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这句话,在经过了一个世纪之后,在今天用在郭敬明和于正这些人却是那么的贴切?
1月1日晚,影视圈中搞出了一个大新闻。圈里一共位编剧、导演、制片人、作家等联合签名在冬至的深夜向行业和社会呼吁抵制郭敬明和于正两人。
一篇长文“抄袭剽窃者不应成为榜样”,是引爆了众多网友的舆论。一时间掀起了层层波浪,让于正和郭敬明处于一个风暴中心,不过也不知道这样的舆论风暴对于他们两个人来说有多大的影响。
毕竟在今年年初的时候,徐峥就曾被联名抵制过。那时候他把《囧妈》在线上首映,结果多地的电影行业从业人员和院线纷纷发声明谴责,说徐峥破坏了电影行业长久以来的规矩,要抵制徐峥和他的电影。
结果我们并没有看到他受到多大影响!反而吃亏的永远是我们这些电影观众。
正的《延禧攻略》迎来铺天盖地好评的时候,就有人说过:“当初得知抄袭的
我们有多气愤,如今的我们就有多健忘。”
如果有人问,“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句话出处是哪里?
你会发现一个惊人的现象,那就是,竟然有人会认为,这句话是出自郭敬明的《小时代》。
但慧慧担心的是,联名抵制能起到多大作用?
首先表明态度:支持
再说预定前景:很难
以下为一些长篇作者们的扒皮分析贴,玻璃心别进
第一我们熟知的那些涉嫌抄袭的作品抄袭可以分为两种
文笔完全照搬
情节走向融梗
文笔照搬的类型提名流潋紫,先放上当年晋江处理流潋紫和甄嬛传的公告
我总结以下为几点:
流潋紫部分情节描写涉嫌抄袭
流潋紫停止在晋江发文并且粉丝闹事
流潋紫愿意修改
我首先解释甄嬛传的抄袭
慧慧以这一段调色盘为例,流潋紫的作品优势在于结构巧妙情节精巧,有构建长篇小说的能力,这也是为什么甄嬛传能够经久不衰的原因,比如甄嬛的从入宫到当上太后这段时间发生的这些环环相扣的大大小小宫斗,基本上都是流潋紫原创的情节,少数和历史事件相同的也在电视剧改编后被删的所剩无几。
那她抄的是什么呢?是景色描写、人物动作这些,也就是流潋紫没有景物细节描写的特长,她能写甄嬛今天怎么给皇后下套,怎么陷害皇后,但是她写不出今天甄嬛见到皇后的穿了什么衣服喝了什么茶具体的动作流程。
而改成这些后,甄嬛传抄的那些东西基本就不在了……
这可能是为什么匪我思存会说“影视作品和原作品无关”的原因
当然无论怎么说,慧慧都非常支持原作者去告涉嫌抄袭的作品,另外科普一下,抄袭官司不难打,一个小作者就打成功了,为什么匪我思存不去打,我一会说。
涉及到情节走向抄袭,我们再来说说“晋j”与玖月晞
你看,晋j真棒,把流潋紫“赶出晋j了”……个p。
流潋紫是被原创者合力逼出晋的,晋高层不容她的原因是因为流潋紫擅自在晋停更,并且开始在博客上连载,威胁了晋的利益,晋才不保她。
为什么这么说,去年大火的《少年的你》的原著和原作者玖月晞也涉嫌抄袭风波,它的抄袭据说是高级抄袭法,融合了嫌疑犯x的献身的大部分情节走向,这次晋是怎么做的,直接说“不算抄袭算融梗”
只要你能创造流量,资本并不在乎,甚至可以为你站台。
这也是融梗一词的由来。
如果这一本大家看的吃力,我可以放上她的另一本《他知道风从哪个方向来》扒皮
这就叫融梗,也叫情节走向故事大纲抄,作者没有原创一本故事情节的能力,所以借鉴了别人的大纲或者故事部分情节。
这种东西做不了调色盘,也很难鉴定。
国家对于抄袭是有明确的规定的,抄袭是对一位作者最为严重的指控,所以对于抄袭案件,法院也会慎之又慎,一方面这保护了一些作者,一方面这也造成了一定的维权困难。
第二那些空口鉴定乌龙为什网络抄袭轰轰烈烈,法维权困难?
我还是以一些事例来说明
由于甄嬛传大火,我们还是以甄嬛传为例子
慧慧还是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请大家第一时间反应,甄嬛传抄袭了匪我思存什么?
