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王医学中西汇通续

中西汇通9:干癣伴风膜

女性患者37岁,65-70公斤左右〈图〉

1.01月18号初诊因皮肤红肿痒就诊,去年9月发病期间看过西医给类固醇及抗组织胺和抗徽菌药,病情仍反覆,也曾服某中医师给药,病情仍未有进展,刻下目视双手臂红痒略红肿,又下肢数处皮肤干燥如下图〈图〉,该患者舌质淡红蓝边印舌苔薄灰白,唇色亦无泽。此方学生思考患者红肿,诸脉沉及无边力乏,证实脉虚,

所以药方以凉血的丹皮、丹参、生地、紫草为主,另龙眼肉补血,双尺沉无力给淫羊藿、熟地,黄耆、干姜、砂仁温补脾胃,又黄蓍和白藓皮把药引到皮肤,蝉蜕亦引到皮肤透疹止痒,炙甘草调和诸药。

2.01月22号复诊〈图〉

刻下皮肤仍红痒甚,另上臂些许水肿;方仍以凉血为主及利水渗湿的茯苓,右寸脉肝位涩滑数、右关沉稍大无边,所以下知母及金银花,舌暗给地鳖虫和仙楂。

3、01月24号三诊〈图〉

患者诉服22号开的药皮肤的状况未改善,皮肤更痒且水肿逐渐明显,故方以止痒透疹的刺蒺藜和薄荷、浮萍、金银花,另加利水的木防己,右关脾、肝位涩脉所以加仙楂。

01月25号病人whatsapp发图告诉我双下肢及手臂出现了水肿。〈图〉、〈图〉

检讨:

1.该病案与急性结膜炎有同样的情形,证实(急)脉虚,以第初诊诊断及药方学生以为病情应有进展,但事与愿违此病未能控制,最近反省是否此时应给予草药?

2.复诊时心中尚有底气,然到了第三诊却不知该从何处下手,心中有种茫茫然的感觉,一种愧疚不踏实感由然而生……。

答:

1.荨麻疹是由于皮肤、黏膜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而发生的一种局限性、暂时性的皮肤黏膜过敏性水肿反应,常见由饮食、动物性蛋白、灰尘、化学物质、饮酒、冷热刺激、精神紧张等因素所引起,古代称之为〝隐疹〞、〝风疹〞。

本病的特征是在皮肤上面突然出现风团(高出皮肤的斑丘疹),常堆累成块,融连成片,可发生于全身各处,皮疹的特点是大小不等,型态不规则的风团,颜色为鲜红色或是苍白色,搔痒,搔抓后皮疹常扩大、增多,风团一般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后自行消退,不留痕迹,但是异体血清、疫苗或药物所引起的荨麻疹,风团持续的时间较长,可以长达数天。

发生于眼睑、口唇、包皮、耳廓、喉部的皮疹常表现为高度水肿、充血,称之为血管性水肿。

部分患者伴随恶心、腹痛、胸闷、发热等全身症状。

荨麻疹通常都是急性发作,可以在短期内痊愈,称之为〝急性荨麻疹〞;亦有拖延数年,反覆发作不愈的,称之为〝慢性荨麻疹〞,通常一开始都是急性荨麻疹,如果治疗不得法,或是患者的整体体力不足,病根没有彻底拔除,余邪与正气互相僵持不下,则可以逐渐转成慢性荨麻疹而迁延日久。

2.在病种的判别上,本案例是荨麻疹,而非干癣,干癣有厚壳的特征,两者不同。

3.荨麻疹历代医家探讨了快年,归结出来的就是一个〝禀赋不耐〞的问题,什么叫做禀赋不耐?也就是平常没事情的时候,这个人的脾脉,或是肺脉,或是肾脉等地方,必然不是常脉,而是过旺或是不及的不正常脉象,这就反应出来在肠胃黏膜等处,在消化吸收的时候,无法达到一个最佳状态,而且会让一些消化不完全的蛋白质分子或有机分子,渗漏入血液中而引起免疫系统的追打攻击。

4.当下诸脉皆是沉弦无力,涩脉明显,这就是明显的异样脉象了,沉弦无力,涩脉明显是有气滞血瘀夹湿(舌苔灰白)病理结构的存在(此处的脉象沉弦无力绝对不是虚寒证,虚寒证当舌色不红而偏白、白黯,涎液水滑清晰,口气寒凉,肢体冰凉为验),这种结构让个脏器的运作不协调,蛋白质分子或有机分子,有机会渗漏入血液中而引起免疫系统的追打攻击,当理气活血燥湿攻下为主,稍加补益药物为辅(毕竟脉象太虚),并加入一些白藓皮、地肤子来治疗,才是正确的方向;但这也只是解除掉急性发作而已,欲求平常的不发作,在平常慢性荨麻疹没有发作的时候,还须调整诸脉的过与不及,使趋于平脉才有办法。

中西汇通10:视网膜破洞与肝门脉高压时的脉象

请问老师,视网膜破洞的时候脉象如何?另外,肝的门脉高压请问老师可以由脉象得知吗?其脉象的特征为何?

答:

因为一种脉象可以对应多种病候,所以单纯用脉象无法去对应肝的门脉高压;但是脉象+外候(即脉证合参),就有办法知道肝的门脉高压,当外候是:

1.腹水。

2.脾脏肿大(摸得到)。

3.腹壁出现静脉曲张。

4.痔核形成(肝脉先有较严重的异样,而后再出现痔核,门静脉高压会促进痔核的形成)。

5.出现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情况(吐血与黑便)。

其中的多项伴随肝脉有较严重的异样时是肝的门脉高压(脉象上如果只是轻微异样的话,绝对不可能有门静脉高压的问题;要注意脉象上的异样程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成正比,脉法上有这个规律);又事实上如果肝脉是出现刀脉、癌脉的时候,就是上面那些外候虽然还不是很明显,也能知道肝的门脉压力逐渐升高了。

…………………………………………………………………………………………………

因为一种脉象可以对应多种病候,所以单纯用脉象无法去对应破洞;但是脉象+外候(即脉证合参),就有办法知道有破洞,当外候是:

1.突然出现许多飞蚊,或平常就有飞蚊症,但是突然加重。

2.突然出现视野缺损,部分视野突然被黑影盖住。

3.闭上眼睛可以看到闪光,一般是只有一只眼睛,不过也可能两只眼睛同时发生。

4.突然视力加重模糊。

其中的多项伴随肝脉或肝脉、尺脉有较严重的异样时,是视网膜有破洞(脉象上如果只是轻微异样的话,绝对不可能是视网膜剥离;要注意脉象上的异样程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成正比,脉法上有这个规律)。

中西汇通11:胃阴虚吃肉桂会胃痛问题

陈师,在陈师案例中有阴虚体质月经量少给肉桂案例;我测试几个案例此种阴虚体质病人,尤其是胃阴虚者吃肉桂后都会抱怨胃痛,实在感到讶异!

