性,解百药之毒。

  绿豆甘草汤

  绿豆克,生甘草10克。水煎服,每日1剂。具有清热、解毒、利湿的功效。   

  甘草蜜枣汤

  蜜枣10枚,生甘草6克。共放入砂锅内,加水2碗,煮至1碗(约毫升),去渣饮服,每日2次。具有补中益气、润肺止咳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所致的咳嗽、咽干喉痛等症。      

  甘麦大枣汤

  生甘草10克,大枣10枚(去核),小麦50克。共放入砂锅内,加水煮至小麦开花,去大枣即可食用。具有益气养血、清心安神的功效,是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的良方。

  茯苓甘草汤-《伤寒论》

  别名:茯苓桂甘汤、茯苓汤

  来源:《伤寒论》。

  组成:茯苓2两,桂枝2两(去皮),甘草1两(炙),生姜3两(切)。

  主治:心下停饮,心悸,汗出不渴,小便不利;咳而遗溺;奔豚。伤寒汗出不渴者;伤寒厥而心下悸者。伤寒发汗后,腹下气满,小便不利。膀胱腑发咳,咳而遗溺。疝作奔豚。

  功效:温中化饮,通阳利水。

  用法:上药以水4升,煮取2升,去滓,分3次温服。

  甘草山楂茶

  材料:山楂75克,洛神花20克,甘草4克,水毫升,冰糖适量。

  做法:

  1、首先将所有茶材放入锅中,加水煮开。

  2、然后转小火,继续煮巧分钟后即一可关火。

  3、最后加适量冰糖煮化,滤去残渣即可。

  甘草干姜汤

  材料:甘草(炙)4两(12g),干姜(炮)2两(6g)。

  来源:伤寒论: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炮)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古方一两有考证为今方三分之一两。

4主要价值

4.1营养价值

  甘草1.甘草有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对组胺引起的胃酸分泌过多有抑制作用;并有抗酸和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作用。

  2.甘草黄酮、甘草浸膏及甘草次酸均有明显的镇咳作用;祛痰作用也较显著,其作用强度为甘草酸甘草黄酮甘草浸膏。

  3.甘草还有抗炎,抗过敏作用,能保护发炎的咽喉和气管粘膜。甘草浸膏和甘草酸对某些毒物有类似葡萄糖醛酸的解毒作用。

  4.甘草常用来治疗随更年期而来的症状.因为甘草里含有甘草素,是一种类似激素的化合物,它有助于平衡女性体内的激素含量。

  5.甘草所含的次酸能阻断致癌物诱发肿瘤生长的作用。

4.2药用价值

  :甘,平。甘草

  ①《本经》:味甘,平。   

  ②《别录》:无毒。

  ③《本草衍义》:微凉。

  ④《珍珠囊》:生甘,平;炙甘,温。

  :入脾、胃、肺经。

  ①《汤液本草》:入足厥阴、太阴、少阴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脾二经。

  ③《本草通玄》:入脾、胃。

  ④《本草经解》:入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

  :益气补中;缓急止痛;润肺止咳;泻火解毒;调和诸药。主倦怠食少;肌瘦面黄;心悸气短;腹痛便溏;四肢挛急疼痛;脏躁;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痈疮肿痛;小儿胎毒;及药物、食物中毒。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①《本经》: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

  ②《别录》: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

  ③《药性论》:主腹中冷痛,治惊痫,除腹胀满;补益五脏;制诸药毒;养肾气内伤,令人阴(不)痿;主妇人血沥腰痛;虚而多热;加而用之。

  ④《日华子本草》: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健忘。通九窍,利百脉,益精养气,壮筋骨,解冷热。

  ⑤《珍珠囊》:补血,养胃。

  ⑥《汤液本草》:治肺痿之脓血,而作吐剂;消五发之疮疽,与黄耆同功。

  ⑦《纲目》:解小儿胎毒、惊痼,降火止痛。

  ⑧《中国药植图鉴》:治消化性溃疡和黄疸。

  :实证中满腹胀忌服。不宜与甘遂、大戟、芫花、海藻同用。

  ①《药品化义》:味厚而太甜,补药中不宜多用,恐恋膈不思食也。

  ②《本草正》:中满者勿加,恐其作胀,速下者勿入,恐其缓功。

  ③《本草经集注):术,干漆、苦参为之使。恶远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四物。

  ④《医学入门》:痢疾初作,不可用。

5分类介绍

5.1商品名

  a.目前甘草商品一般分为东甘草和西甘草两种:甘草

  东甘草:又名东草。为产于东北、河北、山西等地者。

  西甘草,又名西草。为产于宁夏盐池、甘肃、内蒙古,青海,陕西、新疆等地者。

  b.此外还有以下传统商品名称:

