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刘庆振
来源
传媒资本论
我们经常将电影产业和电视剧产业统称为影视业。但是近日,国家电影局从原来的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分离出来挂牌了。
16日上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版权局)、国家电影局揭牌。
根据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为加强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更好发挥电影在宣传思想和文化娱乐方面的特殊重要作用,中宣部统一管理新闻出版和电影工作。
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新闻出版管理职责和电影管理职责划入中宣部。
新组建的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也于昨日揭牌,根据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其主要职责包括推进广播电视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监管、审查广播电视与网络视听节目内容和质量,负责广播电视节目的进口、收录和管理,协调推动广播电视领域走出去工作等。
在电视剧和电影两大管理机构分别挂牌的日子里,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电视剧产业化和电影产业化过程中,监管上的差异以及在一定程度上由此造成的两个产业发展模式的不同。
产业化元年
电影和电视剧同样属于文化娱乐消费产品、同样在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进行改革尝试、同样在年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为第三产业、同样在年前后被官方文件正式认可为产业并开启了产业化进程。
年1月18日,广电总局《关于加快电影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意味着电影正式被认可为一个产业;同时,年也被广电总局确定为广播电视的“产业化年”。
那一年,中国电视剧产业整体规模要远远高于电影票房规模。
但是在产业化进程第十个年头的年,电影总票房已经是电视剧交易规模的3倍。姑且不论今天,仅仅在产业化进程的十年之间,电视剧产业的发展速度就已经表现出相对较慢的状态,而电影产业则快速成长起来。
为什么通常看作是相似产业的电视剧产业和电影产业,在基本相同的起点开始了它们的市场化和产业化进程之后,却产生了较大的差异,并走上了不同的发展路径呢?
当然,这其中有这样那样的关键因素,本文只是探讨了监管层面的差异,并不代表这是所有的原因。
放松规制刺激产业发展
无论电影的产业化进程还是电视剧的产业化进程,都是在政府规制中不断向前推进的,而政府规制通过法律规范和规章制度来约束或激励影视领域中经济主体的各种行为,既有促进产业化的作用,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对产业化造成抑制。
总体而言,纵观两个产业二十年来的市场化和十年来的产业化进程,一个基本的共同点就是政府规制的放松,而规制放松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市场准入政策的放宽。
肇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制播分离,在实现了电视节目来源社会化的同时,也意味着包括电视剧在内的电视节目资金来源实现了多元化。它促使了一批民营广告公司和电视节目公司的产生,这些企业后来也成为中国电视剧制作领域的重要力量。
广电总局在正式向民营企业发放电视剧生产准入证,此后形成了国有、民营、混合所有制等多元化的电视剧制作主体。
在电影产业的准入政策方面,年《关于改革故事影片摄制管理工作的规定》提出任何社会法人组织只要是在一部影片的投资额达到70%以上便可与制片厂署名联合摄制,亦即电影出品权的放开;
年《摄制电影许可证(单片)》试行意味着民营企业在内的社会资金可通过获得申领许可证进行电影制片;
年以后《电影管理条例》及更多相关政策出台之后,我国电影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相继放宽准入,电影产业的投融资日益多元化。
政府规制对待电视剧产业化和电影产业化进程的差异点则在于,在保留电影内容审查权力的前提下,对于电影产业链各个环节微观经营层面的全面放开;
而对于电视剧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即播出平台却始终牢牢把控,没有丝毫松动。
认真研究这一问题,主要原因在于规制者对不同内容产品的定位差异和不同渠道的管控差异造成的。
作为宣传工具的电视剧
随着当前电影管理工作被纳入中宣部,监管层面对于影视作品在舆论宣传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不同定位也在发生变化。但不得不看到的是,此前,规制者更倾向于将电视剧作为意识形态工具,而将电影看做娱乐产品。
很多学者会提出质疑,并认为电视剧的意识形态功能早已弱化。但是对于规制者而言或许并非如此:
广电总局年下令停播《流星花园》,
年规定红色经典不许戏说,
年颁布限娱令,
年建党90周年禁止宫斗戏、涉案戏、穿越剧在上星频道黄金档播出,各电视台在5月中旬至7月改播红色电视剧,
年9-10月份播出爱国主义题材电视剧、《武媚娘传奇》被叫停重新进行剪辑,
年则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主旋律电视剧,年提出电视剧作品要回归现实等。
在我国,电视机是普及范围和覆盖人群最广泛的媒体形式,而新闻联播和电视剧则是收视率和影响力最大的电视内容,它“展示给观众的主题虽多,却不需要我们动一点脑筋,看电视的目的只是情感上得到满足……思考无法在电视上得到很好的表现,它需要的是掌声,而不是反思。”
而作为守门人的政府规制机构则高高的站在父爱主义的立场上,以代替观众思考、为观众挑选电视剧作品的名义选择了更符合当局自身口味的作品。
此外,电视剧内容同时还具有免费性和易得性。因此,无论中宣部、广电总局还是各级党政机关,都高度重视电视节目的政治宣传和舆论引导功能。
都市情感题材和近代革命题材是比较符合规制者口味的题材,两类题材之和超过了50%以上,规制部门再通过对其内容的约束和最终的审查,确保了主流价值观对社会舆论的引导。
作为娱乐工具的电影
相比之下,在电影局划归中宣部之前,规制者对电影的娱乐属性有着较高的认可,而一定程度上并没有对它的舆论引导功能提起重视。
受欧美娱乐产业等概念的影响,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当代电影》杂志就组织了关于“中国当代娱乐片研讨会”。
会上,时任广播电影电视部副部长的陈昊苏就旗帜鲜明的提出了“娱乐片主体论”的主张,认为娱乐功能是电影的本源,此后电影逐渐回归娱乐功能。
加之观影本身需要付费,从而造成电影受众相对规模较小的状况,实际上直到年中国的观影人次才突破1亿人次,而在开始探索电影市场化的上世纪90年代初和产业化道路伊始的21世纪初,中国的电影受众规模则更小,影响范围也不大。
这样,规制者更倾向于将电影产品定性为一种影响较小的娱乐产品,将电影产业定性为一种娱乐产业。
这也就是为什么《色戒》、《小时代》等电影能够被搬上荧幕,《武媚娘传奇》、《封神英雄》等电视剧却因穿着过度暴露而遭删减的重要原因。
总体而言,这种不同的定位背后也或多或少的隐含着规制者对大众价值判断能力的不放心,从而对电视剧的内容规制要比对电影的内容规制严格很多。
在相对较松的规制条件下,电影产业化进程快速发展,电影消费也从精英消费转变成了一种大众消费,并迅速发展成为大、中学生的娱乐方式,其影响力越来越大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过了电视剧。
新起点与新逻辑
随着新的电影局和新的广电总局挂牌的完成,电影和电视剧两种内容作品在管理层的认知和定位方面也就逐渐清晰起来。
未来,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都将会受到两大部门的大力支持,同时,其内容也必然会受到更加严格的审查。
对于产业发展而言,这是一把双刃剑,它有太多我们可以期待的潜力会爆发出来了。当然,反过来它也有可能限制我们的想象空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