答:

这有什么好奇怪的,胃阴虚比较严重的,直接下肉桂、桂枝、干姜,本来就是会痛啊,阴虚不耐阳药,用药相反,当然会痛啊,焉有不痛的道理(以现代语言来解释的话,胃阴虚以现代仪器来检查的时候,会发现胃肠中的消化液不足,下肉桂、桂枝、干姜硬要加强胃肠的蠕动,则消化液不足而硬要蠕动,如机器润滑液不足却硬要运作,故出现疼痛);相反的,胃阳虚比较严重的,直接下石膏、知母也会痛啊,阳虚不耐阴药,用药相反,当然会痛啊,焉有不痛的道理(以现代语言来解释的话,胃阳虚以现代仪器来检查的时候,会发现胃肠的蠕动力不足,下石膏、知母硬要降低胃肠的蠕动,则蠕动力低弱而消化不良,如机器老旧效率本低,却又把电压降低而雪上加霜,故出现疼痛)。

中医的用药,是要依照病人的生理、病理结构来使用药物;并不是道听涂说,听说肉桂、桂枝、干姜有保健肠胃的功效,就来使用它;或是听说石膏、知母有舒缓肠胃神经的功效,就来使用它……,远矣!那是死执片面的数据,乱套西化概念来使用中药而已,可不是真正的中医用药方式哦!

但如果是胃阴虚、胃阳虚同时存在的时候,用石斛(或麦冬、或玉竹)+肉桂就不会痛。

学中医是要学到真会的技术,对内要会把脉,对外要会看证、判别病候、病种,方能洞澈病人各个系统的寒热表里虚实而确有实据,用药自有把握;不是仅凭玄理盲人摸象、胡乱猜测以情度病,有的人猜人体都是上热下寒;有的人猜百病都要温阳;有的人猜百病都要排寒,有的则看瞎说的保健书籍,以为吃什么就能保健,然后固执不通,执一死法守株待兔,以待瞎猫碰上死老鼠,然后拿那几个仅有的验案来侃侃而谈,纵然有医好的案例,但医不好的案例更多……远矣!

胤宗仕陈为新蔡王外兵参军。王太后病风不能言,脉沉难对,医家告术穷。胤宗曰:「饵液不可进。」即以黄耆、防风煮汤数十斛,置床下,气如雾,熏薄之,是夕语。擢义兴太守。武德初,累进散骑侍郎。关中多骨蒸疾,转相染,得者皆死,胤宗疗视必愈。

或劝其著书贻后世者,答曰:「医特意耳,思虑精则得之。脉之候幽而难明,吾意所解,口莫能宣也。古之上医,要在视脉,病乃可识。病与药值,唯用一物攻之,气纯而愈速。今之人不善为脉,以情度病,多其物以幸有功,譬猎不知兔,广络原野,冀一人获之,术亦疏矣。一药偶得,它味相制,弗能专力,此难愈之验也。脉之妙处不可传,虚着方剂,终无益于世,此吾所以不著书也。」卒年七十余。————《新唐书?卷》

翻译:

唐义兴人许胤宗,仕事南朝陈,为新蔡王外兵参军。王太后得了重感冒,昏溃得无法说话,汤药也无法进口,脉象沉弱在第4~5层间,与一般感冒时的脉象应该浮紧在第1~2层间,是对应不起来的,诸医家皆推辞说无法医治。许胤宗说既然汤药无法进口的话,那就用蒸气浴从皮肤和呼吸道给药的方式,于是就用数个大汤锅煮黄耆、防风汤数十斛,放在王太后的床下床边,使整个黄耆、防风的蒸气如雾弥漫而缭绕整个房间,使王太后呼吸到的和皮肤接触到的,都是黄耆、防风的蒸气,到那天晚上,王太后就醒过来了,许胤宗则被加官为义兴太守,武德初年,又加官为散骑侍郎。关中地区流行肺结核,互相传染,被传染到的人都死亡,但是被许胤宗救治的则痊愈而存活。

很多人劝许胤宗要把他的医术流传给后世,许胤宗回答说:「医者,意也,医术要深思熟虑,然后才能得到真谛,脉法的使用是很精微和奥妙的,虽然我能了解和使用,但要写出来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汉唐以来自古的良医都很注重诊脉,知道学医的重点要放在脉诊的上面,如此才有办法明辨病机,然后理法用药一贯,病机辨明了之后,再对着病机来开药,如此药物对着病机,没有杂七杂八不相干的药味掺杂在其中,自然方向正确而疗效明显;现今的人不善诊脉,仅凭着情理来猜测病机,开很多药味包围来侥幸成功,譬如打猎要猎兔子,却不知道兔子在什么地方,于是就在原野上四处网罗,希望有一处能侥幸抓到兔子,这种医术也太粗浅了,就算有一味药能偶中病机,但是由于受到其他药味的牵制,无法发挥该药味的全力来治病,疾病也就很难治愈。脉学的微妙处才是用药的关键点,如果对脉诊无法掌握的话,著书流传这些方剂医论都是空虚而不实用的空壳子,终究于世无补,这是我不著书的原因。」胤宗活到七十余岁。

中西汇通12:肝风的相关问题

陈老师您好:想与您探讨一些医理上的疑惑——

前阵子治疗一位五岁男孩,17公斤,因为肠炎发烧引发抽搐,流涕凊,鼻微塞,腹胀来诊时BT38c时发抽搐,由于发烧巳3~4天,六脉(第四层均沉细数无力,余层无脉),苔薄白舌边齿痕,舌质淡红,舌面微干,断为虚人外感夹有肝风抽搐,土虚木摇处方:党参4白术5茯苓5炙甘草3陈皮2钩藤4牡蛎 5藿香4防风4干姜3。5x3pc一包4公克另生石膏粉、滑石2:1按温度高低加服,治疗三天后症减,烧退抽搐止,虽然治疗效果不错,但总觉空虚。            

答:

第四层均沉细数无力,余层无脉,苔薄白舌边齿痕,舌质淡红,舌面微干,流涕凊,鼻微塞,腹胀,判断为虚人外感无误;虚人外感的型态有很多种,这种型态的虚人外感,《脉经》仲景文中称之为〝少阴病〞(《伤寒论》是唐后的医家,把《脉经?卷七》的仲景文,再抽出来编次的,加入自己的意见太多,原始的仲景文当以《脉经》当时收集到的为佳),

要问老师的是:

1.肝风抽搐,土虚木摇,肝脉为何不显,是因为土虚太过吗?还是虚过头了,无力反应?而除症状表现外典型脾虚生内风之脉体为何?

