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红保健功能功效一

滇红茶有滇红工夫茶和滇红碎茶两种。滇红工夫茶,又称滇红条茶,其特点是,芽叶肥壮,金毫显露,汤色红艳,滋味浓烈,香气馥郁。滇红碎茶,又称滇红分级茶,其外形均匀,色泽乌润,滋味浓烈,香气鲜锐,汤色红亮。滇红茶是发酵茶,以云南大叶种茶树新芽叶为主要原料,经过萎凋、揉捻(切)发酵、干燥等工艺过程精制而成。因其干茶色泽和冲泡的茶汤以红色为主调,故名滇红茶。滇红茶在加工过程中发生了以茶多酚酶促氧化为中心的化学反应,鲜叶中的化学成分变化较大,茶多酚减少90%以上,产生了茶黄素、茶红素等新成分。滇红茶的化学成分如多酚类化合物及其氧化产物、生物碱、茶多糖等等,都有益于人体健康、预防控制疾病。研究滇红茶叶对人体生理功能功效的影响,特别是滇红茶饮料的预防和控制疾病功效,对提高滇红茶叶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自本世纪60年代初,我国学者楼福庆等()发现茶中儿茶素的氧化产物茶色素具有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与促纤溶作用后,红茶主要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一度较为冷落。然而,继绿茶多酚药理作用研究取得很大进展的同时,国际间有关红茶及茶色素的药理研究与应用日趋活跃。年,国际间合作研究课题——红茶对人体健康作用的研究正式启动,这项研究内容包括:动物癌症研究、动物心血管疾病研究、人体癌症研究,至年,这项研究已获得了一些阳性结果。茶色素药理作用研究的成果显示,红茶具有提神消疲、生津清热、利尿消炎、杀菌解毒、强壮骨骼、抗氧化、延缓衰老、养胃护胃、抗癌、舒张血管、有益心脏等功效,尤其在癌症的预防、抗突变、口腔常见病的预防与治疗、抗菌、抗病毒、治疗心血管疾病、治疗糖尿病等基础与应用研究方面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滇红茶多酚类物质及其氧化产物的保健功能功效

在滇红茶加工过程中,茶鲜叶的儿茶素在内源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作用下,氧化生成茶黄素和茶红素,从而形成红茶“红汤红叶”的品质特征。茶黄素是由儿茶素配对氧化缩合形成的一类具有苯骈卓酚酮的物质,占红茶干重的2%~6%。茶红素(thearubigins,TRs)是一类复杂的红褐色的不均一的酚性化合物的总称,相对分子量在~之间,主要为儿茶素和茶黄素等氧化缩聚而形成的高聚物,占红茶干重的15%~20%。茶红素形成以后,一部分进一步氧化或跟其它化合物产生聚、缩合,形成结构更为复杂的暗褐色物质——茶褐素(TB)

(一)滇红茶色素的抗癌作用

如同绿茶及绿茶多酚抗癌研究的起步阶殷一样,红茶茶色素的抗癌研究也是从预防作用这一角度开始的。日本在年的一项对比性研究中,用大肠杆菌和鼠伤寒抄门WP2菌TA茶抽提物对N-甲基N硝基-亚硝基弧(MN-NG)对体外和大鼠胃诱变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绿茶和红茶提取物都减弱了MN-NG对体外大肠杆菌WP2的诱变效果。红茶中的低分子量多酚化合物可抑制MN-NG引起的突变,这种抗突变效果同样在大鼠胃中得到显示。

在美国,研究人员使用脱咖啡碱的绿茶、红茶提取物,观察了对亚硝胺类致癌物诱发小鼠癌变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喂饲绿茶与红茶提取物的动物其肿瘤发生率分别减少了67%和65%。日本科学家年报道,使用儿茶素4个单体、茶色素、乌龙茶提取物,观察了对大鼠肝癌致癌过程的抑制效应。结果显示,红茶色素具有与儿茶素单体一样的对肝癌的化学预防作用。另一份来自美国印地安纳州立大学的实验报告也证实了红茶色素对癌症的预防作用。

有关红茶色素抗皮肤癌的研究报道显示,喂饲1.25%浓度的红茶、绿茶、去咖啡碱红茶、绿茶制荆、能使受紫外B光照射的小鼠角化棘皮瘤发生数分别减少93%、88%、77%和72%。红茶中茶色素对癌症形成的“启动”“促癌”“增殖”三个不同的阶段均具有抑制作用。

我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表明,红茶和绿茶对预防皮肤癌有着特殊的功效。研究人员介绍,太阳中的紫外线可导致细胞过度繁殖,从而可能引发癌症;对老鼠的实验证明,红茶和绿茶中含有的多酚成分能够在紫外线强烈照射的情况下,抑制老鼠皮肤中癌细胞的生长。与目前普遍使用的防晒油能物理性地阻挡紫外线不同,红茶和绿茶中的多酚物质能够阻断导致皮肤癌的化学路径,从而有效保护晒后皮肤。

