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人中白与人中黄之药用
比利时仁济医药中心王仲彬
谈起中药奇品人中白与人中黄,难免让人评论两极。爱之者赞之曰“仙丹”,恶之者蔑之为“尿屎”,真可谓爱憎迥异,泾渭分明。然而,这两味药的传奇疗效是否确切?民间为什么存在如此截然相反的认识呢?当今临床上它们仍具有实用价值吗?这都让人十分好奇,期待能够刨根问底一番。今结合自己的相关临床试验,特做如下初步整理探讨。
一、文献追踪
纵览中国医药学史,人中白与人中黄的临床应用堪称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粗略查考,人中白早在汉末药学著作《名医别录》中就有药用记载;人中黄的临床应用也早有零星记载,而在明代本草学巨著《本草纲目》中则有相当完整的收录。据此推断:这两味药的实际应用可能都已达千年甚至两千年。而其临床疗效更是可圈可点,据传还曾承担过“起沉疴,救生死”的重任。不过,晚清民国初年以来,西学东渐,国内出现了一股全盘否定中医中药的逆流。他们将人中白与人中黄故意曲解为“人尿”与“人屎”,指责这些用药既污秽又不科学,绝无可能取得临床疗效。而这种论调无疑是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居心叵测的谬论。
在此暂且不驳“人中白人中黄等同人尿人屎”之荒谬,须知西方医学其实也会用些与“尿屎”相关的药物来治疗某些特殊疾病呢。如临床常用溶栓药-尿激酶,正是从健康人尿中分离出的一种酶蛋白。尿激酶主要用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溶栓治疗,包括急性广泛性肺栓塞、胸痛6-12小时内的冠状动脉栓塞和心肌梗死、症状短于3-6小时的急性期脑血管栓塞、视网膜动脉栓塞和其他外周动脉栓塞症状严重的髂股静脉血栓形成者等,且都可取得理想疗效。如果说尿激酶是一种尿液提取物“相对干净”的话,那么“粪便移植”治法用的可是真真切切液体粪便啊。所谓“粪便移植”(fecalmicrobiotatransplantationFMT),是一种通过把业已处理的健康人的粪便液,灌到患者肠道内,从而重建肠道菌群来治疗疾病的方法。据报道,在年美国医生就曾用粪水挽救过多例感染垂死的严重伪膜性肠炎患者。这也是西方英文文献中记载最早的粪水治病案例报道。目前,“粪便移植”治法常用于复发性难辨梭菌感染(RCDI)、炎症性肠病(IBD)、肠易激综合征(IBS)、慢性疲劳综合征、代谢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由此可见,“尿屎”相关物质的药用,中国有外国也有,中医用西医也用啦。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关于“口服粪水(雅称金汁)治疗严重腹泻、发热、呕吐和便秘等病证”的相关记载,被余云岫们污名化久矣。这也曾令中医人百口莫辩呀。而现代“粪便移植”治法之所以能够救死扶伤,治病救人,是因为此法可以重建肠道菌群,进而恢复肠道菌群平衡而愈病。这不仅合理地解释了“金汁治病”的科学原理,也在一定程度上洗刷了中医药所蒙受的“百年冤屈”啊。
二、奇药掠影
曾经“起沉疴,救生死”的人中白与人中黄两味药,堪属奇药一族。但它们两者的性味归经及主治功效实际上是各不相同,各有所长,且各司其属,各尽其职的。
人中白为人科健康人尿自然沉淀的固体物。味咸,性凉。归肺、心、膀胱经。具有清热降火,止血化瘀之功效。常用于肺痿劳热,吐血,衄血,喉痹,牙疳,口舌生疮,诸湿溃烂,烫火伤。既可入汤剂煎,也可入丸散用。
据相关记载,其炮制方法有三:(一)人中白:取原药材,置清水中漂洗4-7天,经常换水,然后取出,刮去杂质,日晒夜露15天,每日上午翻动1次,以无臭为度,晒干。(二)煅人中白:取净人中白置坩埚内用武火煅至红透时,取出,放凉。(三)飞人中白:取净人中白研成细粉,再水飞至无声为度,倾出混悬液,静置后,分取沉淀,干燥,研散。
