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周主要在看两本书,一本是美国作家西恩.麦克米金写的《奥斯曼帝国的终结:战争、革命以及现代中东的诞生-》,一本是许纪霖写的《小时代中的理想主义》,前一本是一部“大书”,围绕奥斯曼帝国的灭亡进行叙述,奥斯曼帝国政治史的书前段时间已经看过一本,这一本聚焦的是帝国末期,尤其是奥斯曼帝国在一战中的“表现”,对于一战的历史,我个人可以说是基本不太了解,尤其是涉及到具体的战役方面,这本书目前看了将近一半,没有全部看完,还不敢作评论,按照近期的看书速度,预计至少还要一周的时间看完。
本周看完了第二本—《小时代中的理想主义》,作者是华东师大历史系教授许纪霖,这本书就比较薄,并不是史学专著,而是作者读书过程中的一些随想及对当下热点事件的评论,分成史记、书生、怀人、家国、天下、情怀六个小节,最后汇编成书,这些文章的主旨是知识分子的家国天下情怀,书中多次提到一个人的名字,这个人就是逝世多年的王元化先生,遗憾的是我对中国近现代思想史方面的书籍几无涉猎,王元化先生的名字不时在一些书或者是听到一些学者提到他的名字,这次通过许教授的书,对王元化先生有了更多的了解,王元化先生担任过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晚年对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反思在学界引起极大的反响,名重一时是当之无愧,甚至说得上是思想界泰斗级人物。此外,书中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作者对80年代整个社会风气的回忆,原来作者是77届学生,大学毕业后适逢其时,学术界、文艺界、思想界在80年代有自己的声音,在社会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力,进入90年代,学界的声音、影响力式微,全民向“钱”进,作者很怀念80年代青春昂扬时代精神,此一时,彼一时也,现在再讲书生、情怀、家国、天下,想必只会惹来旁人的讪笑吧,但还是有一些人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书的自序中作者特别强调了这一点,“人不是动物,活着不仅为了肉体的生存,他还是一个精神的存在,有自己的心灵关怀。关怀有大有小,小到身边的‘家’,大至‘国家’‘天下’”,故而本书取名“小时代中的理想主义”。
最后简单谈谈读书的意义。最近刚好跟朋友讨论到这方面的话题,朋友问我看了这么些书,有什么收获。老实说,我真没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文史哲的书相比理工类的书,是比较“虚”的,如果是抱着学以致用的目的,或者说希望通过读书指导个人的生活、工作、学习,那读文史哲书籍所能起到的作用就不太明显。如果说要想着升职加薪,那自然是要看、要读跟专业、跟工作相关的书,这样带来的收获肯定会比看文史类的书有用的多。仅就我个人来说,我为什么要读历史类的书,是因为我对历史感兴趣,我想知道在我们这个国家,在我们这个地球上曾经发生过什么事情,这些事情为什么会发生,带来的影响有哪些,中国的历史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历史有何不同,这些都是我感兴趣的,我了解了以前我不了解的事情,对我来说就是收获。
对于朋友的这个问题,其实还可以换一种思路来回答。在我看来,有没有收获这个问法是带着功利的目的来问的,假如说我就是喜欢看书,至于这些书是否对我个人的职业发展、生活有所指导、提升,我并不在意。都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那我现在利用业务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做自己想做的事,还有比这更开心的吗,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收获呢?进一步说,是不是没有收获,就不要读书了?我以为还是要跳出单一的从有没有用的角度来看读书这件事,而说到收获,既重要,也不重要,只要这件事能给我带来欢乐、开心,带来精神上的享受,那不就足够了吗,至于是读书还是其他,那就因人而异。
罗青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