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衣库大作战谁能挽回中国服装品牌的颜面

郭敬明写过一本书《你的一生如此漫长》,其中第页有这么几段

“我念初二了。我有了第一双李宁的运动鞋。我开始觉得佐丹奴和班尼路是名牌的衣服。那个时候还没有美特斯邦威,也没有森马。曾经用存了很久的零花钱,买了一件佐丹奴98块的背心。”

如果你是第一次看见这段文字,那么,礼貌性的笑一下就好。

其实这真没有没什么好笑的。郭敬明读初二大概是年,那时物质算不上富裕,能穿上佐丹奴和班尼路还真是阔气呢。

直到10年后,也就是年,在电影《疯狂的石头》中,黄渤还一脸严肃地强调:牌子,班尼路。

那时,美特斯邦威和森马的连锁店遍布全国,占据了各大城市的核心商圈,也占领了一代青年的衣橱,更引领着大众对审美普遍认知......

我相信当时郭敬明、黄渤当时提起这些品真得是,会一脸认真——班尼路,牌

而如今我们再读到这样的文字,看到这样的画面,内心戏又是如何?

我也相信去疯抢的优衣库XKAWS也是一脸的认真——KAWS,潮!优衣库,牌子!

十年后呢?当他们再回顾现在所为,内心戏又是怎样?

子!

看看时间的力量。

佐丹奴、班尼路、美特斯邦威、森马、太平鸟、真维斯、堡狮龙、以纯……曾扮靓过几代人的青春。

而如今它们要么烟消云散,要么艰于维系,要么断臂求生。

反观之,优衣库等洋品牌却席卷全球。

本土品牌为屡战屡败?为什么大众会疯狂追逐优衣库XKAWS?这种潮流会持续多久?

本文试图回答这个问题。

收集资料有限,避免以偏概全,先做个概念厘定:本文品牌,泛指面向青少年群体的休闲服饰,分:港资品牌、浙江品牌以及国际快时尚巨头。

01

日本最靠近朝鲜半岛的一面,有个三面环海叫山口县的地方,历史上以盛产河豚而闻名,后来因为一个人,从此山口县因服装业而闻名。

三十多岁的柳井正在流连于电影院、电玩厅,整天想的是,“怎么混日子又不用工作”,并将之视为人生最理想的状态。

后迫于生计,不得不到了父亲所创立的“小郡商事株式会社”即服装店开始工作。

但他并不喜欢这份工作,以致年接班时,还向父亲抱怨:自己不适合干零售业。而他也很快用行动证明了这一点。

在他手上,这家仅有六名员工的小服装店,半年之内走掉5人。

因为此时柳井正认为衣服是服装的零件,怎样组合是消费者的自由。

而服装企业的任务就是生产百搭的零件,不管你是韩版还是欧美风,洛丽塔还是波西米亚,都离不开我。

我们只应该生产基本款。

这和传统制衣业背道而驰,在其他裁缝看来,少东家离经叛道,半年内走掉5人也不足为奇。

可谁又能想到,正是这家专注于基本款的品牌会在日后掀起巨浪。

02

年,柳井正刚接手优衣库。

同年,在中国的土地上,别有一番景象。中国大陆的“文·革”还有5年才能结束,此时民众审美单调乏味,服饰整齐划一...

而此时香港可不一样。

制衣业,曾是香港的经济支柱,在年代,握有较多配额的制衣厂都赚足了钱。罗定邦、林百欣、方肇周、田元灝,号称香港纺织制衣行业“四大家族”。

他们有多厉害,举个例子:

林百欣跟李嘉诚是死对头。郭台铭也是娶了他女儿林淑如才开始发家。而排在“四大家族”之首的罗定邦,他在年成立了罗氏针织。

堡狮龙(bossini)大家应该不陌生,正是由罗氏针织于年创办。在整个年代,堡狮龙的影响力远超佐丹奴、真维斯、班尼路。

相比堡狮龙,香港80年代的其他服装品牌几乎都是白手起家。

佐丹奴,创始人是黎智英,虽现在以传媒大鳄的身份活跃,其实是靠做衣服白手起家。

黎智英年生于广州,祖上是大资本家,他父亲为躲避批斗,不知所踪,他妈妈则被送去劳改。

为了养活自己及妹妹,十来岁的黎智英在电影院卖香烟、花生米,。有一天,一个香港旅客给了他一块巧克力,他觉得天下美味莫过如此,香港必是人间天堂,一定要去。

13岁时,黎智英藏身船舱底,抵达香港,进工厂,做起童工。

风风雨雨12年,一直到年年底生活才出现转机。其年公司年底分红元,他又向同事借了元,全买了新鸿基的股票,那几年股市好,很快就赚到了25万元。

黎智英用这笔钱办厂,做服装代工。

年,他在旺角商业区开设了属于自己的品牌店——佐丹奴。

同年,班尼路创立。

班尼路,原名“宾奴”,意大利品牌。年,澳门富城公司成为“宾奴”的中国市场经销商。年,香港德永佳集团取得了“宾奴”的商标拥有权,还请周润发、张曼玉做代言人。

有巨星加持,“宾奴”被当作成功的象征。一度在市场上十分流行的“冰丝”就源自“宾奴”丝光棉T恤衫的面料。

无独有偶,真维斯也是舶来品,原是澳大利亚的一个服装连锁品牌,杨钊、杨勋两兄弟在香港开设的制衣厂为它做贴牌加工。

年,他们反客为主,收购了真维斯。

年,佐丹奴在香港上市,并于第二年进入内地市场,开创了中国休闲服饰零售连锁经营的先河。

紧随其后,年,堡狮龙也在香港上市,成为当时香港最大的服装零售集团,随即进军内地,开设了第一家分店。

年代,国内休闲时尚品牌很少,港资品牌迅速填补了市场空白,享尽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腾飞的第一波红利。

他们代表当时的潮流。

也难过以小资出名的郭敬明在回忆中也会深情的记录“用存了很久的零花钱,买了一件佐丹奴98块的背心。“

03

当港资品牌纷纷北上掠食时,精明的浙江人坐不住了,尤以宁波人和温州人为甚。

早在18世纪末,宁波人就以“三刀”(剪刀、菜刀、剃头刀)叱咤日本。

据年出版的《上海总商会月刊》记载:嘉庆年间,鄞县裁缝张尚义在渔船上帮厨,因遇海难漂至日本横滨,寄居码头靠修补衣物度日,港区内有不少外商,他趁补衣之机,将洋人的西装拆开,学习裁制,后回乡创立“同义昌”西服店,还在东京、神户开设分店。在他带领下,一批批宁波人东渡日本学艺。

上海开埠后,欧美人猛增,洋行买办、高级职员、富家子弟、社会名流等追随西方时尚,社会上出现“西装热”。大批宁波裁缝涌入上海。

从年代起,宁波裁缝成为上海服装业的主角。鼎盛时,上海西服店多达多家,宁波裁缝开设的就有多家。

声势大壮后,宁波裁缝被称为“红帮裁缝”,说法有二。一种是因为他们的主要客户是俗称“红毛鬼子”的外国人;另一种是,他们多来自宁波的鄞州、奉化,上海人称为“奉帮裁缝”,吴语中“奉”“红”同音。

年后,“红帮裁缝”分化没落。一部分人远走海外,渐被机器化成衣制造所淘汰;留在国内的那部分人,或被政府“接收”,给领导人制衣,或进入工厂。

作为中国服装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一个流派,“红帮裁缝”余韵不再,但宁波不缺裁缝。

年,宁波鄞县雅渡村青春服装厂来了一个30岁的知青,他叫李如成,想改行做裁缝。青春服装厂,窝在戏台的地下室里,几台缝纫机就是全部家当,尺子、剪刀、凳子需工人自备。

同一年,宁波奉化盛家村村主任盛军海牵头办起了盛家村服装厂。

他们靠着给上海的服装厂做代加工,揽些碎活儿,才得以生存。

村办小作坊搵食艰难,县办大厂也好不到那里去。

年,27岁的郑永刚退伍转业,被派到濒临倒闭的鄞县棉纺厂当厂长,死马当作活马医。

跨过年,时光仿佛在加速,各行各业日新月异。

宁波被划为计划单列市,机场和高速在修建,城区的电话号码从5位变成6位。

在盛军海的坚持下,村办服装厂注册了“罗蒙”的商标。

李如成代表青春服装厂与澳门南光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签约,合资组建了雅戈尔制衣有限公司。

