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艺考工作室
PANDAEDU
PANDAEDU
前言
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即使是一篇论文也很难讨论出所以然,我更不敢造次。文章是我非常个人的观点,不在于说服,只要能激发想要学习编导的你,有一点点关于审美的思考,那就足够了。
同时也代表的着熊猫和其他机构不同的的教学理念,也就是考出好成绩外,我们更在乎审美的培养,让你的编导学历旅程比人收获更多。
先说结论
美不一定有高下,但是审美能力一定有高低!美学体系是人类几千年经验,总结出的让人愉悦的事物的客观规律。要学习这套体系要经过大量鉴赏和训练。说白了就是,好的东西看多了,差的自然就看不上眼。拿和我们息息相关的事儿举例子,首先说电影,看完了豆瓣top以后,你看《小时代》就会知道它的满身槽点在哪里。哪怕游戏也是一样,如果从小玩惯了3A大作,你再玩贪玩蓝月,你再玩氪金手游也能感受到世界的参差。游戏是世界第八大艺术这句话中,游戏多指的是有完整世界观和剧情的3A大作。经历过大量鉴赏和训练,你对美的捕捉能力一定会比别人更敏感,见识过世界的参差,你也会对好坏有了一定的标准。所谓的“审美只有个人喜好取向”,它这句话本身就应该有先决条件,比如说我喜欢中国风,那中国风的形式一大堆,同一个风格,它就是有高级的和很土很难看的,这个就是客观事实,而且作品的“美”的程度真的取决于技术以及艺术家本身的审美程度。审美能力差的表现
判断艺术作品的好坏,是依照个人情感而不是理性分析这通常在一些流量鲜肉主演的电影里,和一些流量idol发表的新歌里。我们常常看到粉丝此类的评价“你们就是对哥哥有偏见”“这电影能拿这么高票房,那就是好电影”“这首歌在抖音这么火,哥哥真棒”接受不了多元化的美阳春白雪是高雅艺术,下里巴人是通俗艺术,但是通俗并不是低俗,下里巴人的通俗艺术也并非没有门槛。能接受多元,而不是一味的自视甚高或者审丑猎奇。怎么提升自己的审美
成熟的重要表现,就是分清不喜欢和不好的区别也就是我们要逐渐形成分辨事实和观点的能力。“不喜欢”是明确的表达观点把但是很多人把“不好”,往往是把观点当成事实来表达,形成一种价值判断,这也是多数争吵的源头。有坚实的学习基础拿最通俗的流行音乐来说,为什么我们都在怀念00年到10年的华语乐坛,为什么周杰伦、林俊杰、王力宏、陶喆这些人的音乐可以经过时间沉淀,火到现在。因为那个时代的歌手大多是有古典乐基础的,经历过古典创作出的流行,和抖音的口水歌高下立判。学钢琴的小周杰伦毕加索7岁画的写实派已经强过于大部分画家了,人家才去玩抽象派,立体派,也就是说,底蕴也是很重要的,美术生出生的设计师,和没有美术功底的设计师,出来的作品完全是不同层次的,同样,经过古典乐熏陶出来的流行歌手,和普通的流行歌手的作品,层次也是不一样的。美术、音乐、文学、电影,都是如此。尊重多元,拓展品味的边界,对过去的自我否定与肯定审美能力的高低应该在于“一个人能在不同环境对于不同人群发觉符合其审美的风格”。而不是不符合自己审美的就是低级的才是审美低级。多探寻一些身边的多元,而不是一味地精致、网红。有一定知识储备量这一点对文学和电影尤其重要。商业片外,你理解了存在主义、自然主义、现实主义等才能去理解更多作品的风格取向。审美不是为了高人一等
审美确实分高低,但是分行业、人群和时代,还有话语权。审美也是有时代的局限性。我们要肯定一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美是精神享受,饭吃不饱,还谈什么美。我们都知道中国的美学教育相对发达国家是落后的。从小美术课、音乐课被数理化大量占用。但是在国家经济发展初期,美学教育就是没有数理化的优先级那么高。也应该如此,完全可以理解。欧美,甚至是同属东亚的日本、祖国的台湾地区,他们富得早,早我们几十年上百年开始谈美学。所以北欧的设计、日本的设计、台湾的设计都很强。我们想要提升审美的意义不在于提升优越感,满足虚荣心。而是经济发展的自然产物,美会很自然地越来越多地被提起。当工业产品的质量、功能都相差不大的时候,竞争力就在于产品的工业设计,也就是美的追求。你可以看这些书提升自己
朱光潜《谈美》黑格尔《美学》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结言
我们是厦门成绩最一流的机构更是成绩数据最真实的机构我们也不仅仅是传媒艺考我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