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停刊,IP改编路ldquo坎坷

锋芒智库

品牌立论

口碑行销

舆情数据

策略咨询

锋芒视角

外界总爱将郭敬明与韩寒相提并论,两人相似的事业发展轨迹也似有隔空打擂之势,但此番郭敬明创办的三大刊面临“断臂”,冲击其文娱帝国绝对不止韩寒“一个”。

文丨玖肆大静(同相)

还记得到报刊亭定期买杂志的那一段年少时光吗?

“遥想当年,《最小说》可以发到每期50万册左右,《最漫画》30万册左右,《文艺风象》25万册左右,《文艺风赏》20万册左右,而到今天,差不多都要停刊了,是早期读者长大了么,还是没有初中生了呢,其实最主要的原因:那是一个遍地报刊亭的年代。”南京先锋书店官博这一则微博,引发无数书粉的共鸣,更多的错愕在于这些曾经自己走过年少时光的杂志纷纷面临着停刊。

12月3日,郭敬明创办的最世文化旗下杂志《文艺风向》官博发布消息称,本应该在两个月前就发售的10月刊可能是《文艺风象》最后一期了。

此前,官博曾称这一期将以特别刊延期发售,但未曾想到是“告别期”。

而旗下主要刊物《最小说》则以选题书的形式延续,但在今年4月出版第五辑之后再未上新。

另一刊物《文艺风赏》去年发布微博称未停刊,从月刊转为四本主题书的模式,但在当年出版《文艺风赏·春之祭》之后再未出版新的书籍。

基于此,倘若《文艺风象》最终停刊,也就是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在出版业断崖式跌落的现状之下,《最小说》《文艺风象》《文艺风赏》这三大杂志,告别曾经的黄金时代,淹没在了互联网冲击下的洪流之中。当然,郭敬明此番“断臂”,也算是是顺市场形势而为。

近年来,最世文化凭借《小时代》等系列作品实现产业链的打造,在兼顾出版业的同时,也在影视行业开疆拓土。经过多年的“征战沙场”,郭敬明将最世文化从传统的图书出版公司成功转型为出版与影视齐头并进的文化传媒公司,而不可否认的是,其在出版这一维度业务板块的“萎缩”,亦是在新媒体异军突起之后对传统出版行业的巨大冲击的缩影。

“最小说”系列风生水起的那些年

在过去,每每提到郭敬明,总会让人不自觉地联想到韩寒。虽然坊间传闻二人的关系属于“水火不容”之态,但同属于80后的郭敬明和韩寒,年纪相差不到一岁,在后续事业发展方向更是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皆因新概念大赛成名之后,出版多部热门小说,后期投身到内容创作领域,再到如今转型为电影导演。

二人的人生轨迹看似相似,但不同阶段起起伏伏又不尽相同,比如,在最世文化系列杂志风生水起的那些年,一时之间无人能敌,而韩寒创办的杂志孤本《独唱团》被称为“一期绝唱”。

郭敬明于年成立“岛”工作室,主编《岛》系列杂志。年底,郭敬明暂停《岛》书系后,成立了柯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并出版刊物《最小说》,通过“THENEXT·文学之新”的选拔活动,挖掘了萧凯茵、卢丽莉、陈晨等一批有才华的年轻作者,建立深度的商业合作模式。

在最世文化的统一运作和打造下,通过前期长赛程的导流,促使这些作家“明星化”、“偶像化”底色浓厚,也让许多书粉成为了这群新生代作者的忠实粉丝,一手打造了中国文学市场早期的KOL生态。就此郭敬明开始打造青春文学平台,为其“出版帝国”奠定了基础。

三年后,也就是年7月,郭敬明正式成立“上海最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之前成立的公司成为旗下附属公司负责经纪事务。在最世文化创办之后,旗下产品线进行大刀阔斧地革新,形成了以《最小说》为核心,ZUI系列刊物《最漫画》《文艺风象》《文艺风赏》《ZUISilence》《ZUIFiction》等为载体的出版刊物矩阵。

《文艺风象》《文艺风赏》这两本杂志的出现是基于读者群体的精准定位,意在将那批随着《最小说》成长起来的读者转换为新图书读者。《文艺风象》以生活治愈源泉为理念,用文艺的方式解读日常话题;而《文艺风赏》则是更专注于纯文学内容输送。

由于郭敬明自身的IP效应及运营中对青春的痛点“拿捏”,最世文化成功拿下中国青春文学市场,在青少年人群中形成无可比拟的号召力,最盛时期,其相关作品市场份额占到同类图书市场的70%以上,远高于同时期明晓溪主办的《仙度瑞拉》和饶雪漫主编的《17》,一时风头无两。

巧合的是,在郭敬明创办最世文化的同月,韩寒带领团队筹备一年有余的《独唱团》以书号的形式公开发布,但因未能有刊号来发行,于当年底宣布解散。

《独唱团》的失利,外加当年智能手机开始流行,触发韩寒放弃了传统杂志领域的内容开发,将目光转向互联网领域,成功把握住了以移动互联网为载体的内容创作的新风口和红利期。

两年后,韩寒作为总监和原《独唱团》团队发布了APP阅读应用“ONE·一个”,秉承“复杂世界里,一个就够了”的理念,为用户带来优质的图片、文章、音乐和影视内容。它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传统图书与移动阅读APP的市场抢夺战大幕拉开。

冲击“三大刊”的不止韩寒“一个”

单纯从郭敬明与韩寒个人IP来说,二人所在的不同领域深耕内容,可以说是隔空打擂,的确存在竞争态势。

抛开个人因素,客观来看,“ONE·一个”在移动阅读类APP市场上起步较早,早年间凭借别出心裁的理念以及韩寒的个人影响力沉淀,聚拢了大量初始用户,存在一定优势。

据艾瑞数据显示,今年以来“ONE·一个”的月活量基本保持在70万上下浮动,其用户画像显示,以女性为主,年龄层集中在30-35岁之间。就这一数据来看,相对于庞大的互联网体系,真正冲击到郭敬明旗下三大刊物的不仅仅是韩寒所监制的“ONE·一个”APP。

出版行业断崖式下跌,“三大刊”面临停刊,一部分原因是受互联网产品多方面的冲击。一方面,随着智能手机的普遍化、流量价格降低,信息生产模式以汽车取代马车式的更迭,互联网平台的阅读类产品相继出现,从早期的掌阅到如今各大头部网站均有阅读类APP,诸如


转载请注明:http://www.mdongd.com/zxzl/6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