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
于
我
↓
慕柔浪迹公众账号的主人,安慕柔
(长按可复制)
年末起,成了无业民,游走了祖国大好山河,众多热门旅行地,几个亚洲小国家。之所以叫浪迹,我的旅行是生活在别处的流浪,某段时期心无栖息的地方。偶尔分享一些游记。不定期召集省内短线、省外长线户外活动。
户外
看完《小时代4》,情节比衔接自然,不像之前“情节烘托催化未够就撕逼”来得莫名其妙,而令观众无法入戏,小时代4自然搞笑或催泪。高冷的职场依然不像人间烟火。
顾里得子宫癌那一段,人将死其言也善的告别,我稀里哗啦掏了一张纸巾。前些日子我也血流一地以为得了绝症,那种想写遗书、想告别的悲恸心理,如顾里对着镜子平静下来,凉得不能再凉。
爱与付出,在顾源这个角色上诠释得很好。被家长反对的感情,顾源的母亲甚至连顾里的股份也要抢,撕逼撕到牢狱之灾,顾里顾源也同一战线不分开。爱她爱到、连她的与席城睡2次的脏脏也要收拾。
很喜欢Neil。
姐妹花撕逼散伙后,顾准再见Neil时,问:你一直住在酒店啊?
Neil一句:没地方去啊。无奈又淘气,忍不住笑。
连贱人席城都那么帅
席城死时一段旁白煽情,得走心,贱得让人心疼。扭转渣渣形象。
唐宛如是整部戏里的笑点,结束前打牌脱衣服那段,笑岔了。
小小一段告白,用了大品牌烘托唯一的爱。发现了吗?
文字里,郭敬明本身就是一个画面感很强的人,电影也一样华丽丽。还好是亲自执导,换成别人,不知道会拍成什么样,当年的电影版《梦里花落知多少》估计拍歪了,憋得如今从出版人身份,亲自上阵电影界执导。本来只是想轻轻赞一下郭敬明,结果8分钟让观众主动或被动获取结局的巧妙设计,令我想怒赞。
结局林萧出现在别墅,四姐妹重聚,一开始我以为是第一种结局:
我们来听听电影人
金戈的歌对结局以及郭敬明的评价:在观影之前,我就知道原作里面是一把火把除林萧以外的所有人都烧了。为此我还特别去翻了翻小说最后一本(敬业吗--),所以小时代4最吸引我的就是我一直在猜郭敬明会怎么处理这场戏,要真的拍出来,难度太大,广电不是吃素的,我不信他能过审。直接改结局?估计会被粉丝喷死。我怀着看好戏的心情看完了电影,结果,我有点傻眼,因为我没想到他在最后几分钟里面,靠主动和被动的限制观众对信息量的获取,从而在观众心中制造出了三重结局。我非常不想承认这是他原本的设计(我从心里并不认为郭敬明可以做到对画面和声音这么巧妙的设计),我宁愿认为是我自己想太多。
电影首先停在林萧和陆烧的互相回眸上。然后画面就黑下去了,这里是一个接近半分钟的黑屏。不得不说,GJM胆子还是很大的。一般观众很难承受电影院里这么长时间的黑屏。然而,这个黑屏里,依然有信息量,是什么?是声音。
整个约半分钟的黑屏被拆分成了三段,第一段是彻底的安静,很多观众以为,电影到此结束了。(确实,我前排有两个观众已经起身了,刚要走,又被紧接而来的声响吸引,坐了下来)。第二段声音,是关键的信息量获取:一种大范围燃烧的声音,同时声场中段是人的呼喊声,声场最远处,是隐隐约约的消防车声音。(这段信息量,对不熟悉小说的观众来说,是不知所云的。但是对熟悉小说的粉丝来说,是致命的。从这里开始,不同的观众开始分化,信息量的获取不均等,导致观众走向不同的结局,以看过原著和没看过原著为分水岭。)黑屏最后一段,是一阵高跟鞋的声音。然后画面再起,一个穿着黑色衣服的女人背影,往别墅里面走,她打开门,然后就是一个在国产电影里算得上非常牛逼的一个长达八分钟的一镜到底“长镜头”……(我掐了表的--)
