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茉莉来源
凯叔讲故事(ID:kaishujianggushi)
睿妈说提到奥运会,热血和荣耀就在心中挥之不去。然而,除此之外,在今年的东京奥运会上,我们也看到了很多育儿相关的启示……女足王霜说过:“运动员拼到最后,其实拼的都是努力。”不是一个人的努力,而是一群人的努力。养育孩子的过程同样如此。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乃至成功,背后都离不开父母、长辈的成就和托举,下面这一个个奥运故事,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孩子的梦想,等你点燃昨天的奥运会场,被下面这两个美少女slay全场。左边的女孩叫张家齐,今年刚17岁。右边的女孩叫陈芋汐,尚不满16。她们漂亮地拿下女子双人10米台跳水决赛金牌,连解说员都当即惊呼:“下饺子的水花都比这大!”然而,走下领奖台,她们的表现却霸气全无,萌化全网。这是19年世锦赛夺冠后,张家齐接受采访的一幕回放:记者指着金牌问:“他们一般喜欢咬这个,你不咬一下吗?”张家齐乖乖地咬了一口。记者问:“现在有没有想之后和教练要点儿什么奖品呀?”张家齐答:“嗯……还没想好,可能还是芭比娃娃吧,因为我比较喜欢。”网友大呼:救命!好可爱!奶萌奶萌的!芭比娃娃给她买!!!好想生个这样的女儿……张家齐的队友陈芋汐,同样是个了不得的丫头!面对记者采访,陈芋汐表示,奥运梦的种子,3岁那年就在自己心里埋下了。那是年,电视机里正热播北京奥运会的盛况。每当有奥运冠军站上领奖台,小小的陈芋汐都会昂首挺胸,亢奋地跟着唱国歌。父母敏感发觉了女儿的独特之处。于是3岁那年起,身为体操运动员的陈爸爸,开始带女儿练起了体操。没多久,陈芋汐不干了。她喜欢上了跳水。爸爸和妈妈思虑了一番,最后还是尊重了小家伙的意愿。他们从未强求女儿未来一定要走职业运动员的路。最常对女儿说的话是:“如果你觉得不行,我们就回来读书。”每当女儿在训练中遭遇挫败,都会鼓励女儿:“你和自己比就好!”就是这样的陪伴和支持,让陈芋汐很早明确了自己未来要走的路。最终,她终于站到领奖台,实现了儿时的梦想!张家齐走上跳水的路,同样有趣。“一开始我太淘气了,就是在家里的床上乱跳,妈妈不让我跳,我不听,还跳,结果家里床的弹簧被蹦断了。我妈看我太活泼了,就说找个地方发泄一下,然后就找到了跳水俱乐部,去练跳水了。”张家齐对记者如是说。不得不感叹,现在的00后,真是了不起!而她们霸气的故事背后,离不开父母乃至整个家庭的支持和滋养。因为父母愿意去听和看见孩子,所以有机会了解孩子的天分所在;因为父母能够花时间陪伴和引领孩子,所以有机会在孩子遭遇困顿时给予力量和方向。是否必须要有丰厚的经济能力,才能给得到孩子这种支持?不,不是的。只要父母愿意,普通人家也能给到孩子最强的支持,在人生之初,点燃孩子的梦想跟希望!因为赢过才输得起通往峰顶的路,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就在前天,#许昕刘诗雯获混双银牌#引爆了热搜。7月26日晚,几乎全网都在等待乒乓球混双的结果。但是,当得知冲金失败后,网友们的反应让我感慨。几乎所有的声音都在说着类似下面这样温暖的话:这样感人的言语,在若干年前,是想都不敢想的场面。曾经,我们是多么疯狂!赢了便奉上无数的赞美;输了就直接冲运动员发泄愤怒,以至失态。尤记得年汉城奥运会,奥运三金获得者李宁,在体操比赛中不幸失误,被自己的同胞阴阳怪气讽刺:“哪里不好摔,跑到那儿摔去了。”尤记得年伦敦奥运会,田径男子米栏预赛中,飞人刘翔旧伤复发摔倒,最终单脚跳过终点,吻别赛场,被全网骂“骗子”、“废人”……神坛到深渊,咫尺之间。不知何时起,这种境况就悄悄地变了。有人开始反省:我们欠刘翔一个道歉。人们的观念,也悄悄地在变化。曾经的我们为何会那般焦虑、偏执,容不得在外面的一丁点失败?因为我们太迫切地要向外界证明自己可以。