琐碎那不勒斯四部曲

我总是偏爱关于女性友谊的作品,尤其钟爱《阳光姐妹淘》和《七月与安生》。这个题材在这些年也一直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往远了说有《小时代》这样充满争议的作品,往近了说就是这两年的《流金岁月》《了不起的女孩》,乃至近期上映的《八月未央》,都是有关女生群体或是几个女生之间的细腻情感。

这一次想要分享的小说,起初让我购买的原因也是女孩之间的复杂友谊——《那不勒斯四部曲》。

这四部曲分别是《我的天才女友》《新名字的故事》《离开的,留下的》《失踪的孩子》。四本书的名字都很妙,在翻开第一页的时候读者都会以为自己清楚地知道书名中写的是谁,而读着读着却不一定能够笃定自己的答案。

我第一次知道这部小说还是在读高中的时候,一次在去学校的路上听车里的电台,偶然听到主持人介绍书的作者和主要内容,我昏昏欲睡的脑袋突然就清醒了。

埃莱娜和莉娜出生在二战后的那不勒斯贫穷郊区,两人的友谊从六岁时交换娃娃开始。埃莱娜是第一人称的“我”,而莉娜——我这样称呼她,因为只有埃莱娜这个别扭又敏感的小孩才能叫她“莉拉”。充满活力的莉娜有时走在前头,带着埃莱娜去冒险;个性内敛的埃莱娜则加倍努力,让自己永远可莉娜匹敌。在重要的时刻彼此陪伴,但有人走远时又不甘落后;这种互相启发,又视彼此为可敬对手的状态,是她们六十年友谊的基调。

但两人六十六岁那年,莉娜突然消失了。莉娜从来没有出走或改变身份的念头,也没想过要自杀。但她曾说过,想要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消失,化为无形,让人再也找不到她。如今,莉娜要把人生抹除殆尽,且已经付诸行动。于是埃莱娜决定写下还留在记忆里的一切,不让莉娜消灭人生的痕迹,看看这一次谁是贏家……

具体的情节都不多说了,多说了有剧透的嫌疑,它值得大家满怀期待地打开。

▊▌▍

作者埃莱娜·费兰特,是意大利当代匿名作家,年开始发表小说,从年开始发表“那不勒斯四部曲”引起轰动,成为国际畅销书。年入选《时代周刊》评选的“当今世界个最具影响力的人物”榜单。由于埃莱娜·费兰特从来不出席活动,至今没人知道他(她)的性别和真名。

但我固执地以为她一定是一位女性,因此我喜欢称她为费女士,不怎么专业但单方面认为她是我熟悉的老朋友。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她的神秘显得尤为诡异。至于她为何如此低调,后来我在她的随笔集《碎片》中窥见了一二:

“我为这部长篇小说已经做得够多了:我把它写了出来,如果这本书有价值,那就够了。假如将来有人邀请我参加研讨会和辩论会,我不会去参加。即使是通过文字,我也希望尽可能少参与。我下了很大决心,家人也支持我,我不希望被迫改变决定。

……

我为什么要做这个决定,你知道,我很难说出所有理由。我只想告诉你:我与自己打了一个小小的赌,我要坚持我的信念。我相信,书写出来之后,就不需要作者了。如果一本书有内涵,它迟早都会找到读者;假如它没什么价值,那就算了。”

无可指摘,作为作家,从来不害怕书红人不红,只是专注于语言文字,并且希望摈弃所有无谓的宣传时间,让读者也将注意力放在阅读上。如此洒脱,如此恣意。

很多关于这本书的书评都会写,它讲述了只有女性才懂的友谊。彼此依赖,彼此信赖,身边的每一个人都知道,能劝住莉娜的只有埃莱娜。但只有她们才知道,她们并不希望对方比自己优秀,或是过得比自己好,因此她们互相追逐,互相攀比,谁也不放过谁。而当某一方真的堕入泥潭时,最着急的也永远是另一方。

她们是互相成就的,我毫不迟疑地打下这句话。

在阅读的过程中,这部书也持续不断地给我带来了惊喜。小说的时间跨度之长令人惊奇,并且阅读时并不会觉得冗长或啰嗦。从童年、少年,读到她们的青年、中年和老年,仿佛自己也衰老了一回。