我相信大部分人一定会说“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但是,匪我思存的各种书里,根本就没有这首诗。
意外吗,因为我吃瓜很喜欢刨根问底,所以我当时挺意外的。
当年匪我思存撕的是如懿传的一句别的诗词涉嫌抄袭(存疑),但是网友提出“逆风如解意”也是错误用法,流潋紫是不是抄了匪我思存,她没正面回应,默认了。
之后“逆风抄袭”开始流传开。
但是早在年的《梅与梅文化》一书中,就已经有人提出了“逆风如解意”这个说法。
甄嬛传(出版),我翻了匪我思存的寂寞空庭春欲晚和冷月如霜,都没有发现这句诗。
由此,“逆风如解意”可能是流潋紫自己的笔误或者是她看到了一本错误的书,而不是抄袭。
但是“逆风”抄袭的传言,已经风风雨雨沸沸扬扬,这里有作者自己立身不谨的原因,也有其实大家对抄袭的过度愤怒,以至于三人成虎。
而匪我思存之前告知网友《甄嬛传》大纲抄了她的《冷月如霜》,可能是为了取信网友吧,匪我她偷偷修改了自己的大纲,让她的《冷月如霜》大纲看起来更像《甄嬛传》,这也是为什么他不敢告流潋紫的原因。
包括她在湖北作协和男频作者撕逼,用“反抄袭”为自己助威(这事和抄袭一点关系没有)
她告《迷雾围城》抄袭在微博带节奏,其实是双方因为合同时间争执和抄袭没关系(知乎有瓜)
包括之前的萧如瑟告剑网三抄袭,结果是一场乌龙,导致她暂时关闭微博。
“抄袭”已经成为了所有作者的紧箍咒和避之不及的阴影,然而一方面粉丝和观众义愤填膺,法院确实如履薄冰,“反抄袭”也在无形中成了另一批作者的党同伐异的武器,正如之前的清华学姐事件。
反抄袭,靠网络发酵是最快的,也是最容易反转和不靠谱的
现实之困难重重,令人深思。
我扒这里的一些作者和事件,是因为有些人一定会质疑这些编剧名单里的一些和涉嫌抄袭剧相关的编剧。空口鉴定抄袭和调色盘都不是决定性证据。
古美门说:“真正的民意是无限膨胀的民意。”
所以慧慧觉得暂时来看,这些编剧的诉求是合理的
于正和郭敬明的抄袭,是经由法院判定的,而他们对于被认定的抄袭行为,确实也没有公开表达过应有的反省和歉意。当然,一个人抄袭过,不代表他所有的作品都是抄袭,也不代表他就要被彻底封杀。所以,确认抄袭的事实,和探讨他们在综艺节目以及娱乐圈的表现,还是需要有所区分。
如果说抄袭侵犯的是具体创作者的权益,在综艺节目在娱乐圈的言行和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影响的则是不特定公众。而就从这二人近期频频登上热搜的一些表现看,只能说挺让人遗憾的。正如很多观众表达的感受,这些综艺节目有“利用”这两人争议标签的嫌疑,在刻意制造噱头话题甚至制造分裂。
说白了,这就是赤裸裸的流量导向的大戏。于正和郭敬明在这场流量大戏中,也只是“演员”,他们不在乎是不是“丑角”,只要能吸聚起巨大的流量,就能引导资本的潮向。当流量成为唯一的导向,郭敬明和于正是什么样的形象根本不重要,在这个江湖里“胜者为王”。
这可能也解释了,尽管有这么多同行、业内人士反感他们,声称要让他们在业内“社会性死亡”,可还是挡不住他们风生水起。因为他们所采用的标准,在流量面前不重要;他们所能调动的资源,在流量引导的资本力量面前不堪一击。
所以面对业内人士的抵制联名信,网上有挺多嘲讽,觉得这除了给少数从业者刷一点存在感,撼动不了于正和郭敬明分毫。以现实的逻辑来看,可能确实是这样。可是,在流量导向已经快要碾压一切的现实中,集体抵制还是有意义的。抵制未必全然正确,可是发出不一样的声音,提醒人们任何行业都应该有多元的标准,也是价值所在。
抄袭是个人的耻辱,抄袭者能混的比原作者好,这可能就是行业的耻辱。综艺节目考虑流量没有错,用找骂的方式赚流量还乐此不疲,这可能就是走火入魔。为什么会落到如此地步,为什么最后会出现这种近乎哭笑不得的联名抵制行为?这只能说明,至少就目前来说,除了口头提出抗议,我们拿“郭敬明”们毫无办法。
这些荒诞的现象,早就应该引起重视,希望业内联名抵制是一个开始。什么样的从业人员应该被支持,什么样的从业人员不配站C位,解决这些问题不能光靠民间的抗议,而需要更详细的行业规范、行业共识。
最后慧慧说一句:
“窃书就是偷!现在不但要抵制那些剽窃的人,还要斩断他们剽窃的心,更要让他们尝到这样做的后果!”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