  粱外草:产于内蒙古伊克昭盟杭锦旗一带者。

  王爷地草:产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者。习惯认为梁外草及王爷地草品质最优,为地道药材。

  西镇草:产于宁夏盐池,陶东,平罗一带。属于西草。上河川草:产于内蒙古伊克昭盟达拉特旗一带者。属于西草。

  边草;产于陕西北部靖边、定边一带者。属于西草。

  西北草;产于甘肃民勤、庆阳、张掖、玉门等地者。属于西草。

  下河川草:产于内蒙古包头附近的土默特旗,托克托和和林格尔等地者。属于西草。

  东北草:产于内蒙古东部,赤峰,哲盟、呼盟等地者。属于东草。

  新疆草:产于新疆者。属于西草。

  皮甘草:又名带皮甘草、带皮草、皮草。为采收加工后保留栓皮者。

  粉甘草:又名刮皮甘草,刮皮草,白粉草,粉草。为采收加工后刮去栓皮,切成长段者。

  把甘草:为在加工过程中切成长段,扎成把者。

  甘草节:又名粉草节、草节。为甘草根及根茎中充填有棕黑色树酯状物质的部分。

  甘草头:又名疙瘩革、疙瘩头。为甘草根茎上端的芦头部分。

  甘草梢:又名草梢、生草梢。为甘草根的末梢部分或细根。

  均以皮细而紧、质竖体重、红棕色、粉性大、甜味浓、干燥无杂质者为佳。

5.2处方名

  甘草,生草,生甘草,炙草,炙甘草,草梢,甘草梢,生草梢等。

  处方中写甘草,生草指生甘草。为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片,生用入药者。偏于清热解毒。

  炙草又名炙甘草、蜜甘草、蜜炙甘草。为生甘草片用蜂蜜拌匀,再炒至不粘手取出摊晾,然后入药者。偏于润肺和中。

  草梢、甘草梢、生草梢均为甘草根的末梢或细根,洗净,切小段入药者。偏于清热利尿。

6药材鉴别

6.1性状鉴别

  甘草(1)本品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棕色细胞。皮层较窄。韧皮部射线宽广,多弯曲,常现裂隙;纤维多成束,非木化或微木化,周围薄壁细胞常含草酸钙方晶;筛管群常因压缩而变形。束内形成层明显。木质部射线宽3~5列细胞;导管较多,直径约至μm;木纤维成束,周围薄壁细胞亦含草酸钙方晶。根中心无髓;根茎中心有髓。粉末淡棕黄色。纤维成束,直径8~14μm,壁厚,微木化,周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草酸钙方晶多见。具缘纹孔导管较大,稀有网纹导管。木栓细胞红棕色,多角形,微木化。

  (2)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醚40ml,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药渣加甲醇30ml,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水40ml使溶解,用正丁醇提取3次,每次20ml,合并正丁醇液,用水洗涤3次,蒸干,残渣加甲醇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甘草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甘草酸铵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1~2μl,分别点于同一用1%氢氧化钠溶液制备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醋酸乙酯-甲酸-冰醋酸-水(15:1:1: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置紫外光灯(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橙黄色荧光斑点。

6.2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粉末置白瓷板上,加80%(V/V)硫酸数滴,显黄色,渐变橙黄色(甘草甜素反应)。

  2.薄层层析

  薄层层析

  样品液: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醚40ml加热回流1小时,过滤,药渣加甲醇30ml加热回流1小时,过滤,滤液蒸干,残渣加水40ml使溶解,用水饱和的正丁醇提取3次,合并提取液,用水洗涤3次后,蒸干,残渣加甲醇2ml溶解。