八分钟的长镜头在国产电影里不多见,但也不至于让我觉得牛逼,我之所以认为这个镜头牛逼,是因为这是一个回溯镜头:GJM把四部小时代电影里各种标志性的场景和经典段落用一个具有浮空感的(划重点,后面具体说)长镜头串连了起来,在一个长镜头里呈现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难度比在同一个时间空间里的八分钟要难多了。而且,看幕后采访里GJM有提到,这个长镜头的画面都是重新拍摄的,并不是用之前电影里的画面来剪辑——这意味着所有曾经的场景、道具、服装、现场陈设,都必须恢复原样。这也是为什么我会说这个长镜头牛逼。(这个镜头有挺多可以分析的技术点,有兴趣的人可以研究一下他中间究竟用CG做了几次剪辑缝合,不过这都属于技术党的范畴了,不在我这个文章的讨论范围。)
镜头回来以后黑衣女人转身,原来是林萧,她盘着头发,看着是三十多岁的样子了。然后她听见开门声,回头,看见顾里南湘唐宛如开门进来,她们抱怨林萧早到,顾里让唐宛如赶紧打开香槟,然后几个人换上高中的校服,站在客厅里跳曾经的友谊地久天长,几个人打打闹闹,嘻嘻哈哈结束。对于没有看过原著,并且对画面中和台词中的信息量不深究的普通观众来说,这就是第一种喜剧结局。
而看过原著,并且善于抓取信息量的观众来说,这8分钟的长镜头看完,却足以推导出让她们痛不欲生的第二重结局,这是一个遵循原作的BadEnding:。为什么?
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林萧一身黑衣出现的别墅的长镜头,以及主题曲《岁月缝花》的歌词:
1、林萧穿的是黑色套装,另外三个女孩穿的都是纯白色的衣服,林萧在三部电影中,只有两次穿过全身黑衣:顾里爸爸的葬礼,崇光的葬礼。全身素黑的衣服在中国人传统观念里,具有非常明确的暗示。而另外三个女孩儿全身纯白的衣服,同样暗示意味极其强烈,天堂里的人,穿的都是白的。
2、走进别墅之前,大门口曾经挂着的一幅画,而现在没了,变成了空白,而且镜框的玻璃是破碎的。
3、别墅里的家具全部用白布封存。
4、唐宛如的台词:林萧,你每年都这么早到,你也太想我们了吧。(注意,如果三个女孩儿依然健在,平时就算她们四姐妹有各自的生活,但是不可能不互相打电话联系,不可能每年需要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回到曾经的地方,说“太想我们了吧。”而每年一次的固定探望,基本等于清明节的扫墓。
5、顾里台词:“都说了我们每年都会回来啊,还用白布盖得这么严实,好麻烦啊。”在中国的传统里,去世的人,每一年忌日,是会回到去世时居住的地方的,这也是中国很多老年人不愿意搬家的原因,因为怕去世的人,找不到家。(类似的情节唐山大地震里也用过,徐帆烧纸钱的时候,说不愿意搬家。)
6、林萧听见开门的声音,回头时,是热泪盈眶,并且,她看见三姐妹走进来的时候,并没有和她们有任何的交流,全程都在低头思考。如果是真实的人,不可能不和她们发生对话和肢体接触。所以,三个白衣应该是林萧的幻觉。
综上所述,不难得出:
其实我在动笔的时候,都只觉得是两重结局,但是写着写着,我突然后背一冷(……),是突然想到的:郭敬明这个内心阴暗的人,以他一贯在小说中的悲剧作风,他其实真正藏了一重结局在最后,比原著更惨烈的最暗结局:
林萧自杀。
信息量如下:
1、八分钟的一镜到底,它不是把原先电影里的段落直接剪辑拼起来,而是同样的情节,用完全不同的镜头视角来拍摄,镜头始终是处在一个向下俯视的视角,并且伴随持续的漂浮感,就像一个人飘在空中俯瞰的状态。在什么状态下人的视角能漂浮起来——灵魂出窍。人们通常认为在什么状况下人会灵魂出窍?——最常见的说法是,人在临死之前,灵魂会脱离肉体,浮到空中,所以经常会有濒死体验的人回忆起看见病床上的自己。同时,在生命消逝前的最后时刻,脑海中会不断回溯过去种种时光,俗称“走马灯”。并且,人们的走马灯只会出现记忆深刻的场景和最关心的人,不会闪回无关紧要的画面和人物。也因此,不管是画面中四女戴纸王冠的田径场亦或是大学湖边正在喂天鹅的中央广场,都空无一人。(因此,这不是真实的记忆,真实的场景中,有着满满的群众路人)
2、一镜到底之后四姐妹的表情和台词。在别墅里女孩们的对话并非闲聊,每句都有隐藏含义。唐宛如说:“你每一年都到这么早,太想我们了吧”——意思是那场大火后,林萧每年都会来别墅里祭奠死去的朋友们。顾里走过林萧身边出镜后,在画面外持续不停地对林萧说“林萧,你还在等什么?快过来呀,快过来”,而林萧并不像通常被朋友邀请时会有的表情,而是眼含泪水,低头沉思了一会儿之后,才抬起头,表情有一种解脱后如释重负的微笑,淡淡地说:“来了”。紧接着画面就变成了四姐妹穿着高中校服排练《友谊地久天长》。——
3、四姐妹穿高中校服排练《友谊地久天长》。这是电影的最后一个情节,看的时候我还是有点小感动的(当然我周围坐的小姑娘已经哭得稀里哗啦……感受到了深深的代沟),但是现在再回味,越想越觉得毛骨悚然。第一重结局的观众觉得这是四人每年欢聚时保留的固定节目,第二重结局的观众觉得这是林萧的幻觉。然而,以上皆错。首先,这不是真实的回忆。因为这个别墅是四姐妹大学毕业以后才住进来的,她们不可能高中时候就在这里排练过。从时间轴上来说,这个场景不可能真实的出现过。其次,这也不是林萧的幻想。因为如果是林萧的幻想,那么应该只有其它三姐妹是穿着校服的样子,而林萧应该还是穿着黑色衣服,三十多岁的盘发模样。但我们看到的是,四姐妹都穿着高中校服在排练,所以真相只有一个(……柯南上身了--),就是林萧也死了,四个人以灵魂的形式,在老房子里,徘徊。而这个时候,背景音乐是:“我们曾经终日游荡……我们也曾历尽苦辛,到处奔波流浪。”
所以小时代电影的真正结局是:
……看到这里的大家还好吗,心里毛毛的吗,脑筋还活络吗,想揍郭敬明吗(……)?
所以在大家都在猜郭敬明到底拍不拍那场火的时候,他却选择了另外一种意想不到却很聪明的方式让这个结局既满足了普通观众对大团圆的喜好,又遵循了原作结局让小说粉丝无可指摘,并且在原作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给出了更深一层的“挑衅”。(并且你还不能真的打他,因为人家是原作,人家怎么说就怎么算,气人伐,任性伐?--)不要觉得不拍火灾是为了省钱,那八分钟一镜到底都是重新拍一遍,花的钱绝对比拍场火灾多得多。这叫有钱任性,换一种说法,叫有诚意。所以为什么别的青春片都是一部歇,小时代能拍四部。
这个大结局的处理,精妙,出彩,独特,有嚼头。我改口了,我称呼他为郭导。-
金戈的歌小时代年开始连载,年独立成刊,年开始筹备,年开拍,年首映。纵然小时代骂声一片片,也见证郭敬明慢慢成长,用实力赢得这个称号,来年岁月,愿博来掌声一片片。
此篇影评前部分图文系安慕柔写的,后半部分大多摘自
金戈的歌微博,部分截图整理自豆瓣,通篇由安慕柔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