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食药之莱菔子

莱菔子,中药名。为十字花科植物萝卜的干燥成熟种子。夏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搓出种子,除去杂质,再晒干。

故事传说

《冷庐医话》记载:苏州某官之母,偶伤食,且感风寒。医者均在发散药中加入参、术进补,病加重。其内侄探视,问其由,知进补之故,就用莱菔子、大黄、槟榔、厚朴三剂而痊愈。   据传,慈禧有一年做寿,游园看戏又品尝各种寿字图案的佳肴,一时高兴而吃多,病倒了,精力日衰。要太医每日给上等人参煎独参汤进行滋补。开始有效,后来非但不效,反而觉得头胀、胸闷、食欲不佳、爱怒、鼻流血,太医无策,即张榜招贤“凡能医好病者必重赏”。3天后,有位走方郎中(也有资料说是苏州名医曹沧州进京为慈禧治疗),对皇榜细加琢磨,悟出了太后发病机制,便揭下皇榜。郎中从药箱中取出了三钱莱菔子,细研后加面粉用茶水拌,做成粒丸子,用锦帕一包呈上,且美其名日“小罗汉丸子”,嘱咐每日服3次,每次1粒。   太后服下1丸止鼻血;2丸下去,除内胀;3丸服下,能吃饭。太后大喜,赐给郎中一个红顶子(是官衔的标志)。当时盛传“三钱莱菔子,换了个红顶子”。   光绪短命,4岁登基,在位34年,38岁即夭亡。主要原因是政治失利,滥用补药,不重视养生。康熙与光绪不同,康熙熟谙医理药性,从不乱服补药,认为“服补药大无益”,所以他摄政61年,享年69岁。据《清官秘史》云:光绪患有痰涎壅盛,腹脘胀痛,要太医开补药,太医尊旨,光绪服后日渐加剧。后来,在煎药时下医偷偷在药中加入一把莱菔子,一剂病减,二剂身轻,三剂病愈。说明莱菔子化痰行气消积,有“推墙倒壁之功”。   名医张锡纯认为:“无论生或熟,皆能顺气,开郁消胀除满,此乃化气之品,非破气之品”,“莱菔子炒熟为末,每饭后移时服钱许,借以消食顺气,转不伤气。因其能多进饮食,气分自得供养,若用以除满开郁,而从参、芪、术诸药佐之,虽多服久服亦何至伤气乎”。但《本草从新》说:“虚弱者服之,气喘难布息。”但“药虽相恶效相成”,如人参配莱菔子同用,参补元气(指人生理活动基本功能),而莱菔子是消胃肠消化不良的胃肠胀气。莱菔子生用性善上行,炒用性下行,捣烂使药性易溶出。   《国老谈苑》记故事一则:寇准年30余,太宗欲大用,尚难其少。准知之,遂服地黄,兼饵萝葡以反之。未几,髭发全白,以示其老。   《延寿书》云:李师逃难石窟中,贼以烟熏之垂死,摸得萝卜菜一束,嚼汁咽下,更生。今日报道,用萝卜汁频频灌服,对煤气中毒急救有效。   据史料记载,过去有位婆罗门僧,从东方来,见百姓食面而惊讶,认为面大热有毒,何以能食?后来见饮食中有萝卜,才认为萝卜能消面积而辞其毒。从此以后,婆罗门僧“食面必啖莱菔”或把萝卜捣烂制成面食,“饱食亦不发热”。   《洞微志》云:齐州有人病狂,云梦中见一红裳女子,引入宫殿中,小姑会,每日遂歌云:“五灵楼阁晓玲珑,天府由来是此中。惆怅闷怀言不尽,一丸萝葡火吾官。”有一道士解释说:“此犯大麦毒也。”医经云:“萝卜制面毒,故曰火吾官。火者毁也。”遂以萝卜治之,果愈。   俄罗斯民间用萝卜汁加蜂蜜治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防止胆结石形成胆石症,还能抗癌。   元代许有壬有诗赞曰:   性质宜沙地,栽培属夏畦。   熟登甘似芋,生荐如脆梨。   老病消凝滞,奇功值品题。   故园长尺许,叶青更堪齑。

