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在谁的眼睛里小时代里的聂隐娘

程少为简介 http://pf.39.net/bdfyy/bdfyw/201215/8498647.html

即使是再自负才高,再特立独行,再与世隔绝地生活在自己一亩三分的小情怀里的人,一旦走上了“艺术”道路,便都必须心思费尽,左顾右盼地寻找认同。孤芳自赏,无人垂青,对任何文艺工作者来说都是一个如同噩梦般存在的状态。从肖邦巴赫到凤凰传奇,从诺奖大师到未名湖边摆摊卖诗集的,大家都摆好了姿势,洗白了脖子,镇定或不镇定地期待着拥趸们的出现。

正所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同样是求认同,各人有各人的求法。有些人将让更多人掏钱作为认同的标准,追求的是认同者的数量,此派著名代表包括郭四娘、芒果台、于妈、以及现如今90%以上的影视投资人。有些人将获得与大众保持距离的少数派的吹捧与膜拜作为认同的标准,追求的是认同者的质量。援引某豆瓣牛人的一个精妙比喻,此类人为了远离大众而紧紧抱成鸡蛋状,他们追求的是蛋内认同,简称蛋同。当然,人世间时不时地会出现一些野心家,妄图同时虏获普罗大众,装B小众,真B大神和当朝权贵的芳心。尤记得在《让子弹飞》甫一出世之时,姜大爷喊出“站着赚钱”的口号,好不风光气派。但到《一步之遥》耍着同样的浮夸荒诞,卖着同样的姜式趣味,却换来了个票房口碑双扑街,可见在残酷势力的文化圈想要二者兼得,终究不是件易事。

最近,这蛋内蛋外两拨人因为两部除了出品公司相同以外,毫无关联的《小时代》和《聂隐娘》莫名掐了起来,再次激发了笔者对天朝大众审美意趣的思考。各中曲折是非,其实并不重要,由此事件投射出来的中国文化工业的两大问题更值得讨论与忧心。

首先是文化消费群体单一,缺乏细分市场的问题。《聂隐娘》和《小时代》的口水战本身是件荒诞事,因为二者的受众显然是话不投机风马牛的两拨人。在美帝,你能看见漫威压DC,哈迷斗暮迷,但你能瞅见看昆汀电影的人批评《饥饿游戏》打斗平淡吗?能瞅见看《五十度灰》的人揶揄伍迪艾伦话唠琐碎吗?能瞅见青少年选择奖和奥斯卡学院奖叫板谁的影片对电影工业贡献更大,价值更高吗?

中国电影消费市场大是大了,却很不全。这或许与目前文化消费群体年龄过轻,而成年人结婚生子后文化消费习惯日渐丧失部分相关。但这也并不代表如今这动辄数十亿的市场是铁板一块的。不做细分的结果就是,任意一部影片的成功或失败都对整个工业从投资、制作到宣发带来甚大的影响,导致了跟风、抄袭、恶炒等歪风,同时让一众影评人一会儿因《富春山居》哀叹国将不国,一会儿因《大圣归来》高呼振兴有望而陷入双向情感障碍。而正是有了细分,你才能让《小时代》安静地给中学女生们娓娓讲述中二式的友情与知音体的励志,而无需让一票文化学者们讨论灵魂尽头的拜金虚荣是不是冲击了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你也才能让小文艺们数刷《聂隐娘》,兀自陶醉在半文言大留白的沉闷和跳跃飘忽的剪辑中,而无需他们愤怒地苛责中学女生们不懂啥是叙事结构和镜头语言。

若说以上问题会随着电影工业的发展逐渐好转的话,那解决下一个问题,似乎更难上一些。如果说《小时代》的受众和《聂隐娘》的受众各自代表光谱两端的一圈小众,那么大众在哪里?大众在谁的眼睛里呢?