  对照品液:甘草酸加甲醇制成每1ml含2mg的溶液。

  展开:硅胶G薄层板,点样5(l,以酯酸乙酯-甲酸-冰醋酸-水(30∶2∶2∶4)为展开剂,展距8cm。

  显色:以硫酸乙醇液喷雾,℃加热,在紫外灯(nm)下检视,供试品溶液色谱在与对照品溶液色谱的相应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6.3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

  1.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甲醇-0.2mol/L醋酸铵溶液一冰醋酸(67:33:1)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nm。理论板数按甘草酸单铵盐峰计算应不低于。

  2.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甘草酸单铵盐对照品约10mg,精密称定,置50ml量瓶中,用流动相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每1ml含甘草酸单铵盐对照品0.2mg,折合甘草酸为0.mg)。

  3.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中粉约0.3g,精密称定,置50ml量瓶中,加流动相约45ml,超声处理(功率W,频率20kHz)30分钟,取出,放冷,加流动相至刻度,摇匀,滤过,即得。

  4.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人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7人工栽培

7.1繁殖方法

  甘草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均可(生长快),秋天地深翻30~45厘米,施基肥每公顷千克,翻后耙平,种子繁殖。第二年春天4月份播种,磨破种皮,或者用温水浸泡,沙藏两月播种。再者用60℃温水浸泡4~6小时,捞出种子放在温暖的地方,上盖湿布,每天用清水淋2次,出芽即可播种。7~8月份播种,不催芽,可条播和穴播,行距30厘米开1.5厘米沟,种子均匀撒人沟内,覆2~3厘米土。

  穴播:株距5厘米,每穴播5粒,覆土后一定要注意种子和土壤密接,土干要浇水,每公顷用种子30~37.5千克。根状茎繁殖:结合春秋采挖甘荔时进行,粗的根药用,细的根茎截成4-5厘米的小段,上面有2~3个芽,头一年秋天地整好的畦内,行距30厘米开10厘米深的沟,株距15厘米把根平放,覆土正平、浇水。

  出苗前后,保持土壤湿润,干要浇水,苗长出2~3片真叶按株距10~12厘米间苗,此期地无草。根状茎露出地面后培土,拔除杂草,防止草丛生,第一、二年和粮食等作物间套种,合理利用土地。封冻前,追施农家肥料~0千克。

7.2采收加工

  种子繁殖3~4年,根状茎繁殖2~3年即可采收。在秋季9月下旬至10月初,地上茎叶枯萎时采挖。甘草根深,必须深挖,不可刨断或伤根皮,挖出后去掉残茎。泥土,忌用水洗,趁鲜分出主根和侧根,去掉芦头、毛须、支杈,晒至半干,捆成小把,再晒至全干;也可在春季甘草茎叶出土前采挖,但秋季采挖质量较好。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晒干。加工时做到皮净身干,单条顺直,两头见刀,口径整新,根茎分拢,按类归等。

7.3贮藏方法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7.4病虫防治

  (1)锈病

  被真菌侵害后,叶的背面出现黄褐色的疱状病斑,破裂后散发褐色粉末,是病原菌的多孢子堆和复孢子,8、9月形成褐黑色的冬孢子堆。

  防治方法:把病株集中起来烧毁。初期喷洒0.3-0.4波美度石硫合剂或97%敌锈钢倍液。

  (2)褐斑病

  被真菌感染后,叶片产生圆形和不规则形病斑,中央灰褐色,边缘褐色,病斑的正反面均有灰黑色霉状物。

  防治方法:病株集中起来烧毁。初期喷1:1:1~16O波尔多液或70%甲基托布律可湿性粉剂~Z00O倍液。

  (3)白粉病

  被真菌中的半和菌感染后,叶片正反面产生白粉。

  防治方法:喷0.2-0.3波美度石硫合剂。

  (4)蚜虫

  又叫蜜虫、腻虫,成、若虫吸茎叶汁液,严重时造成茎叶发黄。

  防治方法:冬季清园,将植株和落叶深埋。发生期喷50%杀螟松0~倍液或40%乐果乳油~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倍液,每7~10天喷1次,连续数次。