药用功效

1、抗病原微生物

莱菔子水提物对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等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水浸剂对同性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奥杜盎氏小孢子菌、铁锈色小芽孢癣菌、羊毛状小芽孢癣菌及星形奴卡氏菌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莱菔素1mg/ml浓度在体外对多种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葡萄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和大肠杆菌的MIC分别为40、、及mcg/ml。

2、解毒

莱菔素于体外与细菌外毒素混合后有明显的解毒作用,稀释为1:时能中和5个致死量的破伤风毒素,1:可中和4个致死量的白喉毒素,稀释至1:时尚能降低白喉毒素的皮肤坏死作用。

3、降压

莱菔子水提物具有明显的降压作用,对于麻醉兔、猫及犬,静脉注射时均可引起动物血压下降。研究莱菔子对于家兔急性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影响的结果表明,莱菔子注射液(1ml相当生药1g)0.3-1.2ml/kg剂量静脉注射,能明显降低实验性肺动脉高压,又明显降低体动脉压。莱菔子降肺、体动脉压强度与酚妥拉明基本相等。增大莱菔子剂量未能使其降肺、体动脉压强度加大,只延长降压时间,比酚妥拉明明显延长。采用持续微量静脉注射能抑制急性缺氧导致的肺动脉高压,同时减少降低体动脉压的副作用。

3、对胃肠运动的作用

莱菔子生品,和经炒、炙的炮制品能使离体兔肠的收缩幅度增高,但对离体兔肠的紧张性无明显影响;三种制品均能对抗肾上腺素对肠管的抑制作用.莱菔子生品能使豚鼠胃肌条紧张性降低,炒莱菔子和炙莱菔子则使其紧张性先升高后降低.三种制品均能使胃肌条的收缩幅度增高;使胃幽门部环行肌紧张性和收缩幅度增高.炒莱菔子对小鼠小肠有明显的推进作用;三种制剂对小鼠胃排空均有抑制作用

4、治老年便秘

老年便秘,与《伤寒论》中的“脾约”相似。“脾约”乃脾弱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故尿数便难。取炒莱菔子研细15g,于饭后开水冲服,“借以消食顺气,转不伤气,因其能多进饮食,气分自得其养也”(见《医学衷中参西录》)。余持之以恒,胃阴降而糟粕行,受益匪浅。在临床凡欲除陈,荡积滞以通便的,也不拘泥于“寒下、温下、润下、攻补兼施”四大法,随证加炒莱菔子,多有效应。

6.炒用化痰定喘

《内经》云:“聚于胃,关于肺。”脾胃之纳、运、升、降失常,饮食湿浊聚于胃而成痰。而肺之痰,每由肺脏受邪,清肃失司所致。用莱菔子消食化痰、下气定喘,使仓禀无浊聚,求其本也。用莱菔子,有痰则断其源;无痰则调节脾胃之气机,升降有度,邪自难存。

7.生用探吐痰涎

莱菔子炒用,降多于升;生用,则升多于降,能涌吐痰涎。《日华子本草》谓本品生用“水研服,吐风痰”。如咳嗽痰涎壅盛,或因痰浊上蒙清窍而头重昏眩者,皆可用生莱菔子30g研末调服,探吐之,邪去而正安。然而对吐法之应用,必须体质壮健,正气未衰者宜之。

其他作用

大鼠长期饲喂莱菔子提取物,能干扰其甲状腺素的合成.莱菔子水提取液给大鼠腹腔注射,对巴豆油性肉芽肿的炎性增生有明显抑制作用,但抗渗作用较弱.由莱菔子中分离提出的β-谷甾醇有一定的镇咳、祛痰作用,为莱菔子治疗气管炎提供了理论根据;该成分尚能治疗人体血清胆固醇升高、防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提示在治疗冠心病方面也可能有一定作用。

食用方法

莱菔子粥

材料:莱菔子(萝卜子)10——15克、大米30——50克做法:先把莱菔子炒至香熟,然后研成细末;把大米淘洗后,如常法煎粥,待粥将煮成时,每次调入炒莱菔子末5——7克,稍煮即可。用法:趁热吃粥约1碗,每日2次,连用2天。功效:行气,消积。适用于小儿伤食、腹胀,也可用于小儿急慢性气管炎、咳嗽多痰。主治:老年慢性气管炎、肺气肿。

药学系秘书处

赞赏

长按







































白癜风专科诊疗医院
白癜风专家哪里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mdongd.com/zxzl/1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