郑永刚在央视投放了国内的第一条服装广告。

广告词是:“杉杉西服,不要太潇洒。”

罗蒙、雅戈尔、杉杉等品牌的异军突起,承接“红帮裁缝”荣光,也再次把宁波放在服装行业的江湖的头把交椅。

不过此时,中国服装品牌意识并未觉醒。

一直到年,中国服装协会组织从业者赴美考察,其中一位宁波人张江平位列其中。考察期间他得到启发,回国后,直奔工商局,注册了太平鸟(PEACEBIRD)商标。

至此,中国服装品牌拉开了序幕。

04

一向有重商传统的温州,在品牌意识上明显慢了毗邻宁波一步。

早在年,温州服装市场就迅速壮大,但都以经营劣质无品牌服装为主。

年8月,余双温州鞋在杭州武林广场被一把大火点燃。“假冒伪劣”成为温州产品的代名词。温州制造遭到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品牌意识开始在温州觉醒。

年,温州服装商人王鸣卡从自己、夫人郑健秋及女儿王莎莎的名字各取一个字,成立了温州卡秋莎时装有限公司,这是温州第一家经工商注册的服装品牌。

随后四年,温州相继成立了近两千家服装企业,如:“报喜鸟”、“庄吉”、“美特斯邦威”、“森马”……

其中,“美特斯邦威”和“森马”是温州服装品牌的代表。

年,周成建开了一家名叫美邦的店铺。取这个名字,一来洋名时尚,二来有扬国邦之威的寓意。

周成建其实是浙江丽水人,少时家穷,辍学做裁缝,17岁就学成出师,在丽水青田县城开服装厂。但他比较倒霉,遇到一个赖账的客户,亏了20万元,不得不背井离乡,来到温州,继续做服装代工。凭借精湛的手艺,他拿到不少订单,但觉得代工没前途,要创立自己的休闲服品牌,摆脱同质化竞争。

这一切被邱光和看在眼里。

走南闯北的邱光和目光敏锐,他发现,休闲服饰很有搞头,一些品牌的区域代理费居然过百万,商机无限。年,他注册了一个商标,这就是森马。

一帮浙江人就此登上时尚的舞台,开始与港商硬刚。

不知道是不是一种巧合,日后在服装史上留名的一群人,几乎都是穷苦出身,低学历、裁缝做起,白手起家是其人生的本色...

05

中式裁缝也好,洋裁缝也好,能抓住潮流就是好裁缝。

柳井正显然是好裁缝。他敏锐的发现传统的高级定做制衣方法太耗时,客户有限,利润微薄,他们要做紧跟潮流却价格便宜的衣服——基本款。

好穿不过基本款,已经成为了今天的共识。不过基本款虽好,但与时尚的流行款相比,它容易撞衫,很难穿出彩,给人一种低端的感觉。

为此柳井正迷惘过很长时间,在年,赴香港拜访制衣大亨黎智英,想求得合作,却遭拒绝。不过从中也并不是没有收获,柳井正从中学会了迅销的概念,也了解到了制衣业需要的护城河。

而柳井正选择护城河是——拼技术,把平价商品做出奢侈品的感觉来。

为了提高产品“衣格”,优衣库在有限的基本款中做深度,不断在颜色、面料、工艺等细节上做深度挖掘,既保证了每个单品的销量,同时构筑起一道难以逾越的护城河。

面料是优衣库花心思最多,也是最为外界津津乐道的。

除了面料,优衣库在工艺上的高标准也闻名业内。

在服装行业,平均次品率为2%—3%,而优衣库要求工厂将次品率降至0.3%,连0.5毫米的线头都算次品。

通过将面料科技、先进工艺等注入产品中,优衣库重新定义了衣服的价值,使消费者获得更好的穿衣体验,也获得了品牌知名度。

而从佐丹奴黎智英学到的——迅销,则是坚持“零广告”,每登陆一个新的市场,先在最繁华的路段开店,然后再把触角伸向较小的市镇,在不做任何广告的情况下让品牌影响力辐射全国。

柳井正从中得到最大的好处是——财富。

日本首富近年来一直是两个人轮流坐庄,其中一人是软银集团创始人孙正义,另一人是服装巨人、优衣库创始人柳井正。

沃顿商学院的经典商业案例这样评价:

优衣库大大满足了年轻人们的低调炫耀心理,在奢侈品店受够价格的刺激和款式的诱惑之后,转身进入优衣库,不用掏空钱包,也能获得光鲜亮丽,何乐而不为?