2.秦伯未曾言:「肝阳乃血虚内热,而阳浮,因此治疗,轻者,用清热潜镇,重者佐以养肝。肝风乃肝血虚,合肾阴虚为主,纯属虚证,无阳可潜,无风可熄,只能填补肝肾,滋液养阴,即使也有镇静之法,用药亦不同于肝阳,……」不知这样描述对吗?肝气,肝阳,肝风不是一体的二面,只是轻重不同而已吗?感恩老师。

答:

土虚不一定木会摇,这没有绝对的关联性,有时候只是单纯的土虚而已,譬如临床上常见到慢性胃炎的病人,脾脉(土)虚得很严重,也不见有发抖抽搐的表现。

中医的肝,以现代的语言来讲,主要涵盖实质的肝胆系统与神经系统这两大区块。所谓的肝风,指的是神经系统上面的抖动、抽动、不稳定,也即神经系统的不稳定放电现象。

肝风这种东西,不一定阴虚血亏才会发生,肝系热极时会生风(如诸多高热疾病到一个程度后就会抽搐);肝系阴虚血亏时会生风(如妥瑞氏症之类);肝气虚、肝阳虚到一个程度也会生风(如非洲一些严重营养不良的小孩,也是会出现抽搐),所以不能执着只有肝系阴虚血亏一种情况才会生风而已,也不是只有肝脉浮大才会生风而已,那都只是其中的一种型态而已,不是全部。

中医里面所指的肝气,肝阳,肝风,并不完全相同;肝气是指肝火气旺,肝脉实大有力,外候面红耳赤、口臭嘴破、容易动怒,肝火气旺是实证,治用生地、决明子、丹皮之类的药物;肝阳是指肝系阳旺阴亏,肝脉浮大有力而下按空虚,外候眩晕、耳鸣、头重脚轻,走路有飘浮感,肝阳旺盛是本虚标实证,治用生地、白芍、枸杞子之类的药物+石决明、珍珠母之类的药物;肝风的脉象不定,主要是要观察外候,凡神经不稳定所造成的抖动、抽动、颤动都是,肝风是实证,治用天麻、钩藤、僵蚕之类的息风药物。

又要知道中医里面的金木水火土,都只是代名词而已,彼此两两之间,没有数术家的那种死板的生克关联性,而是谁都可以生谁,谁也可以克谁,中医的五行,不能和数术家的五行混为一谈。

所以在临床上,并不是只有肾脏亏损,水不涵木的时候,才会出现木摇生风而已,而是诸脏亏损到一个程度之后,都会引起神经的混乱而出现抽动的动风现象,譬如肺性脑病、肝性脑病、肾性脑病、营养不良所造成的抽搐……,临床上都很常见。

中西汇通13:传经、传变、五行相传与脉证不符、病理学的汇通

或问:一脉传六,如果是肠道型感冒,右关浮脉的时候,右寸也一定会有浮脉吗?就是说外感病无论那一部位外感,右寸都一定会有浮脉的吗?如果症状伴有鼻塞、流涕的话。

答:

右寸不一定浮,因为感冒会传变,而您看到的也不一定是感冒初期,所以右寸不一定浮,也正因为如此,所以要四诊合参。

感冒有很多的变化,过程不是那样子的绝对;譬如有些人的初期,是鼻病毒与轮状病毒一起进去,那么在前一两天,只出现肺脉浮起,伴随鼻塞、流涕的症状,但是到了第3、4天的时候,假设自己的免疫力杀掉了3/4以上的鼻病毒,却打不赢轮状病毒,所以在第3、4天的时候,鼻水好了一些,肺脉也逐渐沉下去;脾脉却浮起来了,腹闷、腹泻也愈来愈明显,以这个案例来看,如果您是第3、4天初诊患者的话,就会有〝还在流鼻水,肺脉不怎么浮,脾脉却明显浮起来〞的疑惑。

那要怎么治疗呢?当然是四诊合参,肺系、脾系通包来治疗才稳当。

像上面的这种情况,古人观察病人的脉证,发现第1、2天的时候,肺脉浮起,伴随鼻塞、流涕的症状;到了第3、4天的时候,却是脾脉浮起,伴随腹闷、腹泻的肠胃道症状,所以就用了〝传经、传变、五行相传(金逆传土)〞等名词来形容外感疾病有病情变化的情形,中医里面用的水火木金,指的都是实物而言,而不是抽象的东西,不要与术数中的抽象五行混为一谈。

中西汇通14:湿痹

陈老师您好:想与您探讨一些中医医理与西医医理之间如何沟通的问题——

一、问题用药问题

病患看诊日为2/24日。

1.基本资料:男,40岁,约65公斤

2.主诉:右踝红肿三天,自2/22起

3.现病史:

初起2/19日开始感冒3天,2/22日起一早起来,突然发现右踝红肿,目前有黄涕,清涕少,黄痰而粘,晚上鼻塞,下午晚上身体会发热,发烧,小便深黄,便粘,食欲无,口渴,自觉口干舌燥,但不想喝水,疲倦,易汗,盗汗。2/23日晚上曾胃痛。

2/24西医骨科初步诊断为化脓性关节炎,建议病患住院。

4.舌象:淡白齿痕黄白厚腻苔中央裂纹〈图〉

5.脉图如下〈图〉

2/24开药如下:(脉图为上蓝字部分)

用药:单位:钱

金银花 8钱,连翘 6钱,鱼腥草 3钱,大青叶 4钱,生石膏 6钱,知母 4钱,生地 4钱,牡丹皮 3钱,蒲公英 3钱,陈皮 2钱,茯苓 4钱,炙甘草 2钱,紫草 2钱,川牛膝 2钱,延胡索 2钱

第一天外加大黄2钱,攻下

以上共55钱,一日量,煮两次,一日分四次喝!

其中生石膏先煮50分,金银花,连翘,大黄后下煮15分。第二剂煮15分。

6.吃一天结果

2/24吃药一剂后,晚上睡眠仍差,因为脚痛;鼻涕仍很黄,夜间盗汗减。发热发烧减少9成,口渴减少9成,鼻塞,小便仍黄(但颜色稍减),仍咳有黄痰,食欲差稍改善,精神较好。但是脚水肿范围变大一点,脚变得较疼痛。

7.思路:

因虽然发热减轻九成,但黄涕而咳没减轻,反而脚水肿变大,脚变得更痛一些。可能是利水药与活血化瘀药不够,2/25日把脉,如上图红字部分

发现两寸第一层滑脉消失,右寸第二层仍有似有似无的弦细脉,似乎是风热转出至风寒,右寸滑脉黏脉也消失,确实患者发热改善。但两关却出现缓脉。

用药:

麻黄 6钱,生地 4钱,牡丹皮 3钱,滑石 6钱,茯苓 5钱,龙胆草 2钱,丹参 4钱,郁金 2钱,炙甘草 2钱,知母 2钱,栝蒌仁 2钱,大青叶 4钱,蒲公英 4钱,山楂 2钱,陈皮 2钱,当归 2钱,川牛膝 2钱。

以上共56钱,一剂日煮两次,分四次喝!