图示一:人中白人中白应用甚广。如治疗血汗鼻衄,五七日不住:人中白不拘多少,刮在新瓦上,用火逼干,研入麝香少许,温酒调服。或治走马牙疳:小便盆内白屑(人中白)取下,入瓷瓶内,盐泥封固,煅红,研末,入麝香少许贴之。或治跌扑损伤闪挫,骨伤极重者:白秋霜(人中白)研极细末。每服五分,好酒调下。或治偏正头痛:人中白、地龙(炒)等分。为末,羊胆汁和丸芥子大。以新汲水化一丸,注鼻中搐之。或治鼻中息肉:人中白,瓦焙为末。每服一钱,温汤下。或治喉痹,喉痈,喉癣,双乳蛾,口疳:人中白(煅)、青果核(煅)、鸡哺退壳(煅)、儿茶、冰片各等分。研吹。或治口舌生疮:溺桶垽(人中白)七分,枯矾三分。研匀。拭去涎,掺数次。或治小儿口疳:人中白(煅)、黄柏(蜜炙焦)等分,为末,入冰片少许,以青皮拭净,掺之。而人中黄一药,并非等同于人的粪便,而为甘草末置竹筒内,于人粪坑中浸渍一定时间后的制成品。此药味甘、咸,性寒。归心、胃经。具有清热凉血,泻火解毒之功效。常用于天行热病,温病发斑,大热烦渴,痘疮血热,丹毒,疮疡。既可入汤剂煎,也可入丸散用。
据相关记载,其炮制方法是以甘草末纳入竹筒中,外以布塞紧,并以松香严封其口,冬月浸人粪坑中,立春时取出,用清水漂去粪汁至无臭为度,悬风处阴干,破竹筒取出甘草末晒干备用。
图示二:人中黄
人中黄的应用也不少。如用作辟瘟:人中黄不拘多少,饭为丸,绿豆大。下十五丸。或治呕血吐痰,心烦骨蒸者:人中黄为末。每服三钱,茜根汁、竹沥、姜汁和匀服之。或治丹毒:人中黄6克,金银花4.5克,丹皮4.5克,生山栀6克。水煎,每日3次分服。或治河豚、菌毒及诸恶疮:人中黄、酒大黄各等分,为末。无灰酒服。须臾泻利,毒即随出,虽大渴,不可饮水。
总之,古医籍中关于人中白与人中黄的药用记载很多,更遑论两味药还有不少别名呢?因此,对其临床应用及奇异功效恕难详录。有必要重申的是:中医药学中的很多疗法或方药,之所以被人们认为是“伪科学”,是因为现代科学还没有发展到可以真正揭示它们的阶段。中医用人中白与人中黄等治病方法,看似离谱不科学,实则有其深刻道理和独特疗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验之中医临床,其理不谬也。
三、临床初验
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当今临床上运用人中白与人中黄治病的情况或许并不普遍。但这既不能抹杀两味药的历史功绩,更不能怀疑他们至今仍存的药用活力。我个人曾有意识地将此两药试用于某些疑难病证的中医临床,如治疗口腔扁平苔藓时加用人中白、治疗白血病高热不退时加用人中黄等,均取得过比较满意的疗效。尽管个人用治的病种并不多,积累的病例总数也有限,难说有统计学上的意义,但我仍不吝和盘托出,以冀有助于克服民间存在的偏见,并试图为中药奇品人中白和人中黄正正名。
(一)人中白用治口腔扁平苔藓
口腔扁平苔藓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口腔黏膜皮肤疾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一般不具有传染性。早期多无自觉症状,常偶然发现。遇辛辣、热、酸、咸味刺激时,突感口腔局部敏感灼痛;或感口腔内黏膜粗糙、涩感、烧灼感;或有口干、虫爬感或痒感。而充血糜烂型则可导致进食疼痛。该病为临床疑难病之一,中年女性多见。多表现为粟粒大小丘疹连成的线状白色、灰白色花纹等,一般呈左右对称,与正常黏膜之间没有清晰的界限。花纹可呈网状、树枝状、环状或半环状等。白色线条间及四周可为正常黏膜,或有充血、糜烂甚或溃疡。此病大致与中医口蕈、口癣、口破、口疳等病证相似,多由热毒和湿毒积聚,或气滞血瘀,气血失和,湿热循经上逆,熏蒸于口,或肝郁血虚,化火上炎而致。临床上常可分为脾胃湿热、肝经实火、肝气郁结、血虚风燥、阴虚内热、气血两虚、气滞血瘀等不同证型。可伴有全身皮肤损害,多在四肢和躯干,为扁平多角紫红色丘疹,有瘙痒;亦可出现指(趾)甲病损。中医称为“紫癜风”。经过初步临床试验,我个人观察到:人中白可加用于口腔扁平苔藓多种证型的辨证论治中,且可明显增强疗效。这可能与人中白功擅直入阴分,清热化瘀有关。