  (5)红蜘蛛

  8月份左右发生,9月份左右危害严重,主要侵食叶片和花序。叶片被害后,叶色由绿变黄,最后枯萎。此虫多藏于叶背面。

  防治方法:可用0.2-0.5波美度石硫合剂加米汤或面浆水喷洒。

8现代研究

8.1主要成分

  甘草甜素(glycyrrhizin)、甘草酸(glycyrrhinicacid)、甘草次酸(glycyrrheticacid,glycyrrhetinicacid)、甘草黄甙(甘草甙,liquiritin)、甘草素(liquiritigenin)、甘草苦甙(glycyamarin)、异甘草黄甙(iso-liquiritin)、二羟基甘草次酸(dihydroxyglycyrrheticacid,即grabricacid)、甘草西定(licoricidin)、甘草醇(glycyrol)、5-0-甲基甘草醇(5-0-methylglycerol)、异甘草醇(iso-glycyrol)

8.2药理作用

  西医药理发现,甘草剂有抗炎和抗变态反映的功能,因此在西医临床上主要作为缓和剂。缓解咳嗽,祛痰,治疗咽痛喉炎;甘草或甘草次酸有去氧皮质酮类作用,对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有良好功效;甘草制剂能促进胃部粘液形成和分泌,延长上皮细胞寿命,有抗炎活性,常用于慢性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甘草的黄酮具有消炎、解痉和抗酸作用;甘草也是人丹的主要原料之一。

  甘草还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精制糖果、蜜饯和口香糖。甘草浸膏是制造巧克力的乳化剂,还能增加啤酒的酒味及香味,提高黑啤酒的稠度和色泽,制作某些软性饮料和甜酒;香烟矫味。在化工、印染工业中,甘草也广有用途。

  1.对消化系统的作用:除去甘草甜素的浸膏及甘草中黄酮甙类对大鼠实验性溃疡有明显保护作用。

  2.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甘草浸膏、甘草甜素及甘草次酸对健康人及动物都有促进钠,水潴留的作用;小剂量甘草甜素(每只ug)能使大鼠胸腺萎缩及肾上腺重量增加,产生糖皮质激素可的松样作用。大剂量时则糖皮质激素样作用不明显,只呈现盐皮质激素样作用。

  3.解毒作用甘草浸膏及甘草甜素对某些药物中毒、食物中毒、体内代谢产物中毒都有一定的解毒能力。解毒作用的有效成份为甘草甜素,解毒机制为甘草甜素对毒物有吸附作用,甘草甜素水解产物葡萄糖醛酸能与毒物结合,以及甘草甜素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增强肝脏的解毒能力等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4.止咳平喘作用甘草次酸有明显的中枢性镇咳作用,大剂量的甘草次酸可使小鼠呼吸抑制。此外甘草甜素、甘草次酸盐尚有抗炎症及抗过敏、抗肝损伤、抗促癌、抗菌、抗艾滋病毒(甘草甜素)作用。

  5.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抗心律失常。

8.3药用性能

  :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内服:煎汤,3~9克(大剂量30~60克)。外用:适量,煎水洗渍;或研末敷。

  :不宜与京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同用。

8.4药用分类

  甘草性平,味甘,归十二经。有解毒、祛痰、止痛、解痉以至抗癌等药理作用。在中医上,甘草补脾益气,止咳润肺,缓急解毒,调和百药。临床应用分“生用”与“蜜炙”之别。生用主治咽喉肿痛,痛疽疮疡,胃肠道溃疡以及解药毒、食物中毒等;蜜炙主治脾胃功能减退,大便溏薄,乏力发热以及咳嗽、心悸等。

  1.用于心气虚,心悸怔忡,脉结代,以及脾胃气虚,倦怠乏力等。前者,常与桂枝配伍,如桂枝甘草汤、炙甘草汤。后者,常与党参、白术等同用,如四君子汤、理中丸等。

  2.用于痈疽疮疡、咽喉肿痛等。可单用,内服或外敷,或配伍应用。痈疽疮疡,常与金银花、连翘等同用,共奏清热解毒之功,如仙方活命饮。咽喉肿痛,常与桔梗同用,如桔梗汤。若农药、食物中毒,常配绿豆或与防风水煎服。