答:

1.以脉证的证据来看,这不是化脓性关节炎,化脓性关节炎虽然也会发热,但是不会有外感的表现。

2.这些脉证舌象的表现是典型的温病,不是伤寒病。

3.有外感症状又伴随关节症状,古代叫做「湿痹」,也即《脉经?卷八》里面说的「太阳病,关节疼烦,脉沉而缓者,此名中湿」、「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既有太阳病的外感症状,同时又有关节疼的症状,也即后代所说的「湿痹」。

4.以现代的术语来讲的话,某些感冒病毒进入人体之后,会产生免疫复合体,沉积在关节而诱发急性的关节疼痛,原因在此。

5.照温病来开药是对的,但有两个地方漏掉了:一个地方是舌头有化燥,还是要加一些滋润药物进去,也即滋润与燥湿并行;另一个地方是这种关节痛属于风湿,要加一些五加皮、威灵仙等去风湿药物与桃仁、红花等活血去瘀药物。

6.使用大黄的时候,要再加一些芒硝,患者的肚子才不会不舒服。

中西汇通15:狗的癌肿癃闭

请问陈老师:学生遇到一个病例,治疗失败。

症状为小便困难,排尿障碍,极用力尿会带血丝,一段时间之后外阴开始出现透明黏液。

学生用帮它用超音波检查,发现尿道长满肿瘤样的息肉,膀胱内也开始出现肿瘤样的息肉。

脉象:右脉第3、4层皆滑缓数;左脉第4层皆滑缓。

平常也容易发生短暂性气喘(气管暂时性塌陷),学生诊断为湿热结聚成痰积。

开药:知母2、石韦2、茯苓3、陈皮、滑石3、猪苓2、车前子2、泽泻2、黄柏1、金钱草3、瞿麦3、萹蓄3、昆布2、木通2、水蛭1、三棱1、莪术1、地鳖虫1、蒲黄1、侧柏叶1。

但是无法改善症状与脉象,请老师指点学生该注意的事项或错误的地方,谢谢老师。

3/1——

请问老师:

这只狗后来经过尿道内视镜检查,确诊为尿道的恶性肿瘤,肿瘤已经布满整个尿道造成阻塞,导致排尿困难,目前还没发生肾后性肾衰竭,先装导尿管暂时应付症状。

学生心想:

六脉皆在第4层滑缓,病机确定为湿热,肿瘤为湿热形成痰瘀之有形之物,是不是治疗重点要利湿化痰破积并重,才能使肿瘤缩小排尿顺畅。

抑或是本身痼疾气喘,就提示有本虚的病机,只是在脉象上不明显。所以治疗方法要使用攻补轮替才能见效。

麻烦老师了,感恩。

答:

癌症肿块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消除的,要先廓清外围才会跳出本质,现在的问题是在〝癃闭(古语,小便不出)〞,而不在癌症,癌症是本,但是这个本,已经梗到其他组织而发生〝癃闭(古语,小便不出)〞,癃闭有立即性的危险,比慢性的癌症还急,所以在脉象上,就会跳出癃闭的紧急危险脉象为主,而掩盖掉原来的癌症脉象与其他脏腑器官的实际状况;以现代术语来说,就是因为癃闭是紧急状态,所以肾上腺素会大量分泌,短时间内体力大增,所以出现六脉滑缓的实性脉象,而暂时遮掩掉脏腑有兼夹虚损的实况。

急先治标,六脉皆在第4层滑缓,这是湿热聚成肿块无疑,但碰到癃闭急性病的时候,脉象在第4层可下,要加大黄、芒硝活血攻下与清热利湿并行,效果才会出来。

先度过癃闭的标症之后,癌脉与原来的真实体内情况,就会在六脉逐渐显示出来,斯时就要遵守治疗癌症的规则,该怎么医就怎么医。

中西汇通16:外感在干癣中扮演的角色与现代医学机理的汇通

学生友人干癣严重,经无数西医与中医治疗多年,偏方秘方求神拜佛无一不试,受尽折磨,仍皮肤严重,更别说痊愈了。

因为他看我中医治疗皮肤病的案例,疗效还可以,所以拜托学生帮忙试试看,似乎已经走投无路。

病患自述:从过年前后,干癣大爆发,又热又裂又红又痒,入夜后病情加重、天气冷病情也加重。

外侯(档案中照片),右眼白充血、面垢、双眼周围发黑,有如猫熊。

学生把脉发现脾脉有外感脉象,于是朝消化方面问诊,有胃口变小容易饱胀、肚子胀满感、长期软便、口渴。

所以学生初步诊断为脾脉外感风寒湿,兼毒火湿火结聚皮肤。

治则:先以解除脾脉外感为第一优先,配合皮肤外证选用滋阴凉血润肤解毒,配合脉象解毒利水,再加少许硝、黄,配合茯苓,使邪从大小便出。

学生处方:

霍香8、防风2、生地6、玉竹3、白藓皮1、茯苓1、蒲公英2

大黄:0.1g/次、芒硝:0.1g/次

一日5次。〈图〉、〈图〉、〈图〉、〈图〉、〈图〉、〈图〉

陈老师好:

今日友人回诊,直说皮肤症状大大改善,皮屑减少,皮红减轻,搔痒减少,所以睡眠好很多,能一觉到天亮,所以精神变好。

皮肤裂痕都已愈合,已经不会疼痛。(友人症状改善故信心大增,学生备感压力,稍有差池,深怕症状恶化。)

最近几天有鼻塞感。〈图〉、〈图〉、〈图〉、〈图〉、〈图〉、〈图〉〈图〉

学生把脉:

1.肺脾风寒夹毒

2.诸脉毒火湿火

外侯:

1.皮肤干燥鲜红

2.舌红无苔

学生所拟治则:(去风寒+解毒)>滋阴润燥>清热燥湿攻下

处方:

紫苏叶8、藿香8、鱼腥草2、蒲公英2、大青叶2、石膏2、茯苓2、生地10、玉竹10、白藓皮1

大黄=每次0.1g;芒硝=每次0.1g。

一日5次。〈图〉、〈图〉、〈图〉、〈图〉、〈图〉、〈图〉、〈图〉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困惑的是外感对干癣的伤害和影响竟然那么大,而其中的机理,要如何对应在现代医学呢?又如何去解释呢?感恩老师。

答:

1.复杂病、难病都差不多,药物要跟着脉象走,前面的情况都会比较乱,病机一层一层拨开之后,最后会显露本质,然后就比较单纯了。

2.舌头是阴虚,一层层的病机剥除之后,某些部脉一定会跳出阴虚的本质,舌脉有相应的特性,有时候您觉得不应,其实不是不应,而是病机复杂的时候,暂时被掩盖而已。

3.外感余邪的影响非常大,不会把脉的人难以察觉,清除掉外感之后,才能进入内伤病的治疗;像现在有外感余邪,这个时候干癣定会加重,所以要解表解除外感余邪,干癣便会减轻;但是等外感余邪解掉之后,如果不转换药物,继续解表的话,吃过头则耗气伤阴,干癣又加重了,所以治疗各种内伤病的时候,绝对不可能一帖药物吃到底,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而是要盯紧脉象,药物要跟着脉象走;而治疗内伤病的时候,如果正治行不通,而是以正气虚损为主要矛盾的时候,又要比照虚性感冒的情况,整个倒过来治疗;医疗之道,不过研究攻补之道而已,不从脉证来研究中医,永远不知道中医是怎么回事。

4.现代医学早已证实〝慢性发炎〞是导致各种免疫系统疾病的主要原因,以发炎这件事情来看待的时候,本来是一种身体的自我保护措施,本来是有益处的;但若是〝慢性发炎〞(慢性发炎有很多是无菌性的,而且也不会疼痛)长时间持续存在的时候,免疫系统在长久、持续而过度的受刺激之后,本身也会出现紊乱而引起各种免疫系统疾病;以脉象来看的时候,有时候是外感余邪,这是一种慢性刺激与慢性发炎(外感余邪是指外感没有清除干净,余尾逗留在体内的意思,病员的感冒症状通常不明显或不自知;但是在脉象上,可以客观的显示出来外感余邪的存在);有时候是诸脉的异样,这也是一种慢性刺激与慢性发炎(实火、虚火、湿浊、毒邪、痰瘀、虚实相夹……各种病理脉象都是,脉象上可以清楚的显示出来;如果是希望用问诊的方式来问出这些病理,则是非常的困难);而这些慢性刺激长期性的存在,则容易引发免疫系统疾病(湿疹、干癣、过敏、荨麻疹、支气管哮喘……)。

5.治疗之道无他,如果是外感余邪存在的话,则撤除外感余邪;如果是诸脉有病理异样的话,则把诸脉校正回来;如果是诸脉病理异样+外感余邪的话,则依照情况的不同,或是先撤除外感余邪,再校正诸脉的异样;或是两者同时进行。治本求本,恢复免疫系统的常态模样与撤除掉这些导致慢性发炎的因子,这两件事情要同时进行,才能把这些问题真正的解决掉。

…………………………………………………………………………………………………

陈老师好:

这是最近的舌脉证,从照片看来〈图,,,,,,,,〉,皮肤的干癣已经渐渐改善了。患者也相当满意疗效,甚至觉得有可能今年就会痊愈。

学生从舌脉证诊断:

1.肺脾肝风寒湿余邪夹毒

2.阴虚

3.肝脾气滞

4.毒火、湿火

用药:

荆芥8、防风8、藿香8、炙甘草1、鱼腥草2、蒲公英2、大青叶2、石膏3、生地10、玉竹10、夜交藤10、川楝子1、陈皮1、滑石2、茯苓2、龙胆2、白藓皮1

大黄=每次0.1克;芒硝=每次0.1克

请老师指导与修正,谢谢老师。

答:

1.中医的方法都是一样的,比对脉证之后,找出致病的关键病机,然后依照关键病机来用药。

2.因为中医不是特效药系统,而是多途径加成系统,所以要盯紧脉象上转变,脉象一转变,用药就要跟着转变。像现在脉证偏实,则采取攻大于补;等要有一天脉证偏虚了,又要采取补大于攻了,是脉证千变,用药也要跟着千变。

因为中医是多途径加成系统,所以对于相同的一个病,开出去的药物不会完全一样,譬如10个湿疹的病人来看病,则开给每一个人的药物,10个人都不相同(其中可能只有4、5成主要病机的地方会一样而已),却每个人都可愈病;譬如10个牛皮癣的病人来看病,则开给每一个人的药物,10个人都不相同(其中可能只有4、5成主要病机的地方会一样而已),却每个人都可愈病;譬如10个哮喘的病人来看病,则开给每一个人的药物,10个人都不相同(其中可能只有4、5成主要病机的地方会一样而已),却每个人都可愈病,这种特点,就是中医与西医用药之间最大的不同处与特点。

西医是特效药系统,10个湿疹的病人来看病,只会开出一种药;10个牛皮癣的病人来看病,只会开出一种药;10个哮喘的病人来看病,只会开出一种药,西医这样子开药是正确的,因为它是特效药系统;但如果中医也模仿西医这样子来开药,那就是大错特错了;因为中医是多途径加成系统,所以必须依照病人的病机来量身订做,才是符合科学性的用药,能依照传统中医的方法来用药的话,就会发现中医真的很厉害,能做的事情超乎想像,古人真的没有骗我。

3.现代会觉得中医疗效很差的原因,是因为一开始的学习方向就学错了,因为把中医西化了,当然效果很差,民国之后,外国的月亮比较圆,中医全盘日化,模仿日本打着〝经方中医〞的旗号来改造中医,事实上是西化中医,看病人有什么症状就对上什么方,以为中医就是这样子而已,头痛对头,脚痛对脚,号称〝对症治疗〞,把中医方剂当成西药来使用而已,不会把脉,不会看证(不懂中医是对证治疗为主,而非对症治疗),这样当然都走不出来(日本经方派的初衷,也是为了要把中医科学化,问题是对中医的本质根本不了解,科学化反而变成不科学化);包括《伤寒论》的本身,都被西化了,《脉经》中第七、八、九卷的仲景原文,就是现今《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本来面貌,一开始也没有《伤寒论》、《金匮要略》这些书目的出现(从脉经》之后到唐代中期的四、五百年间,都没有《伤寒论》、《金匮要略》这些书目的纪录),考核历史,这些书目是唐代中后期的不知名医家,仿照孙思邈《千金方》中首先使用的〝以六病提纲为框架来立论〞的方式,依照自己的想法,更动《脉经》中第七、八、九卷的仲景原文顺序,才编出二书,托名仲景《伤寒论》与《金匮要略》,而非仲景真的有编出二书,之后虽然有各种《伤寒论》版本的出现,却没有一个版本,能跳脱出孙思邈《千金方》中以〝六病提纲框架〞来立论的模式,既然跳不出这个框架,也就可以知道这些书目出现的最早年代,必然是在孙思邈之后,而不是在孙思邈之前;但不论如何,《脉经》是历代中医国家考试的必备书目(民国之后除外),古代对于仲景原文的了解与熟悉,是以脉书的型态来理解与学习的,如此才能真正的读懂与应用;而今对于《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不管是哪个版本,都只是仿照日本经方中医的西式中医模式来使用它,看病人有什么症状就对上什么方,头痛对头,脚痛对脚,号称〝对症治疗〞,把中医方剂当成西药来使用而已,不会把脉,不会看证(不懂中医是对证治疗为主,而非对症治疗),这样子当然会鬼打墙走不出来。