随着国家日益强盛,随着我国奥运健儿在外获奖次数越来越多,奖牌越拿越多,我们的自信和底气也一直在增长。终于,走到今天,我们不再需要别人、不需要一块奖牌,来证明自己!白岩松在谈及女排精神时,有句话说得很好:“为什么女排总能够宠辱不惊、逆境中翻盘?因为她们赢过,而且赢过很多次。”这段话放到整个中国奥运军团身上也非常贴切!正所谓,赢得起,就不怕输。当赢成为一种习惯,当胜利成为一种记忆,所有这些成功经验,才能成为我们自信的真正源头。体育比赛如此,育儿中又何尝不是这样?我们很多父母常常说,失败乃成功之母,很多人甚至因此热衷于给孩子人为制造打击、挫折。殊不知,更多时候,成功才是成功之母,过往的成功经验,是我们不易被击垮的底牌,更是我们敢于夺回胜利的底气。所以,要想养出自信的孩子,请帮他们多多体验成功,而不是想方设法让他们感受到挫败。切记切记!天才是可以被训练出来的这几天,短跑运动员苏炳添过往比赛的一个动图,在网上热传:网友感慨:这不是在跑步,这就是平移吧!我整个人傻了,这就是天才运动员跟普通人的壁垒吧……提到顶级运动员,我们往往用一句“天赋”、“人家生来就是不一样的”来粗略带过。然而,苏炳添的经历却告诉我们,天才其实是可以被训练出来的。最初,其实没人看好苏炳添。他的身体条件并不优越。小时候在体校,甚至曾因身材矮小,而遭遇教练劝他离开田径队。年,在进入省队前,苏炳添跑出了10秒59的好成绩,但是进入省队初期,他很难再有新突破。此后参加了一系列比赛,成绩有了提升,但他依然不够自信。年伦敦奥运会半决赛,苏炳添和博尔特并肩站在同一起跑线。仅仅跑了30米后,博尔特就轻松把苏炳添远远甩在了身后。当同队队友张培萌跑出了10秒整的佳绩时,苏炳添却依然原地踏步。无力的苏炳添,一度想过放弃。年仁川亚运会之后,苏炳添破釜沉舟,做了一个极其冒险的决定:他联系了美国一位教练,着手改变自己的技术动作和奔跑节奏,再给自己一次突破的机会。新的训练方法,新的奔跑技巧,意味着要整个地更改掉自己已然习惯多年的腿部肌肉记忆。这是非常艰巨的挑战,但苏炳添去做了!他换了一只脚起跑。他开始训练弹跳。他试着去研究跑动过程中的每一个节奏和每一个细微动作,而不再像此前,单纯地听到枪响就凭一脑门热血往前冲。队友张培萌回忆苏炳添时这样描述:“生活三点一线,最有节制。做什么都有超出年龄的坚定。”时间来到5年5月,美国尤金,国际田联钻石联赛。苏炳添跑了9秒99!终于!从10秒59到9秒99,苏炳添用了整整9年。他成为了第一个闯入百米10秒的黄种人。5年8月,北京世界田径锦标赛,苏炳添和队友代表中国队,拿下亚洲运动员在田径集体项目上获得的世界最好名次。那一天,苏炳添正好26岁。鸟巢的8万观众一起为他唱起了生日歌。壮观的场面,让苏炳添热泪盈眶。而今,32岁的他又再次出发,征战东京奥运会……我们总以为天才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生来就是天才。殊不知,那个在舞台上闪着光的人,他在灰暗的角落遭受过多少寂寞,付出了多少无人问津的努力,又耐受了多少回脱胎换骨的自我蜕变。养孩子的过程,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当孩子比不上“别人家孩子”的时候,当你觉得孩子总是不尽如意的时候,可曾想过,除了一味指责,是不是更应该为孩子提供帮助和支持,陪他寻找更多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譬如,试着把大目标拆解成小目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建立错题集,改进写字速度……总之,请相信,这世上没有毫无理由的成功,不过是找准方向,然后不断努力罢了!顶级运动员如此。我们的孩子更如此。找到孩子的亮点,一个就够了这届奥运会,还有一个特别的人,吸引了人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