病案一:刘某某,女,38岁,江西省吉安市某地人。因口腔黏膜敏感灼痛,吞咽时痛甚,双侧颊黏膜白色网状花纹11个月,曾诊断为“口腔扁平苔藓”,西医久治无效于年9月2日来诊。大约一年前起,患者时感口腔不舒,遇进食辛辣、酸、甜、咸味时,常感口腔局部敏感灼痛。渐起双侧颊黏膜白色粟粒状丘疹,并连成线状,甚至出现广泛的网状、树枝状、环状或半环状等多种白色花纹。伴有口干不欲饮、眼干、尿少而黄、大便稍干燥、手足心时热。或月经先期、量多色红。或头昏、睡眠不安、甚则腰酸、腿软。口内病损局部充血,甚至糜烂。舌质红苔少而黄,脉沉细数。证属阴虚内热,虚火上炎。治宜滋阴养液,清热降火,方用《罗氏会约医镜》之滋阴汤加减:生地20克,花粉12克,天冬10克,玉竹12克,黄精12克,百合15克,玄参15克,知母12克,黄柏12克,连翘15克,白芍15克,丹参30克,山药20克,山茱萸12克,甘草6克,每日一剂,两煎两服。9月13日二诊:口干、尿黄、手足心热等症状稍减,但口腔黏膜症状无明显变化。那时,恰好读到一篇相关文章,内中介绍“人中白可治口疳、口舌生疮等顽症”,故灵机一动,只在上方中加用人中白15克,继续服用。这样,继续服用五剂后,患者反映口腔局部敏感疼痛有所减缓,即使进食辛辣、酸、甜、咸味前也不感到特别担心。其它症状也随之减轻。继续守方守法,并坚持服用达两个月。该患者全身症状逐渐改善,口腔双侧颊黏膜白色花纹也相继减轻,直至恢复正常颊黏膜红润颜色。随访五年,病未复发。如今三十年过去了,我依然记得在本病例治疗过程中,其它中药品种或有增减,但人中白则始终使用,剂量也基本守在10克-15克,直至治愈。此后,我在“口腔扁平苔藓”的临床上,通常在辨证论治,选方用药的基础上加用人中白一味,一般都能取得如愿疗效。因此,人中白的临床药用价值可以肯定。
(二)人中黄用治白血病高热不退
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克隆性白血病细胞因为增殖失控、分化障碍、凋亡受阻等机制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大量增殖累积,并浸润其他非造血组织和器官,同时抑制正常造血功能。临床可见不同程度的贫血、出血、感染发热以及肝、脾、淋巴结肿大和骨骼疼痛。主要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等四类。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干细胞移植等为白血病患者带来了痊愈的希望,但白血病的病死率仍然居高不下。在白血病的临床上,中医中药其实也大有用武之地。如江苏名医金储之教授行医六十余载,精于医理,潜心临床,造诣颇深,擅治血液病。金老强调白血病多“因毒致病,必须重在解毒”,治当“解毒排毒,贯串始终”,并把养阴清热解毒法作为治疗白血病的重点。他常用枫斛、天麦冬、芦根养阴清热生津,滋养精髓;羚羊角、石决明平肝潜阳熄风,清热散血解毒,软坚化瘀散结;人中白、人中黄、大青叶清解血毒,洁净骨髓。诸药合用,共奏滋养阴津,解毒排毒之功。值得注意的是:金老在辨证分型论治的基础上,多加用人中白、人中黄两味药清解血毒,洁净骨髓。医院血液病科工作多年,体会到这两味药在治疗血液病上确可大有作为,特别是人中黄,它既可以直入血分,清热凉血,也可以深入骨髓,清髓解毒。而对白血病常见的并发症:感染、出血、高热不退等症,人中黄也可发挥积极作用,并为白血病的后续治疗奠定基础。