讲得难听一点,本质是脉书的东西,却把它西医化,以对症套方的方式来了解它,看得懂才有鬼;更惨的是这种错误的西化中医模式,医院校中大推猛推而变成主流,得到的效果是推得愈狂,中医愈早完蛋,不会看证、不会把脉已经普遍化;所谓的中医,变成看病人有什么症状就对上什么方,就这样子而已,其他什么内涵都没有了;病人描述的症状愈多,就会得到愈多的方子,一起加起来给患者吃;或是以为中医的方剂是通用剂,相同症状的人吃了就会有效;或是汲汲于药物中有营养学中的某个成分,猜测吃了可能会有效(其实难以见效,因为不是浓缩剂或人工精化物,难以达到彧值浓度);或是看某人被某药方治好了,以为中药用法如同西药,赶快把药方抄起来,以为拿给第2个人吃就会有效,……,以上这些都是张冠李戴,中医方剂当成西药使用的错误观念,中西乱套乱搞一通的结果,就是疗效奇差无比,连会治疗一般感冒的医师也少得可怜,中医应该是离完蛋不远了,而把中医西化搞垮中医的,不是别人,正是民初以来,学院中的这些中医龙头大师教授,也就是台面上赫赫有名的那几位,真的是不怕有神一样的对手,只怕有猪一样的队友。

…………………………………………………………………………………………………

报告老师:

这是4月8日的:〈图,,,,,,〉

答:

1.舌红逐渐减轻,血热毒热逐渐退除,可知已经逐渐步入坦途。

2.症状消失之后,在医理上并不表示已经斩草除根;只要脉象上的异样仍然明显的话,仍需巩固数月,让脉象尽量靠近平脉,方可谓之真正的斩草除根,加油加油。

中西汇通17:心源性、肝源性、肾源性水肿与脉象的对应

主述:女54岁,45Kg,已停经3年多

1.去年7月左大腿至小水肿腿,至12月份左膝上下周围僵硬紧绷(用手触摸很硬),躺着无法伸直,但走路不痛,回想年有滑雪撞过,今年1月初来诊。

2.过敏性鼻炎、不易出汗、贫血、不易入睡、眼干涩(不严重)、夜尿2次、食饱易腹胀、大便软或不成形、易腰酸、年轻时会痛经,偶会心悸,冬天手脚冰冷。

舌象:舌型前缘微胖,色黯淡白红,中下焦微白湿苔〈图〉。

以下科中6g

川乌3、炮附子4、乌药4、干姜3、制南星2、远志2、三棱2、莪术2、当归4、桂枝4、独活4、熟地2、地鳖2、蜈蚣1、牛膝2、茯苓2、泽泻1

共17味药

问题:已服用3星期,水肿略消,改善有限。

1.心脉有缓脉,是否是心阳不足而出现缓滑脉,服药后,会有点口渴,是否可加生地或玉竹?

2.脾肝肾都是沉弦,经问诊后,期症状应属寒凝,主要去寒,次要活血化瘀,去痰,理气,除积钻窜,除湿排水。

3.平时早上都会打喷嚏,是否要兼顾?

4.眼干涩、夜尿、不易入睡等症状,是否暂不管,等腿膝问改善后,再来调理?

答:

1.在外候上,心源性水肿先肿足脚,肾源性先肿眼皮;在脉象上,心源性水肿时,心脉有明显的异样;肝源性水肿时,肝脉有明显的异样;肾源性水肿时,肾脉有明显的异样。以上都是全身性水肿的种类与判断的方法。

2.而水肿又有全身性水肿与局部性水肿的区别;在脉证上,因为排除了全身性的水肿,故本案当是局部性的水肿为是。

3.本案不当以寒为主,因为以寒为主的话要有冷痛,舌淡苔白的外候;本案也非风湿筋骨痛,因为风湿筋骨痛会有疼痛的表现;比较可能病理的是局部血管堵塞的问题,也即血液循环不顺畅所造成的下肢水肿,为什么呢?因为脉象除了两寸有外感余邪之外,其余四脉偏沉,这种脉象也是指向气滞瘀血不通之病理而互相吻合;故当从解外感,理气活血利水的方向来进行。

中西汇通18:感冒导致眼睛肿胀的中西机理汇通

学生最近还有一个没见过的案例,主述是前几天揉眼睛后,眼眶〝内〞肿肿的,眼球无血丝无红肿,就是自觉眼眶内的肌肉肿起来,自己照镜子觉得该眼周围有肿起。

脉一把,肺、心脉浮弦为独处,其余脉无太大变化(患者是女友,脉已经纪录多次)。

由于第一次听见这种主述,不太清楚病机为何,只好把主病机设定为肺心外感风寒,用麻黄、桂枝、炙甘草处理;肿起的部分以外证下药,用茯苓、陈皮、贝母、蒲公英利水消肿散结解毒(外观完全无红肿),再用川芎引到头面部。

药服用两天后,回馈表示感觉肿起的区域比之前变大了,而且喉咙开始有痰出现。由于药开三天,学生回应药物服完再议。

第三天回馈眼睛好了、不痛了。不过学生不太踏实,主要是病机根本不知道对不对。由于第二天肿起感变大,患者觉得搞不好是自己好的,跟药物无关。

想请教老师,这种现象学生的处置正确吗?还是说真的是患者自己痊愈的呢?

谢谢老师

答:

很多人以为只有咳嗽、鼻水才是外感,事实上,那只是〝典型的外感〞而已,但是不典型的更多。

1.若是外邪强,病人的正气也不弱,这个时候因为两军交战剧烈,咳嗽、鼻水的表现才会剧烈。(也就是所谓的实性感冒)

2.若是外邪或强或弱,病人的正气弱,这个时候正气无力对抗邪气,所以咳嗽、鼻水的表现不明显,甚至毫无症状,如果单凭外候来看的时候,您会以为他没有感冒,事实上他有感冒,因为他的脉象浮起来了。(也就是所谓的虚性感冒)

3.若是外邪余邪(外感的尾巴,一般较弱),病人的正气或强或弱,这个时候因为病毒株的数量已经大减,所以咳嗽、鼻水的表现也不明显,但是脉象也会浮起来,而且容易伴随一些奇奇怪怪的症状,如果不精通脉诊的人,会被奇奇怪怪的症状所以误导,以为是各种内伤病,其实不是,他只是一个感冒尾巴没有治好而已。(也就是所谓的感冒余邪)