有意思的是,从佐丹奴黎智英受到启发并学会迅销的优衣库,把迅销坚持了下来,而创办此术的佐丹奴却选择了截然不同的“广告代言”广泛铺货的道路。

看着昨天在优衣库门口冲冲冲的年轻人,柳井正式该笑还是该欣慰...

这次柳井正又押对了,他向世人证明,市场机动力和必要的少量缺货比廉价劳动力更为重要。

想当然的认知,只会使得原有的产业市场渐渐萎缩。

06

中国本土服装品牌们就处在“想当然的认知”之中。

中国人口基数实在太庞大了,而被压抑了几十年的消费欲望被刺激后,迸发出的巨大购买力,足以让每一个制造商喜极欲眩。

无论是港商,还是浙商,都只有共同的念头:广告轰炸或价格战,圈占市场,开更多的店。

班尼路请F4、刘德华、王菲等人先后代言,塑造一线大牌的形象;堡狮龙的品牌代言人有应采儿、李治廷、文咏珊、周笔畅;佐丹奴则抱紧“韩流”,先后签下:张东健、郑宇成、全智贤、李俊基。

堡狮龙、佐丹奴、班尼路并称为香港服饰三巨头。

千禧年后,港资品牌进入高速增长期。年,真维斯销售突破18亿。无论是销售金额、还是店铺规模,真维斯在中国内地的休闲服装行业均名列第一。

内地品牌有样学样。

报喜鸟聘请任达华为形象大使,首开国内服装品牌请名人代言的先河。

美特斯邦威找来郭富城,销量增长了%,销售额由几千万元飙升到5亿元。尝到甜头后,又签下了周杰伦,实现了一线城市%、二线城市66%、三线城市33%的网点覆盖率。

年,美邦上市。

森马紧随其后,大手笔聘请谢霆锋作代言人,扩店速度最快,从年的不到0家增到了年的家。营收直逼美特斯邦威。

年,森马上市。

年到年,中国内地服装零售行业增速保持在20%以上。如今想来,那既是本土品牌的黄金时代,也是绝响。

年,郭敬明出版了《小时代1.0折纸时代》,痴迷奢华的他还对佐丹奴和班尼路恋恋不忘:

“无数前来上海旅游的外地人眼中,上海的中心一定是那条被电视节目报道了无数遍的熙熙攘攘的南京路。佐丹奴和班尼路的旗舰店,都闪动着巨大的电子屏幕。满大街的金银楼里,黄金链子一根比一根粗。无数的行人举起相机,闪光灯咔嚓咔嚓闪成一片。”

过去有多美好,现在就有多残忍。

07

年是一条分界线。

此后,本土品牌纷纷陷入泥沼。

年,班尼路处在巅峰期,内地门店一度达到家,接下来6年共关店家,因连续亏损和转型无望,年被母公司以2.5亿元出售。

年,真维斯销售额近49亿港元,达到巅峰,从这一年开始业绩连年下滑,年中国大陆营收仅为16亿港元,关闭家门店。

佐丹奴的业绩在年达到巅峰,营收58.48亿港元,自后就一路下跌,年销售额下降5%,年销售额同比减少3%。逆势开店、免加盟费,依旧前景难料。

堡狮龙亦同样如此。从年开始,年度利润连续下降,从年起连续发布盈利警告,年下半年亏损扩大至万,加速衰落。

港资品牌,已经从原来的主流商圈必入驻品牌,迁至二级商圈,有些甚至开到了社区购物中心或者超市。

内地品牌亦是命途多舛。

年开始,美邦营收放缓,两年后,它迎来上市后的首次亏损。

年,森马上市后,门店净增余家,可到年,关闭门店近家。

经济学上有个理论,叫资源诅咒。丰富的自然资源可能是经济发展的诅咒而不是祝福。

中国巨大的市场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自然资源”,它给本土品牌的崛起提供了中短期的红利,可也让本土品牌产生惰性——既然国内市场随意糊弄,都过得好,谁去想国际化?

