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聚场”这个有点酷炫的商业案名,很符合复地长沙公司营销部总监欧松一贯的“调性”追求。
看起来轻松、洋气,但是在湘府路中轴线上,大聚场面临的竞争压力已然不小。边上,就是超大体量综合体德思勤城市广场,光一个已运营的四季汇购物中心体量就有20万方,另外还有一条“长沙最长步行街”苹果街。
即使是这样竞争压力下,作为长沙首条聚会主题商业街区的大聚场,依然是“传奇”的创造者:7月底开盘,1小时热销1.86亿,刷新近年来长沙商业产品开盘记录。
大聚场,如何做到?
?
1.
产品自信打破“旧秩序”
线下商业江湖中,讲究的是“地段”之争。长时间培育下形成的消费目的地是有惯性的。打破“旧秩序”,需要时间积累以及新竞争力的强势牵引。
比如长沙,随着城市从单中心向四周迅速扩容,五一商圈长久占据长沙商业封面地位的局面,其实已在慢慢瓦解。
长沙城市阶段性的目光,聚焦于西边和南边。西边是滨江、梅溪湖、洋湖几大新区不分伯仲式的混战,南边则格局清晰。
德思勤城市广场的商业能级,奠定了所在片区的南城生活中心地位。
但是显然,复地·星光天地的“大聚场”并非要做德思勤城市广场的“附属”,而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更加野心勃勃:要成为长沙城市的一张商业生活新名片。
因此,无论是操盘脉络还是产品形态、运营期望,“大聚场”都在往独一无二的方向上奔赴。欧松觉得,大聚场于长沙而言,应该是如同“北京的芳草地,上海的新天地,深圳的cocopark,成都的太古里”。
长沙不缺商业,比如社区商业和商业盒子,但是要么不聚焦、要么不开放,缺少一个能真正去让一个城市人群聚合的“有机体”。
因此,大聚场要做的是长沙南城首个开放式主题街区,构建一个室外中庭广场为核心,将室内外空间充分延展、融通的全新产品形态。
质感是现代商业打造的区隔点,也是一座城市提质的关键词,这也是大聚场产品重要着力点。
复地·星光天地邀请了日本顶级造园师,让景观园林去模糊掉了传统商业的分界线,还有巨资邀请的成都太古里团队原班人马操刀创意和设计的“灵魂场景”音乐喷泉,以及长沙商业少见的“系统场景化”艺术小品呈现,长沙第一条清吧街,针对具体场景解构格子间的新商铺形态·······一切将极具体验感。
这些创新性的产品颠覆,决定了大聚场在过度雷同的商业地产市场上的风骨。
2.
运营前置破解“老问题”
对于前面的销售结果,欧松坦言,“其实这个挺自然”。
事实上,这种自信,并非仅仅源于销售成绩,而是真正从“运营前置”角度去对销售型商业重新思考的结果。
事实上,长沙的销售型商业,这么多年最被诟病的是,大家在通过低首付、高返租追求短期销售结果,运营往往只是一种“说辞”,并没有在前期就被重视。
这,也是很多销售火爆一时的商业项目最终却难言成功的关键原因。
“大聚场的理论构建基础,来自于城市痛点。”欧松认为,复地·星光天地一直在认真思考城市人群真正的生活需求:为聚会而生。线下商业的功能基本可以集中概括为“聚会”,大聚场就是要做长沙人的欢聚目的地。
亲子聚会、商务聚会、朋友聚会、情侣聚会、夕阳红聚会等“聚”概念下,大聚场将集结餐饮、娱乐等体验式商业,让人一站式“无需转场”。
事实上,“大聚场”将项目的后期经营前置考量,并作为核心说辞“说服”投资者,的确是一件听起来有点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但是贵在坚持。“一切都是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喜爱来打造,基于消费者的需求去构建体验场景,再倒推出产品的模型。”欧松觉得,这种做法,已经得到了投资者的高度认同,“不用像过往那样,用一大堆和回报率有关的数字把人绕晕。”
依托于复星集团的复地强势品牌基础,依托于项目周边2公里范围内有近40栋写字楼的商务人士、几十个社区的常住人口,还有省政府机关和众多企事业单位,周边众多高职院校的人群聚集,也是支撑大聚场做打破销售型商业传统营销形态,进行“消费生活场景化预设”的全新探索底气。
在欧松看来,只有当项目的调性与功能性完美融合,才可能实现“城市欢聚首选”的终极目标。这条看似正在挑战长沙商业地产现状的路,走起来肯定比别人辛苦。
但是很值得。大聚场的意义,已经不仅仅在于“大聚场”。
实事求是的说,长沙的商业从前期建设到后期运营所呈现的水准,与一线城市相比已经被拉下不短的距离,即使是和成都、杭州这样的强二线城市相比,恐怕长沙人也不得不承认差距所在。
如果现在新做的商业项目都还是抱着“卖完了事”的心态,不能找到“超越之道”,完全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而不是追赶和超越,长沙的商业将会在更长时间内拖这座“新一线”城市的后腿。
毕竟,商业代言城市,商业改变生活,商业是一个极其需要“内容注入”实打实的活儿,欧松觉得,“与住宅相比,商业真的更需要责任感和情怀的投入,真的。”
复地·星光天地“大聚场”,或许会让长沙看到一些不一样的“内容”。
最新消息
继7月28日首开热销1.86亿、10月21日再度开盘劲销2.1亿后,复地·星光天地丨大聚场后续新品即将面市,如感兴趣可-,或可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