由上面这三个情况来看的话,可以知道外感的判断,一定要脉证合看才会正确;若是不会把脉,只是想凭借外候来判断有没有外感的话,其实很多地方都会判断错误或遗漏,这是因为很多时候,外候并不是那么的明显,只单凭外候的话,也就无证可辨了,所以孙思邈说:「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

…………………………………………………………………………………………………

您这个案例,完全都是外感的表现,没有什么好怀疑的,我以现代病理学来解释,您一听就懂。

所谓的感冒,基本上就是上呼吸道附近的急性病毒感染,上呼吸道上有脑,下有心肺,算是要害的区域,所以一受感染,身体的免疫大军,会马上派过去团团围住,附近的血管收缩紧戒,以防止病毒之向外扩散,这个动作一做出来,头面附近区域的血液循环,自然没有平常畅通,就像警察临检围街一样,交通自然是要比较塞的,在这种情况下,若眼睛周围是患者平常比较弱的地方的话,基于弱者先受的原理,就会有一些反应了,或是有肿肿的、或是发痒、或是干涩,或是眉棱骨发重……种种表现不一,其实都是出自于附近血液循环的不顺畅而已,但其实重点是在于感冒,感冒一除,身体自动解除对该区的免疫警戒,眼睛也就不肿不干涩了。

这就是所谓的脉证合参,很多人一听到眼睛肿肿的,或是眉棱骨发重,就会以为是眼科的疾病,结果找眼科医师治疗,弄了好几年也没有结果,其实重点只在于会不会脉证比对而已,脉象上有明确的外感,那病因就是出在于外感的上面;脉象上没有明确外感脉象的话,才是眼睛自病的问题;而且开药之后,随着症状的消失,浮起来的脉象也会跟着消失,这些都是凭证据,讲实话来互相印证的。

所以是不是外感?当然是,但接下来就是开药的问题了,是实性外感?虚性外感?外感药与里药的比例有没有抓对?……这些弄错的话也没有用,外感一样解不掉,看您解表药物的比重少,而茯苓、陈皮、贝母、蒲公英这些不是重点的药物摆那么多,就知道抓错重点了,就是有效的话,也算侥幸过关而已。

中西汇通19:外感时局部血管的亢奋高压+阴虚体质时的血液浓稠、血管脆化,就构成了出血、堵塞的中风机理

老师您好,想与老师讨论一下医理上的问题:

上个星期五我收了一个病人,33岁女,体重65公斤,她是去年十一月底感恩节当天起床后,觉得左眼视力下降,紧急送医,医生诊断是疑似多发性硬化症,当时有静脉注射类固醇,病人说打了类固醇反而视力更糟,到现在左眼已经不能阅读,仅能模糊的辨认出些影子而已,但是比刚发作时好一点。她说发作的前几天,因为压力大,有感觉喉咙肿肿的,有发烧,但没有任何肢体疼痛,发作后,眼睛如果向上看才会疼痛,不然没有痛感,到现在也不会痛了。

睡眠:好。

精神:可。

大便每日一行,小便淡黄,没有任何的感冒症状。

舌诊:淡红舌,舌中间到舌尖有直行裂痕,两边略有齿痕,有白薄苔。

目前服用的西药只有cellceptmg,而且只服用了三周。

我当下开的方是:紫苏3,荆芥6,防风5,炙甘草1,马齿苋1,牛膝1,麦冬1,枸杞2,密蒙花1,一次六克,一天5次。

这样对吗?脉图如〈图〉

答:医院的诊治?怎么感觉也是问题重重,是跑去看哪一科啊?

舌诊:淡红舌,舌中间到舌尖有直行裂痕,两边略有齿痕,有白薄苔。

答:这边要特别注意舌头是胖大型态的?还是瘦长型态的?这是用药的关键点。

我当下开的方是:紫苏3,荆芥6,防风5,炙甘草1,马齿苋1,牛膝1,麦冬1,枸杞2,密蒙花1,一次六克,一天5次。

这样对吗?

答:不太对。

1.多发性硬化症是罕见病,而视力会突然下降的,最大宗就是所谓的〝眼中风〞,所谓的〝眼中风〞,就是眼中重要血管出血或堵塞而造成急性势力的下降,这种急性病表现与多发性硬化症的慢性表现,是截然不同的,怎可混为一谈。

2.尤其脉象有外感余邪的存在,更证明了是〝眼中风〞的问题,而非多发性硬化症的痿症脉象;肺系、肝系外感余邪的存在,会造成该区域(上焦、眼球)部位血压偏高的病理之存在;再加上诸脉阴虚代表该区域的血管容易脆化的病理存在,两者相结合即构成出血的病理,眼中重要血管出血堵塞而造成急性视力的下降,即古代中医所谓的〝暴盲〞,当嘱该患者转看美国当地的眼科才对,看一般内科会做出奇怪的判断。

3.因为病机是外感、血瘀、出血的问题,所以当以解表、活血、止血这三方面并用才对,靶位要锁定在头目,而且要快,否则视力难以挽回。

4.至于感冒的话,有那个脉象就算数了,不一定会有明显的感冒症状喔,机理在此。

…………………………………………………………………………………………………

她的舌头是胖大舌,我今天会联络病人,看能不能要到她的就诊纪录。

答:

多发性硬化症是罕见病,就是视力出问题,也要伴随其他神经症状如脚部萎弱无力的,才能做出多发性硬化症的判断,只有单纯眼睛受累的,非常非常非常的难见到;而视力会突然下降的,最大宗就是所谓的〝眼中风〞,所谓的〝眼中风〞,这就普遍多了,就是眼中的重要血管出血堵塞而造成急性视力的下降,这与多发性硬化症是截然不同的,不能混为一谈。

…………………………………………………………………………………………………

老师您好:

我已经拿到之前的病例了,请参考附件,医院是达拉斯医院,

但医院诊断还是这么不仔细。

答:

这个很普遍吧,欧美的西医水准是最高的,但是死后尸检对照生前的罹病纪录时,不吻合率也高达3、4成,这是很普遍的现象;等您脉证愈来愈强,能贯通所有的科目之后,就会发现误诊误治蛮常见的,多跑几科,就会多听到几种不同的答案,有时候是医疗的极限,有时候是分科的问题,眼科不懂感染科的问题、外科不懂内科的问题,……,各科之间难以互通,所以跑错科的时候,就常常得到错误的答案;譬如当感冒或感冒余邪的时候,头部区域为了要对抗病毒,该区域的血压就会升高,血压升高诱发眼压也跟着高,若是眼科医师没有意识到感染科的感冒或感冒余邪才是元凶,就常被当成单纯的青光眼来治疗,但是眼压又降不下来的疑惑;又譬如很多人的血压升高,是因为心脏、肾脏退化了,身体为求自救,只好升高血压来保证供血量的充足,果没有去追究根本,只是看到表面上内科的血压数字偏高,就给予降血压剂硬压下来,数年之后,反而造成心脏、肾脏的慢性衰竭而无法挽救。