病案二:朱某某,男,35岁,江西省九江市某地人。因患“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三个月伴持续高热不退10天,于年5月20日邀诊。患者头痛,前额痛,夜难安睡,口舌生疮,咽喉疼痛,黏膜糜烂,卧床难起,体温39.6度,食纳呆滞,可进少量流质,重症面容,全身皮肤可见多处出血点,舌质红干稍绛,苔黄而干,脉沉细而数。曾接受化疗两个疗程,合并感染后又接受抗生素联合治疗十天,仍高热不退,体温持续在39.2度-40.1度之间。血象检查:RBC:2.10×10^12/L、Hb:54g/L、WBC:1.2×10^9/L、N:7%、L:93%、PLT:18×10^9/L。血象呈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三系明显下降状态,淋巴细胞明显增多,呈“急淋”血象。骨髓检查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L2型。证属邪毒陷髓,耗血动血,气阴两伤。治宜清热凉血,清解髓毒,佐以补益气阴。方用牛角地黄汤加味:水牛角30克、生地20克、赤芍15克、牡丹皮15克、麦冬10克、北沙参15克、玄参15克、芦根15克、人中黄30克、银花15克、连翘15克、紫草12克、板兰根12克、淡竹叶10克、僵蚕10克,每日一剂。加用安宫牛黄丸每日一丸,分两次服用。同时配合补液及其它支持疗法。两天后,体温降至38.5度;五天后,体温降至正常36.9度。头痛也止,口舌疮疡及咽部糜烂缩小,咽痛减轻,皮肤瘀点渐隐,精神食欲明显好转。守法守方,略行加减,但人中黄一直用,并在20克-30克间调整。先后服用二十五剂,诸症消退。血检:RBC:3.95×10^12/L、Hb:g/L、WBC:4.8×10^9/L、N:55%、L:45%、PLT:98×10^9/L。血象三系达到正常值。此后,患者恢复接受化疗,并继续配合中药治疗。记得当时病人家属煎药,是在病房角落里进行的。也许是人中黄处理得不太干净,煎药时整个病房可闻到一股臭味。但病人喝药液时,我特意问过他臭不臭,而病人反馈:药液不但不臭,反而闻着很香,喝着可口,服后舒服。这也算是诊余花絮了。
四、结语
人中白与人中黄都是久经临床考验的中药奇品。传说它们曾发挥过“起沉疴,救生死”的重要作用。唯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中医药遭遇无妄之灾,人中白与人中黄等许多有效中药也被污名化。但广大中医人坚持“不抛弃不放弃”的理念,身体力行,锐意进取,努力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学,取得了难能可贵的辉煌成就。更有一批批中医针灸人走出国门,走向海外,在全球范围内弘扬和运用中医针灸疗法,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
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医药的治病原理正在逐渐得到科学的揭示;而某些貌似荒诞的中药或治法也将洗脱污名而获得重生;中医药疗法的科学性势必进一步得到证实。
让我们期待吧,在不远的未来,中医药定将重塑芳华!
主要参考文献
[1]李秉琦、周曾同主编,口腔粘膜病学(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年2月
[2]邵继芳、金跃德,金储之治疗白血病的经验江苏中医药年第6期
(注:相关图片取自网络,特此致谢。)
校核:康力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