所以,当国外巨头叩门时,中国本土品牌还在“隔窗犹唱后庭花”。

08

梳理往事,很难不为本土品牌惋惜,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如果复盘,有几个重要节点:

第一,6年左右,国际巨头入场;

第二,9年左右,电商兴起;

第三,年,服装行业去库存;

第四,年,商业地产扩张疲软,移动电商普及。

2年,优衣库率先在上海开店,一开就是两家。

年4月16日,优衣库几乎又是同期品牌中第一个在中国品牌服装零售业推出网购业务的品牌,开网店后平均每天销售0件。

面对国际巨头,本土品牌根本没有见招拆招的场景,而是全无招架之功。

优衣库从开发到上市新品一年平均0个单品,的平均时间为2到4周,中国本土品牌大约6到9个月;

优衣库每季平均上市个款式,中国本土品牌多为0到0个款式;

优衣库客户每年平均进店次数为17次,中国本土品牌为3到4次。

环环相扣。

重大差距背后,考验的是一家服装企业在服装设计、供应链管理、存货管理、终端管理等一系列的掌控能力。

在年年报中,优衣库集团有这样一段描述:从年开始,集团派遣员工到最好的时尚及管理学校学习,这些学校有些在日本国内,有些则在海外,目前集团拥有位设计师。

与巨头相比,中国服装产业还是制造业,而不是创意产业。

制造业的商业模式就是薄利多销,前提是解决库存的痼疾。

年中国服装业的库存危机如泰山压顶。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我国服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年前三季度产品存货达到了.66亿元,高库存使得整个行业的资金流动变得缓慢,阻碍了产品的更新和企业的盈利能力。

从上市公司年年报估计,国内服装业库存若全部被国内市场“消化”,至少需要三年的时间。

当本土品牌挣扎于去库存时,国际品牌却以供应链管理能力弯道超速,以直营的模式严格把控渠道。

曾经是香港“四大家族”掌舵人罗定邦的儿子罗乐风曾在谈及堡狮龙的困境时表示:“成也加盟店,败也加盟店。”他认为加盟业务令品牌难对客户确切数据有掌握,对货品反应缺失。

服饰,是互联网第一大消费品类,电商平台完全可以成为厂商们进行大数据分析的支撑,但本土品牌昏招迭出。

他们要么另起炉灶,不伦不类。要么后知后觉,被动跟随。

真维斯,早在9年就进军电子商务渠道,年还特地成立了“真维斯电贸分公司”,可主要是协助实体店处理过季的尾货,变成了一个“去库存”的附属角色。

还有美特斯邦威,当淘宝刚出现时,毅然拒绝入驻,自己一心打造“邦购网”。移动互联网大潮来临后,又重金打造“有范APP”,结果频频触礁。

森马直到年前后才触网,佐丹奴更是到年才紧抓电商当做救命稻草。

周成建在一次讲话里,对互联网时代的转型做总结。

他说,这个过程中有过冲动,也有过迷茫、错位。

人获得小小成绩时,会因为听不清别人的忠言而冲动。一冲动往往会迷茫,一迷茫着急,容易错位。

09

面对国际巨头的围剿,迷茫、着急和错位的本土品牌是否毫无机会?