  3.用于气喘咳嗽。可单用,亦可配伍其他药物应用。如治湿痰咳嗽的二陈汤;治寒痰咳喘的苓甘五味姜辛汤;治燥痰咳嗽的桑杏汤;治热毒而致肺痈咳唾腥臭脓痰的桔梗汤;治咳唾涎沫的甘草干姜汤等。另风热咳嗽、风寒咳嗽、热痰咳嗽亦常配伍应用。

  4.用于胃痛、腹痛及腓肠肌挛急疼痛等,常与芍药同用,能显著增强治挛急疼痛的疗效,如芍药甘草汤。

  5.用于调和某些药物的烈性。如调味承气汤用本品缓和大黄、芒硝的泻下作用及其对胃肠道的刺激。另外,在许多处方中也常用本品调和诸药。

  此外,现代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常与乌贼骨、瓦楞子、马鞭草等同用。本品尚兼有利尿作用,故常以干草梢作治疗热淋尿痛的的辅助药。

  与大豆合用有解毒的功效。

8.5适合人群

  1.适宜胃溃疡者、十二指肠溃疡者、神经衰弱者、支气管哮喘者、血栓静脉炎患者。

  2.湿阻中满、呕恶及水肿胀满者忌服。

9用药禁忌

  1、湿盛胀满,浮肿者不宜用。

  2、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

  3、久服较大剂量的生甘草,可引起浮肿等。

  4、不可与鲤鱼同食,同食会中毒。

10中医传承

10.1传说典故

  甘草,是中药中应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其药性和缓,能调和诸药。所以,在许多处方中都由它“压轴”,称“甘国佬”围绕着甘草的发现也有一段有趣的传说。

  从前,某乡村中有一老医生,医术精湛。一次他赴外地为人看病,临行给徒弟留了几包事先开好的药,准备应付家里来的病人。谁知他多日未回,留的那几包药快要用完了。徒弟无法,只好把院里烧水用的嚼起来甜丝丝的干柴切碎包起来,妄称是师傅走时留下的。谁知那些患了脾胃虚弱的病人、患有咳嗽痰多的病人、患有咽痛的病人、患有痈疽肿痛的病人、患有小儿胎毒的孩童吃了这些甜丝丝的干柴,病都好了。这种干柴,就是甘草。从此,甘草入药,沿用至今。

10.2各家论述

  1.李杲:甘草,阳不足者补之以甘,甘温能除大热,故生用则气平,补脾胃不足,而大泻心火;炙之则气温,补三焦元气,而散表寒,除邪热,去咽痛,缓正气,养阴血。凡心火乘脾,腹中急痛,腹皮急缩者,宜倍用之。其性能缓急,而又协和诸药,使之不争,故热药得之缓其热,寒药得之缓其寒,寒热相杂者,用之得其平。

  2.《汤液本草》:附子理中用甘草,恐其僭上也;调胃承气用甘草,恐其速下也;二药用之非和也,皆缓也。小柴胡有柴胡、黄芩之寒,人参、半夏之温,其中用甘草者,则有调和之意。中不满而用甘为之补,中满者用甘为之泄,此升降浮沉也。凤髓丹之甘,缓肾急而生元气,亦甘补之意也。《经》云,以甘补之,以甘泻之,以甘缓之。所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诸毒也。于此可见调和之意。夫五味之用,苦直行而泄,辛横行而散,酸束而收敛,咸止而软坚,甘上行而发。如何《本草》言下气?盖甘之味有升降浮沉,可上可下,可内可外,有和有缓,有补有泄,居中之道尽矣。

  3.《本草衍义补遗》:甘草味甘,大缓诸火。下焦药少用,恐大缓不能直达。

  4.《本草汇言》:甘草,和中益气,补虚解毒之药也。健脾胃,固中气之虚羸,协阴阳,和不调之营卫。故治劳损内伤,脾气虚弱,元阳不足,肺气衰虚,其甘温平补,效与参、芪并也。又如咽喉肿痛,佐枳实、鼠粘,可以清肺开咽;痰涎咳嗽,共苏子、二陈,可以消痰顺气。佐黄芪、防风,能运毒走表,为痘疹气血两虚者,首尾必资之剂。得黄芩、白芍药,止下痢腹痛;得金银花、紫花地丁,消一切疔毒;得川黄连,解胎毒于有生之初;得连翘,散悬痈于垂成之际。凡用纯热纯寒之药,必用甘草以缓其势,寒热相杂之药,必用甘草以和其性。高元鼎云,实满忌甘草固矣,若中虚五阳不布,以致气逆不下,滞而为满,服甘草七剂即通。