这个问题自芒果雷剧出世,于妈收视长虹,烂片票房过亿起就一直困扰着笔者。吸其他作品之灵气,集各种恶俗之精华,惊天地泣鬼神地抄袭,无常理反逻辑的创意。这种始终以“全部观众皆脑残”为前提的节目制作理念,却始终能获得似乎不出人意料的全国性的成功。对于此,作为一个或许在未来会成为创作者的人,我一直不清楚是该哭,还是该笑。我曾经抱着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冒着被滚滚天雷打到的危险,毅然决然地投入到各种穿越架空、霸道总裁、手撕鬼子、婆媳乱斗等作品的观摩人群中。无论是故事架构和细节内容似曾相识的程度,还是星罗棋布的常识谬误和逻辑不通,都让我不禁陷入了一种不可遏止的忧伤状态中。

市场经济之下,文艺从业者的最重要创作前提,是对受众审美情趣的预估与判断。但究竟是从业者的创作惰性大,还是观众的审美惰性大?

为什么同样的故事用各种不合理的方式讲了一次又一次,却仍然能够脍炙人口?纵使骂声千万,也不妨收视爆表。这究竟是谁在配合谁?或许,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创作者对老百姓的审美能力估计不足,也缺乏引导审美趋势的信心。从众压力和猎奇心理构筑了庞大的观众群。纵有较真者有心吐槽,碍于通俗娱乐的属性,也就无力批评了。

可是,仔细想来,这似乎并不关乎雅俗,而是审美情趣是否健康的问题。且不说民众文化艺术素养普遍较高的法国,即便是在美村儿这大俗地儿,基本的审美也是健康的。无论是哪块鲜肉咸肉,无人能凭一张脸填票房。遥想丁日(JustinBieber)鼎盛之年,纵然萝莉成群亲吻其走过的土地,他的传记电影也斩不下数亿票房。因《绯闻女孩》、《吸血鬼日记》等剧集而被国人熟知的CW台那一众帅哥美女的拢来的收视率(平均0.2-0.3左右),抵不过集齐七个老光头,均龄半百,颜值负分的《绝命毒师的》的十分之一(大结局收视率5.2)。商业片有好赖,文艺片有高低。同样是超级英雄爆米花电影,《银河护卫队》票房大卖,《神奇四侠》惨淡收官,这都是由影片本身的口碑和质量决定的,因为如果按照漫画原作受欢迎程度来看,后者比前者的群众基础好上太多。在诸如美帝、霓虹等大众流行文化极其发达之地,冷门佳作是存在的,盛名过誉也是存在的,但从基本面来看,收视率和票房的高低是与作品优劣呈正相关。而这个最基本的市场规律,在中国却仍是奢望。

如此种种不合理的收视结果和票房收入回到从业者手中,就又再度降低了他们对普罗大众审美能力的信心。一来二去,观众就被假想成了脑残。这个逻辑像极了某些自诩精英者,不相信天朝普通人民有行使民主权力的能力的论调(就此掐断,不谈国事)。

“观众是脑残“的认定的危害是巨大的,甚至影响着我国主流价值宣传手段的裹足不前。这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相当危险的。笔者不只一次说过,美帝几乎所有的文艺作品都是主旋律的,其全球性的影响力源于特有的意识形态被包裹在了普世的情怀之中。其教化作用是隐藏在幕布之后的。而我国的主旋律却永远唯恐人民群众辨认不出,生怕稍作更改,人民群众就会读不懂,看不明,受不到该受的教育。以至于直至今日,“逆火英雄”背后的逻辑仍与“赖宁救火”异曲同工。但与此同时,“脑残”的设定又被认为学好不易,学坏却快,由此引出了种种“婚外恋不得善终”、“剩女必须嫁人”等等荒诞的游戏规则,从而进一步限制了创作。

洋洋洒洒,牢骚万千,似乎也没说出啥所以然。本人也是大众的一份子,却像每一个大众中的一份子一样无发声之道。这种创作者与受众相互培养出来的惰性,究竟何时能够被切断?面对明年中国逐步开放的文化市场和逐步紧收的文化政策,我喜忧参半。

这里是熙熙现世中回归本真的一隅陋室

有五分钟么?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mdongd.com/ydzz/5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