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我猜学长的本意是让我多喊一些本科同学,
顺便带上自己(?????)
可惜我号召能力极差,连最亲爱的舍友都打动不了
但是参加讲座不是目的,获取知识才是。
所以我接下来会对过去这两场讲座做一个小小的回忆总结,顺便推荐大家参加未来的讲座。
第一场?
先来个八卦)李彬老师是我们李海波老师在清华的博士生导师,也是他影响李海波老师来我们学校任职的。
?李老师年过花甲(但是一点都看不出岁月的痕迹,笑起来像三四十岁),著作等身,读书更是广博。
他提出,新闻人读书,应该以哲学为首,广泛的涉猎社会学、文学、艺术、心理学,乃至物理学。
他为我们推荐了具体的书目,数量极多。
从苏联作家艾特玛托夫、拉美作家马尔克斯,到红楼梦、唐诗;
从史记、资治通鉴到当代社会学《乡土中国》《黄河边上的中国》;
从《人类简史》《时间简史》,到《蒙古秘史》西亚民间故事集;
涉猎广泛,让人猜不出他的主要研究领域。尤其是红楼梦和资治通鉴,这一类传统文化精粹,尤其令我震惊,不禁好奇,这跟新闻有关系吗。
“你知道了这句话再去看看网络上那些杠精,你跟他们讲道理干什么。”
讲到每本书,老师都会举些印象深刻的句子,或是一些有趣的故事。
笑话来咯:
“你们00后无法想象那个时候三农问题的严重,农民有多苦。”
领导去农村考察,问农民们最需要什么?
回答说:“陈胜,吴广。”
大领导看了《黄河边上的中国》的之后,就质问他的下属为什么手底下专家们写不出这样的著作,下属也很无奈,回去之后就质问专家们为什么没有这样的著作,专家们就组织了一个考察团,在长沙住了一段时间,准备写一个长江边上的中国,最后不了了之。
老师还说新闻人读书不能咬文嚼字,而应该像诸葛亮读书那样观其大略,因为新闻人,就像从事政治的人一样,应该利用书中的知识指导实践,而不是以知识为目的。
在讲座结束后,我没有搞懂观其大略是一种怎样的读法,便去问我们的院长吕老师。
“就是说你应该以问题为导向去读书,先了解这个书的写作背景,它是为了解决一个什么样的问题,不断紧扣的这个问题去读这本书,而不是把书中一字一句都研究透。”
李老师还现身说法,“毛主席说,红楼梦没有读5遍就没有发言权,去年疫情的时候,我数了一数,红楼梦我才读三遍,便把剩下两遍读上了。但我很好奇为什么是5这个数字,后来我听到别的学者的讲座,他说因为毛主席说这句话的时候,正好读完第5遍。”
还有他的老师,费振钟先生,“我的老师那个时候要读资治通鉴,一看,面,便要求自己每天读10面,一年把它读完,一开始读的很痛苦,但是后来变越读越尽兴,结果半年就把它读完了。”
老师和蔼可亲,全程都在微笑,将60年的人生感悟娓娓道来,由衷期望能为学子们解惑,予我们一份淡定,应对成长。同学提问“我们现在读书没有了周总理时代的民族使命,家国重任,现在是世俗化,短视频碎片化,那我们还能像过去那样读书吗?”“这个时代你说是小时代,就是小时代,你说是大时代就是大时代,习总书记说现在是世界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还不光是中国的大变局。但你当然可以选择普普通通的一生,完全没有问题。”最后我想说一说,他开始讲座的第一句话。“很荣幸能来华东师范大学做讲座,感谢吕老师给我这个机会,来到华东师范大学真是回家了一样,宾至如归。”60年的阅历和学术上的成就,他展现的不是庄严厚重,反而是谦逊。谢谢李老师。第二场?邓建国老师先是给我们讲了讲他的人生经历。作为华东师范大学英语系研究生毕业后,他进入了上海报业集团下属的上海daily做编辑工作。4年的时间里,他觉得工作日渐失去挑战性,恰巧他的同学喊他一起考复旦大学的博士。报社的工作和平常的阅读,使他对传播学产生兴趣,一考就中。三年博士,之后就留在复旦大学任职。(基本没有人不认识!)
今天他的主题是悖论。
同样,邓老师也非常的渊博,一开始他为我们讲矛盾的故事,接着讲到道德经里的“道可道非常道”,用了很多的例子,让我们对悖论有一个直观的印象。
来个具体的吧:
一只鳄鱼叼走了一个婴儿,并对他的母亲说,我问你一个问题,如果你回答正确了,我就不吃你的孩子。
这个问题是:“我会吃掉你的孩子吗?”
母亲如果要救孩子,就应该说你会。
如果鳄鱼要证明母亲是错误的,就不能吃孩子,如果鳄鱼吃孩子,那母亲又是正确的,鳄鱼就卡在这里,不能行动了。
既然有矛盾和悖论,那就需要处理,接着他给我们讲不同的矛盾处理方式。
(那幅雾海上的漫游者,放在这里是说实证主义认为人是外在于世界的它物,是观察者)
theknowerisoutofwhatisknown
当然这只是理想状态,现实中有局限性,
比如霍桑效应:
其中有一个特别有意思叫做升维,
放图片之前请大家先想一想,如何让一个圆形,一个三角形,一个正方形建立联系。
答案在这,先别看噢
接着老师讲到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对传播学的影响。(背景知识,现在传播学向形而上学,人文主义转向,回应理性、科学、算法制霸。)接着老师为我们讲文学,戏剧等艺术形式,对于悖论探索的重要意义,也可以换句话说,悖论对于文学的意义。
上图一为作家菲兹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我来自作主张翻译一下:第一等智慧的测试标准是在脑中同时持有两种相反观点,并保持大脑的运作能力。(联想极端者)图二中从左到右是电影《机器总动员》,卡夫卡的《城堡》,《等待戈多》剧照,西西弗斯神话。老师放这些图是想说悖论、存在的孤独需要文学来表达,而不能用实证主义来研究。关于这个,米兰昆德拉有相关的描述。(k是《城堡》的主人公)
——《小说的艺术》,第一章
然后我不知道老师就怎么过渡到确定性的论述了。
(我太不认真了,我有罪)
老师先是说,文艺复兴时期兴起的定点透视画法就是一种确定性的智慧。画家选定一个特定的角度让被画者保持不动然后复制当时的光线,视觉。
然后用中国的绘画做对比:写意
“放弃对准确性的追求,既然它们无法达到。对现实的复制是危险又不明智的。中国的绘画是表达,而不是从一个固定的视点重现”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老师后半段的PPT都是英文)
对书法的论述尤为精彩
书法家没有一着不慎,全盘皆输,所有笔画相互配合,
每一个字都有socialnetwork,美不在字本身,而在关系中。
接着老师通过,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这首诗为我们阐释文字的多媒体性,即画面感。
并用陶渊明的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阐释简单的媒介能蕴含复杂的意蕴。
淡极始知花更艳
Chineseofideas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