  5.《本草通玄》:甘草,甘平之品,独入脾胃,李时珍曰能通入十二经者,非也。稼穑作甘,土之正味,故甘草为中宫补剂。《别录》云,下气治满,甄权云,除腹胀满,盖脾得补则善于健运也。若脾土太过者,误服则转加胀满,故曰脾病人毋多食甘,甘能满中,此为土实者言也。世俗不辨虚实,每见胀满,便禁甘草,何不思之甚耶?

  6.《本草正》:甘草,味至甘,得中和之性,有调补之功,故毒药得之解其毒,刚药得之和其性,表药得之助其外,下药得之缓其速。助参、芪成气虚之功,人所知也,助熟地疗阴虚之危,谁其晓焉。祛邪热,坚筋骨,健脾胃,长肌肉。随气药入气,随血药入血,无往不可,故称国老。惟中满者勿加,恐其作胀;速下者勿入,恐其缓功,不可不知也。

  7.《药品化义》:甘草,生用凉而泻火,主散表邪,消痈肿,利咽痛,解百药毒,除胃积热,去尿管痛,此甘凉除热之力也。炙用温而补中,主脾虚滑泻,胃虚口渴,寒热咳嗽,气短困倦,劳役虚损,此甘温助脾之功也。但味厚而太甜,补药中不宜多用,恐恋膈不思食也。

  8.《本草备要》:甘草,胡洽治痰癖,十枣汤加甘草;东垣治结核,与海藻同用;丹溪治痨瘵,莲心饮与芫花同行;仲景有甘草汤、甘草芍药汤、甘草茯苓汤、炙甘草汤,以及桂枝、麻黄、葛根、青龙、理中、四逆、调胃、建中、柴胡、白虎等汤,无不重用甘草,赞助成功。即如后人益气、补中、泻火、解毒诸剂,皆倚甘草为君,必须重用,方能建效,此古法也。奈何时师每用甘草不过二三分而止,不知始自何人,相习成风,牢不可破,附记于此,以正其失。

  9.《本经疏证》:《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凡为方二百五十,用甘草者,至百二十方。非甘草之主病多,乃诸方必合甘草,始能曲当病情也。凡药之散者,外而不内(如麻黄、桂枝、青龙、柴胡、葛根等汤);攻者,下而不上(如调胃承气、桃仁承气、大黄甘草等汤);温者,燥而不濡(四逆、吴茱萸等汤);清者,冽而不和(白虎、竹叶石膏等汤);杂者,众而不群(诸泻心汤、乌梅圆等);毒者,暴而无制(乌梅汤、大黄gu虫丸等),若无甘草调剂其间,遂其往而不返,以为行险侥幸之计,不异于破釜沉舟,可胜而不可不胜,讵诚决胜之道耶?金创之为病,既伤,则患其血出不止,既合,则患其肿壅为脓。今曰金创肿,则金创之肿而未脓,且非不合者也。《千金方》治金创多系血出不止,箭镞不出,故所用多雄黄、石灰、草灰等物,不重甘草。惟《金匮要略》王不留行散,王不留行、蒴藋细叶、桑东南根,皆用十分,甘草独用十八分,余皆更少,则其取意,正与《本经》脗合矣。甘草所以宜于金创者,盖暴病则心火急疾赴之,当其未合,则迫血妄行。及其既合,则壅结无所泄,于是自肿而脓,自脓而溃,不异于痈疽,其火势郁结,反有甚于痈疽者。故方中虽已有桑皮之续绝合创,王不留行之贯通血络者,率他药以行经脉、贯营卫,又必君之以甘草之甘缓解毒,泻火和中。浅视之,则曰急者制之以缓,其实泄火之功,为不少矣。