…………………………………………………………………………………………………

老师您好,我的病人吃了三天新开的药,打电话回来说已经有改善了,真的真的非常感谢老师。

答:加油,在外地不要丢中医的脸。

中西汇通20:由普通的感冒→→→逐渐严重到肺炎的时候;脉象就会由只在表层的轻浅→→→逐渐的沉入到里层,而且变得滑大有力。

...家中一位七十多岁的长辈已经感冒五天,有服用西药(化痰药、止咳药、消炎药、Acetaminophen),症状一直没有改善。我回到家的时候,患者格外不舒服,头晕,人没什么精神。我跟患者说先停止服用西药,马上进行四诊如下:

望诊:面色萎黄。(老师对不起,我当时忘了看舌头。而患者平素舌形正常,苔薄微黄,舌质红暗而苍老。)

问诊:五天前开始感到恶寒,接着出现喉咙痛、咳嗽等症状,那几天腋温约36.8℃附近。目前仍有咳嗽,有痰(黄绿色浓痰),人昏沉、神疲乏力、四肢酸痛,体温36.0℃。

闻诊:咳声重浊。

脉图:〈图〉

病机:外感风热毒兼热痰,素体实火虚火痰火兼伤阴。

处方:

金银花3、牛蒡子3、紫苏3、薄荷3、知母1、柴胡1→解表清热解毒。

贝母1.5、瓜蒌1.5、桔梗1、陈皮1、茯苓1.5→除痰热。

生地1、丹皮1→清除左手脉的热。

杏仁1→止咳。

炙甘草1→缓和诸药。

患者57公斤,一次服药6克,每三小时服药一次。

几个小时之后(累积服药两次),开始感到发烧,腋温37.7℃(学生猜想原本应该就要发烧了,只因这几天都有服用西药而没有明显发烧),医院检查看看。后来发现是早期的肺炎,住院治疗,两天半后出院。住院期间使用广效抗生素cravit;流感快筛为阴性,不过西医师认为症状很像流感,加上最近流感非常盛行,所以还是合并使用克流感治疗。

学生这里有几个问题想请教老师:

1.患者心跳约70下附近,不带数脉,是否可能是热邪太旺盛所以不带数脉?还是说西药退烧的同时也可能会抑制心跳?

2.患者经西医检查是早期的肺炎,可是我反覆确认肺脉,脉幅横跨第1~4层,以第2层的力道最明显,所以我的用药是以解表为主轴。从患者的外症来看,似乎比较像是细菌性肺炎,学生以为细菌性肺炎的脉象应该是以第3~4层的滑缓黏为主,而本例却是以第2层为主,是不是热邪太盛故把脉位都上推了一层?还是说,因为本案是早期的肺炎,故脉象还不典型?

3.老师对于上述药单是否可以给予学生一些建议呢?后来自我检讨,学生认为应该要加强解毒药的比例,加入鱼腥草、大青叶等药物。

临床遇到瓶颈之后才知道自己非常的不足,感谢老师的教导,我会继续努力,谢谢老师,祝老师万事顺心!

学生○○○敬上

答:

1.先有一个外感的过程,然后咳嗽逐渐加重,变成胸闷、浊痰、黄绿痰,这是外感转肺炎的外候无误;实性脉象向下延伸,多部脉逐渐扩散到第4层,这是外感转肺炎的脉象无误,脉证互相吻合,患者是外感转肺炎无误;但患者的脉象,又不是以第4层脉为主轴,所以在这个地方,西医判断成肺炎初起是完全正确的,这个医师判断无误。

2.患者脉不数的原因,一方面是热邪太盛,热邪太盛反而不数;一方面是因为老人,老人体力、免疫力退化,症状常不典型,譬如流感的时候,老人常不经过高热的阶段,忽然就衰竭了,这在临床疾病学中有说明。

3.脉幅横跨第1~4层,以第2层的力道最明显,这就是所谓的〝表邪未尽,里邪已盛〞,转成现代语言来说明的话,就是〝感冒还没好,肺炎已经逐渐起来了〞;肺炎的脉象应该是以第3~4层的滑缓黏为主的意思是指感冒之后,感冒已经退了,但是转成肺炎了,这个时候才会第1~2层不明显或消失,只剩下第3~4层的滑缓黏为主的脉象最明显;若是〝表邪未尽,里邪已盛〞的话,则第1~4、5层都还在。

在第1~4层中,以第1~2层的力道最明显,3~4层没脉,这是〝感冒还没好,也没有肺炎〞。

在第1~4层中,以第1~2层的力道最明显,3~4层逐渐出现,这是〝感冒还没好,开始转肺炎了〞。

在第1~4层中,以第3~4层的力道最明显,第1~2层消失了,这是〝肺炎为主〞。

由普通的感冒→→→逐渐严重到肺炎的时候;脉象就会由只在表层的轻浅→→→逐渐的沉入到里层,而且变得滑大有力,这就是古人(《脉经》、《伤寒论》)中统计出来的规则性。(当然,还要先排除掉一些特殊的情况;譬如虚性外感的时候,脉象可以偏沉,但是外候不一样。)

4.金银花3、牛蒡子3、紫苏3、薄荷3、知母1、柴胡1→解表清热解毒。

选药不正确。很多脉部都是风寒夹风热,怎么大多选用风热的药物?

贝母1.5、瓜蒌1.5、桔梗1、陈皮1、茯苓1.5→除痰热。

这些药物不是重点,可有可无。

最重要的一点,表未解而里热已盛,已经延伸到第4层,就要用解表法+攻下法来治疗才正确,没解表不对,解表选错药也不对,没攻下更是不对。

…………………………………………………………………………………………………

再补充一些遗漏的资讯,患者平素的脉象,两关两尺就常常横跨第2~4层,以心脉最为旺实,患者平素也有口干、口苦、睡不好等症状。有服用高血压西药控制血压(服药剂量不高),平时血压约/80。谢谢老师!

答:

服用降血压剂不是重点,血压约/80也不是重点,问题是体内的脏腑紊乱要纠正。

平常两关两尺就常常横跨第2~4层,以心脉最为旺实,患者平素也有口干、口苦、睡不好等症状,这些都是实火旺盛的脉象啊,实火旺盛,熬津则结成痰瘀,津伤则血管脆化,这些病理结构加起来,就构成了血管容易出血、堵塞的病理,如果是发生在脑部的话,就是所谓的中风之变了;中医以太极为平,所谓的太极,就是阴平阳密而平衡,阴太盛固然是病,阳太盛更是病,在未病之前,脉象初萌之际就给予预防,才是中医防未病的真正意义。

......

转自

赞赏

长按







































北京市治疗白癜风的最好医院
盖百霖价格大概是多少



转载请注明:http://www.mdongd.com/xzmz/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