也不尽然。

时尚行业,从来不存在什么真正的大而不倒。巨头同样会犯错,本土品牌亦能突围。

前者典型如优衣库,后者则以太平鸟为代表。

在1年创历史新高后,受日本经济形式影响,优衣库贸然扩张,导致市场增长迅速下滑,出现大额亏损,柳井正不得不引咎辞职。

在年优衣库在中国市场依托阿里巴巴赚得盆满钵满后,一直坚持本土化策略,这导致了柳井正在年又发生了误判。

年,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一线城市的商业升级,中国商业地产已经走过躁动,步入新一轮的理性增长,奢侈品、轻奢、买手店、餐饮等业态逐渐分化。

与此同时,年是电商大年,以阿里巴巴创纪录的IPO为标志,国内电商迎来了史上规模最大“上市年”、“双11”创造亿元的交易纪录、跨境电商崭露头角、移动电商爆发式增长,网购交易规模达亿元,同比增%。

面对大变局,优衣库做出这样两个选择:一是继续高速扩张线下门店,二是坚持走平价路线。

优衣库终于碰的头破血流,年第四季度销售下跌4%,不得不宣布与艺术家KAWS开展一系列联名活动,开展“新零售”、“新时尚”上的合作,结果你也看到了——

优衣库再次刷新了人们对“潮”的定义。

10

踏错了鼓点,转型的阵痛还将持续。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更何况是快时尚行业。

张江平就深谙此道,他曾戏言,太平鸟的崛起,归功于抱紧了两个“首富”的大腿,第一个是王健林,第二个是马云。

当万达广场为代表的高端商业地产在全国到处插旗时,太平鸟亦步亦趋。同时,太平鸟又是本土服饰品牌中最早窥见电商未来的。

年,阿里巴巴将eBay“赶出”中国,淘宝在C2C市场拿到了80%的份额。同年,张江平收购了一家30多个人的电商公司,成立电商事业部。9年,“双11”第一次举办,只有27个品牌参加,太平鸟就是之一。

年,太平鸟与天猫达成新零售战略合作意向,太平鸟线下0多家门店借助天猫沉淀海量数据。同时,借助阿里巴巴强大的零售网络体系,太平鸟还将实现零成本出海。

当行业被整体唱衰时,年,太平鸟逆势IPO。

年,太平鸟实现营业收入录得77.12亿元,其中电商GMV36亿。

不只是太平鸟,经历过被追捧、被国际快时尚冲击之后,在新消费崛起的背景下,本土品牌搭上互联网快车,主动转型,谋求重焕生机。

年5月8日,阿里巴巴发布新国货计划:协助全国0个产业集群全面数字化升级;

创造个年销售过10亿的国产品牌;

帮助个老字号年销售过亿;

全面扶持20万个年销售万的淘宝创意特色商家;

天猫海外、Lazada和速卖通帮助70万国货商家出海。

目前,太平鸟、森马、美特斯邦威、佐丹奴、李宁、波司登等一批服饰品牌皆牵手速卖通,一键卖向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

对国货品牌而言,互联网不只是销售平台,更是重新创造潮流最好的帮手。

时代大潮碾过,服装行业早已改头换面。ZARA拥抱大数据,优衣库也以科技公司自居。

昔日的裁缝们被高高抛起。

谁能安然落地,并继续前行?

11

很多年后,日本山口县一个酒吧老板回忆,总有一个不入流的小裁缝大言不惭地说:“我一定要当第一,什么第一都可以。”

那个小裁缝就是柳井正。

他用47年的时间终于搞出了一个大名堂。

年,优衣库上市。15年后,他加冕日本首富。

年,优衣库,再次在中国所有的媒体上曝光,因为“人们的疯狂追捧”。

中国服装业前30强加起来都不敌优衣库一家。

“我一定要当第一,什么第一都可以。”

年轻时候的大话,好像真实现了呢,柳井正一直“离经叛道”地认为:安定增长是病,不成长跟死了没两样!在这种激进的策略下,优衣库持续高速增长,把门店开到了全球各地。

而优衣库的员工,也在老板的裹挟下,不知疲倦地奔跑。一旦不够进取,很可能被老板抛下狠话:“不会游泳的人,就让他淹死好了。”

因为对员工太严厉,柳井正被称为“冷酷之人”,而优衣库也被称为“黑工厂”。

但也正是这种严厉,督促着优衣库每天不断成长,从年营业额不到1亿日元,增长到年的1.86万亿日元,跻身世界四大服装品牌。

柳井正带着优衣库在服装行业的赛道上狂奔。

再看看本土服饰品牌的创始人们。

年,黎智英将佐丹奴股份全部售出,二婚迎娶娇妻,进入传媒领域,先后创办《壹周刊》和《苹果日报》,掀起香港的八卦风与狗仔队文化,出尽风头,近些年还涉足政治,大撒金币。至于佐丹奴的生死,他是不管不顾了。

