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小时代中国式ldquo小妞电

作者严复初

去年的一次电影活动上,几位知名影评人就当时上映的《小时代2》激烈交锋。一位影评人痛批该片价值观错乱,有露骨的拜金主义倾向,并称其为“烂片”“恶俗”。另外一位影评人相对中肯,他认为该电影的出现有正常的商业逻辑,同时认为对一部电影的评价,更多应从电影技法和视觉创新等角度展开,一味地批评价值观没有多少说服力。

如今这一系列的第三部电影再度裹挟着恶评和高票房风行一时,票房确乎已经“战胜”恶评,说不定影评交锋帮助推高了票房。

单纯从电影本身来看,《小时代》属于典型的“小妞电影”,这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极为流行的一种电影类型,以《时尚女魔头》和《蒂凡尼的早餐》为代表,其一贯手法是将主角设定为独立性极强的女性,在时尚与都市的环境中,努力获得外界认同与事业成功,同时收获甜蜜爱情。这种模式化定制的电影,因为其明确的目标受众,获得了很好的票房反馈,因此逐渐成为一种“亚类型片”,为新晋导演和中小成本制片提供了一种成功的可能性。

郭敬明显然很认同这种手法,他在接受采访时直言——“痛苦和哭,都由女孩来完成。你折磨女孩子,就是折磨观众。观众大多是女孩,你只有打女孩的软肋,她才能感同身受。”在《小时代3》中,他将这一理念宣扬到了极致———取景罗马,融入谍战商战元素,音乐煽情,锦衣华服,完全不管剧情是否合乎常情常理。有观众调侃称,“郭敬明想让大家知道,全上海的貂都被他承包了。”

《小时代3》中的4名女主角,都在拼命证明自身价值,导演则配合以炫目的灯光和奢侈的场景,讲述了一个励志故事。她们的每一场奔跑,总是配合着煽情的音乐,似乎在提醒观众——奔跑是我们在这个大时代里能做的小努力;等到散场时,再营造出物是人非的空虚感;除了她们所认定的成功,其余的冷嘲热讽一概无视。这像是郭敬明成长历程的自况,也很容易让人想起芮成钢曾转发过的一条微博——“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骗我、贱我,如何处之?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这其实才是“小妞电影”深层的认同机制———为了成功,不在乎疼痛,不在乎环境,尤其不在乎评价。因为一旦获得成功,这些负面信息都将不再重要。正是这样的市场反馈,让中国电影市场逐渐产生了“杜拉拉”(电影《杜拉拉升职记》)、“黄小仙”(电影《失恋三十三天》)等一批女主角:她们经常毒舌,说话刻薄;做事果决,不留遗憾;她们性格古怪,大胆出位,为了所谓梦想坚持不懈。导演则在电影中经常设计女主角孤绝奔跑的情节,并配以大段内心独白。正是这样的造梦机制,让“小妞电影”的目标观众一次次产生认同和自我指涉,高票房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在郭敬明的判断中,电影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大众文化”,反而要靠精细划分的女性、都市、时尚等元素主打都市女白领和更庞大的青春文学粉丝群。这种判断,在电影市场上屡次获得了验证——早于《小时代3》上映的《老男孩》高开低走,排片被迅速挤压,因为《老男孩》目标受众定位为35岁以上城市白领,他们的文化消费会更理性和保守,并不能贡献出疯狂如《小时代3》的票房成绩。

回看文章开头的争论,我们会发现,如今中国电影市场上,“小妞电影”“公路片”等诸多更为精细化目标观众的电影,正在消费粉丝热情,同时获得票房神话。但长远来看,市场不会满足于平庸叙事和重复剧情,观众会长大,会更加理性,电影人尤其需要清楚这一点。

(原文刊载于7月25日《新华每日电讯》16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dongd.com/zxzl/48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