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盘点中国电视业的八大畸形发展
年的中国电视行业在政策和资本的推动下,风风火火地走完了上半年的历程,回首这半年来,电视圈依然乱象丛生,电视剧的创作、发行及编播格局发生颠覆性改观,晚间电视荧屏出现综艺热电视剧冷的怪相,电视行业格局的震荡和变动不止。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拜金价值观无孔不如地渗入电视内容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逐步沦为以逗乐观众为终极目标的创作。重口味、缺乏内涵的作品大行其道,成为吸金利器,随着商业化生产流水线化,电视剧收视和电影票房找到了肯德基的“鸡翅速成”大法。
在此,本文罗列了中国电视业发展过程中的八大病态,作为警醒。
一、七成电视剧收视不及格,制作费与演员片酬配比倒挂
年,由于实施一剧两星政策,卫视晚间电视剧播出体量有所减少,但在上半年播出的电视剧中,绝大多数也收视奇低,成为“炮灰”。根据CSM50城数据,收视率超过2%的只有一部跨年播出的《武媚娘传奇》,收视率超过1%的少之又少,且大多集中在湖南卫视的独播剧中。而70%电视剧的平均收视率低于0.5%,属于不及格。
造成这样的结果,不能仅仅归咎于一剧两星政策,而是因为,电视剧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都在资本的驱动下拼命赶时间、赶着赚钱:投资方砸巨资请大牌,却不知最后剧出来会变成啥样;演员在抱怨,剧本明显几个人写的,前后台词风格都不一;导演抱怨,我一天12小时导戏,完了还要通宵改剧本,否则明天没东西拍;电视台买片的因收视不好被领导罚钱,明明看当初剧本挺好的,怎么最后出来全变了?
现在优质资源越来越贵,好的资源被无情的稀释,大量的剧变成了“瘸子”,一部戏要集中最好编剧、导演、演员,简直是天方夜谭。很多制作人纷纷抱怨,大腕演员的片酬占据了总投资的一半甚至更多,这就极大压缩了电视剧的制作费,导致与演员片酬的倒挂。于是我们看到了很多一流编剧、顶级演员参演的作品,拍出来的效果却是二、三流的水平,难成经典。
二、收视对赌加速电视剧空心化,倒逼制作公司造假
从前段时间闭幕的电视节,我们可以看到电视剧领域正在发生的一个重要现象:正剧进一步退潮,颜值剧全面抢滩。“不粘锅”成了采购的重要诉求,收视对赌是签约的基本条件。电视剧进一步架空化,走火入魔成了普遍现象。
现在媒体竞争环境可以用惨烈两字来形容,除前列的卫视外,电视台广告收入节节下滑,收视率是命根子,现在卫视每年播20多部剧,每一部都输不起,电视台已经不像以前那样自信。而为了保障所谓的高收视率,提高广告收益,就不乏有电视台在收视率上做手脚。也因此,很多电视台也开始跟电视剧的出品方签“收视承诺”,共同分担风险。
当一个电视剧在销售的时候就必须签下收视点和收视排名的时候,可想而知,制作发行公司必然要尽一切可能和力量去完成这个目标,播出平台为了自己的利益,成功用价格杠杆把制作发行公司拖下水,于是电视剧本身的质量和最后的收视结果就渐行渐远了,制作公司拿什么去跟质量死磕?“功夫在诗外”就被今天活用在这里了。势必将出现更多没品没质的电视剧,却有着高高飘红的收视成绩。对于收视对赌,慈文传媒的董事长马中骏就叫苦不迭,直言这是“逼良为娼”的节奏。
三、综艺圈变电影圈,明星片酬高“恶果”初现
在即将开打的第三季度暑期档综艺战中,有黄渤、孙红雷领衔的《极限挑战》;范冰冰、李晨、吴亦凡领衔的《挑战者联盟》;那英、周杰伦、汪峰坐镇的《中国好声音》以及刘烨、胡军蓝宇CP携手的《爸爸去哪儿3》,这样激烈的竞争场面,恐怕在电影圈中都见所未见,然而这却发生在了综艺圈。
现在制作方一方面在抱怨明星片酬高,另一方面又还是愿意砸钱请明星。这种局面究竟如何造成的?一位参与节目招商的制作公司工作人员透露在业界有一个专有名词叫“PPT之神”,指的就是像范冰冰、鹿晗等这些有号召力、有表现力的明星,都是大家想要的。所以每个节目方案的PPT上都会出现这些人,但其实这些人都很难请到。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现在一档节目如果没有影响力大的明星,连招商都困难,卖给平台也不会有人要的。所以大家自然都要砸钱请明星。
目前而言,一般中等体量的综艺节目,明星的酬劳会占到整个节目制作费用的40-50%,而大体量的节目明星的费用往往占到50%以上。为了大牌的加盟制作方降低制作费用,这是明星高片酬对制作结果最直接的影响。因为预算都是有限的,最终要考虑到营收。而且大价钱用在明星身上,但明星是否有好的表现也未可知,这提高了成本风险。
四、综艺假繁荣,“裸奔”节目折射市场泡沫
明眼的业内人可能会注意到最近中国综艺节目领域一些危险的信号。曾经高调宣传为年度巨制级作品的江苏卫视《前往世界的尽头》没有品牌冠名。东方卫视播出的集结各路喜剧明星的《欢乐喜剧人》没有品牌冠名。此前北京卫视播出的《音乐大师课》也曾“裸奔”多期。这些准一线卫视的年度大型综艺节目都是制播分离的项目,它们的“裸奔”对于操盘的社会公司是噩耗,对于业界也是值得深思的警钟。
近几年,随着《中国好声音》、《奔跑吧,兄弟》等现象级节目的出现,综艺节目界吸引了资本界的目光,很多业内外资本开始涌入电视综艺节目领域,制播分离项目越来越多,但看似繁荣的背后,对于社会公司而言,实则隐藏着巨大的挑战。
很多节目因为承受不起而望“星”兴叹。曾经在广告招商时宣传赵薇、冯绍峰将参加的《前往世界的尽头》最终只用得起大张伟等二线明星。投资方在发布会时公开吐槽“好多明星都按天拿钱,我们一集拍9天付不起,做节目的,现在都为明星打工。”而残酷的现实是,很多赞助商是基于明星阵容的“咖度”来决定是否投放。江湖传言《欢乐喜剧人》原本有冠名商,但冠名商要求有黄渤参加才投,不幸的是,黄渤去了或许报价更高的《极限挑战》。
五、节目制作基本靠“引进”,原创性匮乏
今年各大卫视播出的真人秀已火爆荧屏,《奔跑吧,兄弟2》《我们相爱吧》《花儿与少年2》《真正男子汉》等节目,热度横扫电视荧屏和网络世界。值得注意的是,引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