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看法丨砸钱不是万能的,网络大电影最终是

大家好,在下小啥。

郭敬明的《爵迹》已经上映快一个月了,票房走势如下。

(数据来源:猫眼票房专业版)

标准的断崖式下跌。

十亿票房梦碎已成定局,不知道《爵迹》系列电影会不会就此“绝迹”。

作为导演郭敬明一直对自己的商业玩儿法和粉丝粘性颇为自豪,但经过四部小时代的轰炸,大家对这个“小花鲜肉+郭氏IP”套路已经麻木。

加上这次郭敬明操作的“全CG动作捕捉”电影,本身就是风险极高的类型。之前技术狂人罗伯特·泽米吉斯用这种技术操作的《极地特快》《贝奥武夫》基本都是赔赔赔。

(《贝奥武夫》,“朱莉”的形象奉献了全片最逼真的部分)

在对技术并没有了解和把握的时候,《爵迹》这个技术“创新”只是为了增加噱头。但这项新技术对与吸引粉丝或者票房拉动来说,并无预想中的作用,观众愿意为新技术买票进场的热情已经冷却,而粉丝,可能更是不关心何谓“全CG动作捕捉”!

“高成本”网大的光环,可能最终要失去

现在的网大,也陷入了一种比较狂热的竞赛,单片成本一路水涨船高。去年百万就算大制作了,今年成本几百万的消息频出,单片千万成本的也不少见。仿佛陷入了一种“我成本高我有面儿”的怪圈。

在过去,网大的“高成本”确实可以算作是一个宣传点,因为比较新鲜,也大概率会有平台青睐。而且,成本比较高的网络大电影,也会有比较充裕的预算去宣传、营销自己的成功,由此导致的“幸存者偏差”,可能会给大家一个印象:高成本的网大,都是赚钱的。

但是未来,一方面,所谓的“高成本”会逐渐成为网大标配;另一方面,受限于收视环境和接收终端,网大的高投入能够观众带来的享受是有一个上限的,超过了这个上限,再从特效、精良度上面加大投入,带来的效用也会越来越小。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就像《爵迹》的粉丝对“全CG动作捕捉”没什么兴趣,一个普通的网大观众并没有兴趣去了解“网络大电影”,所以他们不会理解像“八百万”这样的成本对于网大是个什么概念,他们大概率会拿去跟院线比较,最后觉得,这个投入不怎么样嘛。

观众所能接受的,是更加直观触动到他们的东西,比如吸引人的海报、流畅的情节、好看的演员、搞笑的桥段,整部下来“不出戏”的感觉。究竟是“院线”或者“网络大电影”,普通观众目前并无能力区分,而且,重要吗?

网络大电影,宜智取,不宜力胜

现在网大有热度,有钱了,这是好事,但是,有些钱花得不是地方,也是让旁观的小啥十分捉急。网大如何花钱是一个非常考脑子的事情,需要细细思量。

不要让高成本付出,仅为“情怀”买单

网络大电影的团队在进行成本制定之前,都应该心里有一本谱,比如说——

这种类型以目前的网络大电影市场来说,如果仅靠票房收入,这种类型、这种级别的容量是多少?

如果不是靠票房,靠买断式的合作,预算应该在多少能收回成本?

哪些钱花下去立竿见影,哪些钱不花不行,哪些钱只是锦上添花……可能需要团队们好好斟酌和取舍。

有些网大团队可能会觉得,我需要好几百万才能排出我理想中的片子,但比较残忍的是,可能也要做好投资人和观众并不愿意为理想买单的准备。像(在网络大电影中)道具精良、布景还原、特效牛逼,这些点有可能沦为网大人自嗨的“情怀”!

不要让“花式宣发”,仅仅是“花样”

已经越来越多的网络大电影认识到了宣发的重要性,但是网大的宣发最近也有一点走偏了,就是“求大求新求奇”,追求大手笔,新渠道,“有创意”,但是这些并不是真正能“打”到受众的宣传。这样的“花式宣发”未必能起到引流的效果,而引流则是网大宣传最重要的事。

比如有些线下大手笔宣传资源,线下创意活动,能覆盖的人群对于网大来说只是九牛一毛,费用不少,目标群还不精准,最终作用也就是在线上炒一轮,给业内人士和平台看——“又有一家公司宣发玩儿新花样了”。

除了要仔细分析受众,找到能覆盖目标用户的渠道,在设置宣传点的时候,也需要仔细规划确认,这个点是观众关心的吗?普通观众重视的是好看和趣味,需要被唤起好奇心。但比如强调这是(网络大电影中)的“高成本”“诚意之作”“一股清流”……都可能是片方的自说自话。

不要让片名和海报,仅仅是“标配”

视频网站的同一个推广位,换上不同的片名和海报,点击量相差可能有几倍之多。站内推广资源无疑是最直接有效的,好好利用这个资源,是非常实际的做法。所以与其在宣发上耗费太多的精力和金钱,不如好好琢磨一下片名和海报。

可惜小啥经常看到有些比较卖座的网大,已经是第N部了,物料却还是十分粗糙,上面仿佛写着三个大字:“缺美工”。

正面例子,最近优酷土豆力推的《丧尸李志》,在海报和片名上是真的下了很多心思的。

《丧尸李志》严格对仗《僵尸肖恩》,让丧尸片受众一下能捕捉到这个梗,海报上的宣传语“爱你,是我最后的理智”又呼应了片名谐音“丧失理智”,还真有点戳心窝子。

对于这点小啥确实很服气。

这种对于大成本制作的热情,是真金白银的实力比拼,但最终,网大还是要打好手中有限的牌,进入“智力竞赛”,相信最近的盘整期也会让网大人都冷静下来,也会变得聪明起来。

还有,细心的观众已经发现,小啥又改名字了(脸红)。关于改名的前因后果,可以点击今天推送的第二条,小啥细细说给你听。

未来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mdongd.com/zxzl/6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