创品牌,只是他人生中的一站,完成原始积累后,管它“洪水滔天”。

罗定邦的家事堪称现代版“宫心计”。

一大家子忙于争遗产,哪还有心思去做实业,堡狮龙能挺到今日也是奇迹。

班尼路的颓败更是一个奇迹。

班尼路曾经的母公司德永佳集团,这可是一个超级代工厂,优衣库、Nike、GAP等品牌都出自它的生产线,行业积累深厚,可愣是把班尼路折腾得只剩半口气。

班尼路,几番倒手,在各个接盘人看来,它只是一个牟利的工具,谈不上感情,业绩不好,就一卖了之。

内地服装品牌创始人倒是对品牌抱有感情,可架不住心有旁骛。

当杉杉风头无限时,郑永刚找到冶金工业部鞍山热能研究院,一起做锂电池开发。此外,医院,签下吐鲁番、桂林尧山等景区经营权,要开发文旅小镇。

“这一轮竞争主要是高端的竞争,不是种多少麦子,织多少衣服,而是华尔街的竞争。”郑永刚骄傲地的说,“请称呼我为金融家。”

李如成不遑多让。雅戈尔业务中,金融与地产占了主要部分,服装业绩微不足道。

宁波许多高端楼盘都归雅戈尔,如李如成所言,投资就是不一样,一下子就能赚制造业30年的钱。

当搞投资和卖房子更挣钱,谁还费力去卖衣服呢?

12

美邦上市仪式上,周成建赠送给深交所一台镀金的小缝纫机。他说:“我最早是一个村庄的裁缝,现在有幸成为中国的裁缝,希望以后还能成为全球的裁缝。”

次年,胡润百富榜称他为中国服装业的首富。他把总部搬到上海,成为浙商活跃分子,担任上海市浙江商会会长,

年11月21日,美邦服饰发布公告称,周成建卸任,其女胡佳佳全面接班。《21世纪经济报道》援引资本市场人士分析称,“或与徐翔案快要开庭有关,提前进行分割,最大限度地降低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邱光和也卷入过资本风波,他曾意欲用20亿收购中哲慕尚。中哲慕尚拥有“GXG”等男装品牌,分析认为,森马想借助并购扭转颓势。

GXG一直对外宣称诞生于法国,但有媒体报道称,工厂就位于中国的某个工业园区内。

这宗并购案最后流产,背后充满谜局。

凡此种种,不一而道。

扳指算来,好像只有太平鸟没有偏离正业,从男装、到女装,再到童装,深耕不已。

在天猫的平台支持下,两次登陆纽约时装周,为中国服装业博取些许颜面。

张江平衣柜里的衣服比他太太还多,每天费尽心思搭配出新花样,他还是那个喜欢琢磨服装的小裁缝。

因为热爱,才执着;因为执着,才专业;因为专业,才无往不胜。

结语

过去三十年,钱太好赚了,这让本土服饰品牌的掌舵人们乐不思进,忘乎所以。

当没了热爱,后面发生的一切也就顺理成章。

今天优衣库疯抢不会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这是一种热爱、潮流以及对专业、对品牌的认可。

不过背后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

中国,三十年后谁来制衣呢?

毕竟当初穷裁缝们,苦尽甘来,用钱砸出来的“品牌”似乎已经快结束了,但中国的“潮流”游戏还在继续...

主编:谢筱白

参考资料:

1.《上海总商会月刊》,上海总商会,v.1,no.1(,7)

2.《我是黎智英》,珠海出版社,狼居士

3.《宁波帮与中国近现代服装业》,中国文史出版社,宁波市政协文史委

4.《优衣库步入“快车道”》,螳螂财经

5.《UNIQLOsSecretforFastFashion》,byKasraFerdows,MichaelA.LewisandJoseA.D.Machuca1.《上海总商会月刊》,上海总商会,v.1,no.1(,7)

未来已来

衣服谁来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dongd.com/ydzz/71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