此外,如果说这部书真的仅仅停留于宣传中所说的有关友谊的描绘,我想,不论再如何得精妙与诚实,都不足以使它达到今日的地位。

在出版社刻意制造的友谊噱头之外,她们对于亲情、爱情等的态度都值得探讨。例如埃莱娜讨厌母亲的跛脚,讨厌母亲的一切言行——哪怕她一直都是母亲的骄傲。最后在母亲死后,她不再医治自己可以治好的脚,因为跛脚可以让她看起来更像母亲。

还有不得不提小说关于政治、经济、生产力、阶级矛盾等各个层面的描绘与揭示,我认为这才是它拥有大格局的原因。也是我在阅读时逐渐严肃并感到意外的原因。

而作者对待这些问题的态度也大大影响了我的阅读体验感。

埃莱娜是一个足够励志的形象,她学习、她上进,走出了那不勒斯,改变了口音和穿着,出版了享誉国内外的作品,嫁给了高贵的上层人士,拥有开明的婆婆和公公。可阶级烙印无论如何努力都深深扎根在血液里,某一个时刻仍然会被打回原形。男孩也一样,因为贫穷和粗鄙就是原罪,即便成为了议员,也还是会因为贪污而原形毕露。

后来,埃莱娜主动地离婚、回到那不勒斯,甚至委身于一个卑劣、靠女人上位的男人。很多人看到这里都会对埃莱娜心生不解和愤怒,但我却读出了一些无奈。努力也无法打破的阶级鸿沟,无论如何人都会回到自己的河流里。

作为自传性极强的作品,阅读时往往呈现出两种极端:极度的诚实和极度的欺骗。我个人认为《那不勒斯四部曲》更倾向于前者,因为初读小说的人一定会更喜欢莉娜,而非叙述者埃莱娜。因为作者对于莉娜的描写总是美好的,而对于自己却极尽苛刻与坦诚。

但我依然警惕自己陷入“洛丽塔式”的骗局。看过蒋方舟女士的一篇讲《洛丽塔》的讲稿。我们都知道《洛丽塔》,这部小说全是亨伯特的自我辩白。也就说,我们对这个故事的一切认知都是建立在亨伯特的叙述上。

蒋方舟指出,我们读小说的时候,总是会在一开始代入到主角视角,我们看到的、经历的和主角一模一样,所以我们会下意识地认为小说里讲的就是真的,我们不会去辨别叙述者撒了什么谎,或者隐瞒了什么。

确实,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会带来的一定局限和巨大想象空间。诚实是美好的品德,但在小说中很难辨别作者是否是诚实的。唯一能够保证的是,读完整部小说,我们很难选择两个女孩中更优秀的那一个,因为我们同样喜欢她们,又是同样地讨厌她们。

阅读是反复共情的过程,小说中让我共情的点一开始总有些莫名其妙,但最终会恍然发现自己实在是难过得恰到好处。比如:

总体的体验是难过的,沮丧的,但依然必须要读下去。阅读的过程连大气都不敢喘,生怕影响了某一个人命运的纵横。

人物很多,并且每一个都是圆形人物。他们的生平经历、起承转合都能在只言片语中展露无遗,因此《那不勒斯四部曲》不会仅仅作为畅销书而存在,它必然能够经得住岁月的大浪淘沙。

阅读结局之前,我以为我已经能够大致理解这样的友情和羁绊,出现怎样的情节都不会再让我惊讶了。但我还是错了,最终看完整部书的我,仍然对于结局久久无法释怀。两个女孩在最后的结局里达成了和解,谁也不比谁高尚,谁也不比谁卑劣。

我没有看同名美剧《我的天才女友》,虽然它很火,也一直躺在我的百度网盘里。可能在某一个闲暇的午后,我会独自安静地打开它,但是现在的我依然希望我脑海中的莉娜与埃莱娜保持只有我知道的样子。

在她们的身上,有放大了的从前的我、现在的我,或许也会有未来的我。我远没有她们勇敢和优秀,当然。但这并不妨碍我一边喜欢、一边讨厌她们。

如同我喜欢和讨厌自己一般。

辛丑年三月十九

-END-

万花筒里观自在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mdongd.com/zxzl/6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