焦振泉等()利用建立叙利亚地鼠胚胎细胞(SHE)和癌前细胞混和培养模型来研究TP对SHE正常细胞和癌前细胞生长、增殖和凋亡及其相关调控基因的影响,结果发现0.1、0.5、l、5、10和50μg/ml的TP均抑制了单独培养的SHE癌前细胞的生长,这种抑制癌前细胞生长的作用与TP作用SV40诱导的W人癌前细胞株和TP对Ha-ras人支气管上皮癌前细胞的作用的结果相一致。0.5μg/ml和1μg/ml的TP促进了SHE正常细胞的生长,但是高浓度的TP(10μg/ml和50μg/ml)却抑制了SHE正常细胞的生长,这说明TP对于SHE细胞的作用与它的作用剂量密切相关。在SHE混和培养模型中,选择了5μg/ml和10μg/ml的TP,研究发现这两个剂量的TP均抑制了混和培养模型中SHE癌前细胞的生长。

(二)滇红茶色素的抗突变作用

英国科学家通过检测染色体畸变(CA)和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研究了红茶及其所含多酚类茶黄索(TF)和茶玉红精(TR)对环磷酰胺(CP)和二甲基苯并蒽(DMBA)诱导的基因损伤的抑制作用。在CA实验中,红茶水提取物分为5%、10%和20%3种浓度,均以1ml/kg剂量给药;TF和TR分别以40mg/kg和mg/kg单次量给药;对照组给等体积的蒸馏水。各组在给药后,立即给以DMBA50mg/kg。另6组动物除以CP替代DMBA外,其他处理同上。在体内SCE试验中,除CP剂量改为10mg/kg及在给药前将溴脱氧尿苷片植入所有小鼠腹内外,其他处理过程同CA试验。观察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裂变指数(M1),计算细胞染色单体和染色体CA频率、SCE频率和DNA复制指数(RI)。结果显示:①不同浓度的红茶水提取物对染色体无诱变作用,明显减少CP和DMBA诱导的CA,保护率分别为21%~24%和23%~56%;单次量TF和TR亦明显减弱CP和DMBA诱导的CA,保护率分别为35%和4l%;对照组和治疗组的MI无明显差别。②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的红茶提取物未明显增加SCE;除5%红茶+DMBA组外,所有试药均明显减少经CP或DMBA处理后SCE频率;20%红茶+CP或+DMBA、TF+DMBA或TR+CP明显降低小鼠RI;TF+CP或DMBA、TR+CP或DMBA,明显减弱SCE。以上实验证明,红茶及其多酚类TF和TR对小鼠骨髓细胞具明显的抗诱变作用,TF的作用强于TR。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的研究人员使用6个浓度的红茶、绿茶提取物.观察了它们时由食品突变剂2-氨基-1-甲基-6-苯基眯唑[4,5-6]吡啶(PhIP)引起的大鼠致突变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红茶和绿茶提取物具有同样良好的抑制作用,红茶多酚化合物比绿茶多酚化合物具有更强的抗突变活性。

日本东京的一个研究小组发现,绿茶和红茶中的单宁组分(绿茶为茶多酚,红茶为茶色素),可抑制由甲基胆蒽诱致的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CA)。

(三)滇红茶色素与口腔疾病

龋齿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人类需重点防治的三大疾病之一,致龋菌变形链球菌所产生的GTF酶能够利用蔗糖合成不溶性细胞外多糖-葡聚糖,这种物质与细菌在牙面黏附,形成菌斑,导致龋齿的产生。

年,来自日本不同研究机构的研究结果证实,红茶提取物抑制GTF酶活性的效果优于绿茶:红茶提取物对胞外多糖的合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茶色素的重要组分茶黄素和它的单没食子酸酯和双没食子酸酯在l~10mol/L浓度时对GTF酶有强抑制作用,其抑制强度超过了儿茶素的各个单体。

日本Hamada等()使用从乌龙茶中提取的儿茶素高聚物(即茶色素主要成分),进行的影响GTF酶活性实验也证实了茶色素的抗龋作用。

台湾大学的一项研究报告表明,使用绿茶、包种茶、乌龙茶和红茶为原料,测定了茶提取物的除臭效果,蛋白质沉淀能力,结果表明,4种茶均有很强的除口臭效果,作用强度为红茶>乌龙茶>包种茶>绿茶。而且红茶沉淀蛋白质的作用在4种茶类中最强,红茶提取物去口臭的机制在于它的抑菌作用和沉淀蛋白质的作用。

(四)滇红茶色素的抗菌、抗病毒作用

原征彦等()报道,茶色素中的茶黄素及茶黄素的4个单体对肉毒芽孢杆菌、肠炎杆菌、金葡菌、荚膜杆菌、蜡样芽胞杆菌、志贺细菌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茶色素较分离出来的茶黄素4个单体的抗菌作用更明显,说明各组分茶黄素具有协同抑菌作用。还有报道,茶黄素中的茶黄索没食子酸酯,在1mg/ml浓度下,24h可完全杀死百日咳菌。

在大量的红茶提取物及茶色素抗菌作用的研究报告中,有关对霍乱弧菌的研究也为人们







































乌鲁木齐白癜风医院
乌鲁木齐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mdongd.com/ydzz/2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