  10.《本草正义》:甘草大甘,其功止在补土,《本经》所叙皆是也。又甘能缓急,故麻黄之开泄,必得甘草以监之,附子之燥烈,必得甘草以制之,走窜者得之而少敛其锋,攻下者得之而不伤于峻,皆缓之作用也。然若病势已亟,利在猛进直追,如承气急下之剂,则又不可加入甘草,以缚贲育之手足,而驱之战阵,庶乎所向克捷,无投不利也。又曰,中满者忌甘,呕家忌甘,酒家亦忌甘,此诸证之不宜甘草,夫人而知之矣;然外感未清,以及湿热痰饮诸证,皆不能进甘腻,误得甘草,便成满闷,甚且入咽即呕,惟其浊腻太甚故耳。又按甘草治疮疡,王海藏始有此说,李氏《纲目》亦曰甘草头主痈肿,张路玉等诸家,皆言甘草节治痈疽肿毒。盖即从解毒一义而申言之。然痈疡之发,多由于湿热内炽,即阴寒之证,亦必寒湿凝滞为患,甘草甘腻皆在所忌。若泥古而投之,多致中满不食,则又未见其利,先见其害。

  11.《本草新编》:甘草,味甘,气平,性温,可升可降,阳中阳也。无毒。入太阴、少阴、厥阴之经。

  12.《长沙药解》:甘草味甘,气平,性缓。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备冲和之正味,秉淳厚之良资,入金木两家之界,归水火二气之间,培植中州,养育四旁,交媾精神之妙药,调济气血之灵丹。

10.3实用验方

  治荣卫气虚,脏腑怯弱,心腹胀满,全不思食,肠鸣泄泻,呕哕吐逆:人参(去芦)、茯苓(去皮)、甘草(炙)、白术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10克,水一盏,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时。入盐少许,白汤点亦得。

  治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甘草克(炙),干姜克(炮)。上药细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治少阴病二、三日,咽痛,与甘草汤不差者:桔梗50克。甘草克。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温分再服。

  治失眠、烦热、心悸:甘草5克,石菖蒲2.5-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二次内服。

  治疟疾:甘草二份,甘遂一份。共研细末,于发作前二小时取用一分放肚脐上,以胶布或小膏药贴之。

  治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数欠伸:甘草克,小麦一升,大枣十枚。上三味,以水六升,取三升,温分三服。亦补脾气。

  治痘疮烦渴:粉甘草(炙)、栝楼根等分。水煎服之。

  治阴下湿痒:甘草一尺,并切,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渍洗之,日三、五度。

  治农药(9、5、等有机磷制剂)中毒:甘草克,滑石粉25克。用时将甘草煎汤,冷后冲滑石粉顿服。一日连服三次。

  治饮馔中毒,中砒毒:甘草伴黑豆煮汁,恣饮无虞。(《本草蒙筌》)

  治铅中毒:生甘草15克,杏仁(去皮、尖)20克。二味煎服,一日两次,可连服三至五天。

  肺痿(头昏眩,吐涎沫,小便频数,但不咳嗽)。用灸甘草克、炮干姜克,水三升,煮成一半,分几次服。此方名甘草干姜汤。

  肺痿久嗽(恶寒发烧,骨节不适,嗽唾不止)。用灸甘草克,研细。每日取5克,童便三合调下。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甘草12~20克。水煎,早晚分服。

  低血压:甘草、五味子各6~12克,茯苓15克。每日1剂,分2次煎服或泡茶饮。

  肺结核:甘草50克。每日1剂,煎计分3次服用。

  传染性肝炎:用%甘草煎剂15~20毫升(小儿减半),每日3次。

  治消化性溃疡:甘草粉,每次3~5克,每日3次,口服,有显著效果。亦可用甘草流浸膏,每次15毫升,每日4次,连服6周。

  治腓肠肌痉挛:甘草流浸膏10~25毫升,口服,每日3次,3~6日为1个疗程。能有良好的解痉止痛作用。

  治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甘草12~20克。水煎,早晚分服。

  治低血压:甘草、五味子各6~12克,茯苓15克。每日1剂,分2次煎服或泡茶饮。

  治室性早搏:生甘草30克,炙甘草30克,泽泻30克。水煎服,每日及剂,早晚分服。

  治阿狄森病:口服甘草流浸膏3~5毫升(重症8~10毫升),每日3次。治疗本病,轻者单用甘草制剂见效,重者亦可减少皮质激素用量。

友情推荐:黄元御长沙药解

链接:


转载请注明:http://www.mdongd.com/hbxzl/3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