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丨影视圈
导语:《小时代4》近日开启线上电影票的预售活动,截至6月22日,仅用两天就售出超过45万张的电影票,刷新了国内电影的预售纪录。此前预售同样也较为火爆的《一步之遥》则是用一天的时间售出16万张电影票,包括后来的《勿勿那年》、《万物生长》等电影。
似乎现如今电影还未上映,如果没有参与电商平台的预售,这部电影就不是大咖、热门电影。这种现象可与两年前导演们如果说影片没过亿都不好意思媲美。
为什么出现电影票预售的现象?
6月20日,《小时代4》正式在淘宝电影上进行独家预售,并在活动开启的第一分钟就售出1.1万张电影票,而第一批8万张电影票在40分钟内就被抢购一空,随后片方又迅速进行补票,且在两小时内卖出16万张。此前预售同样也较为火爆的《一步之遥》则是用一天的时间售出16万张电影票。
这两年,在线购票的出现大大拉低了电影票价格,甚至有10元以内的票价出现,导致竞争异常激烈。在线购买电影票从年开始渐成规模,到了去年下半年开始爆发。
至于为什么爆发在线电影票的选购平台,还得追溯电商平台参与市场说起。
在年9月22日的《心花路放》“狂欢之旅”发布会上,美团旗下的猫眼电影公布了一组数据:从9月15日开始的一周内,已预售出了万张《心花路放》电影票,票房接近万。美团网CEO王兴预计,到9月30日电影正式上映时,猫眼预售票房将突破1亿元。
根据官方公布的年数据,猫眼电影上半年交易额达到了17亿元,全年的目标是60亿元,而格瓦拉上半年交易额也超过了6亿,并在去年7月完成了新一轮融资,估值4亿元。而到去年年底,整个在线订票市场占总票房的比例有可能超过40%。
而在年国内电影票房达到-亿的预计下(目前已经达到了亿),40%的份额意味着一个超过亿的市场。这种诱惑使得《心花路放》愿意投入万元在与猫眼电影的这次合作上,而猫眼电影也获得了“联合出品”的头衔。
于是,这些在线销售平台对于一部电影的作用,已经不是“搞几轮促销,多卖一些电影票”这么简单。
年,猫眼、格瓦拉这些从在线订票切入电影行业的应用,可以说成为影响着电影市场走向的大事件。同时他们也在行业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预售对大家来说,到底有什么好处?
首先票价低,第一个受益的一定是观众。9.9元,19.9元看一场电影,这在以往是没有的情况。
第二,由于在线选座购票增加了透明度,同时影院为了获得更高的上座率,也愿意给在线票务公司一个较低的价格,于是大量消费者在线购买便宜电影票,成为必然趋势。同时这也成为影响观众观看电影生活方式的事件性重大突破。
而作为传统的电影票销售平台,就没那么舒服了。院线对电商的出现可谓又爱又怕。低价电影票的确将很多原来不看或者嫌票价太贵的观众拉进了电影院,提高了票房增量,但如今电商为了扩大渠道,打击竞争对手使用的低价策略,会造成不良效应也是不争的事实。
那么低价票所造成的损失,或者说因为低价票而产生的差价,由谁来补贴?某在线票务网站负责人介绍说,补贴方一般有3类,第一类是在线票务网站,他们为了抢夺市场,会拿出一些补贴。第二类是品牌合作方,诸如一些银行为推广信用卡等目的,会拿出补贴将超低价的电影票给购买信用卡的消费者。第三类是制片方自己拿出部分宣发费用给在线售票网站,以达到增加上座率,进而推动院线提高排片率的目的。
于是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在疯狂的补贴下,影院挂牌价40~元的电影票纷纷被打入10元以下的现象。
总的来说,这是一个“三赢”的好事、大家互赢的走向。
对片方来说,电商预售票可迅速为影片积累话题和人气;对观众而言,在线购票便宜又便利;对影院而言,电商售票减轻了售票压力,电商还是会给影院贴补差价,对影院结算价格没影响。
对于大众用户,微博预售使之获得了更为方便的购票体验;对于片方,微博预售带来了大量用户;对于院线,作为院线售票窗口的补充,微博预售进一步完善了售票系统。
在放映前以微博预售的方式预热,既增加了影片吸引力,也提供了话题讨论,拉长了影片票房周期。微博预售,让电影产业不仅仅在线下影院宣传,也让其本身形成为常态化产品。
电影行业或将真正进入互联网时代
在整个电影行业,微博预售带来了一次“蝴蝶的振翅”。受到影响的又有哪些?
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此前有搜索引擎对《黄金时代》的票房预测么?那一次预测的不准很大原因在于,它并没有考虑到线下实际情况——事实上,新浪与阿里预售电影票,更是互联网公司在试图影响线下实际的尝试——通过前期的口碑、讨论数据,以及实际的预售数据,影响线下的排片。
事实上,互联网对于电影院线的影响越来越多,口碑营销、网络售票,这些也都是微博、时光网、豆瓣、猫眼等平台第一阶段的竞争。
社交媒体平台的魅力就在于,口碑裂变,一环扣一环,在旅行、酒店、电影票这些类目上,微博有着天然的优势——相信这也是阿里投资微博很重要的原因。预售电影票,也是社会化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
不过,猫眼电影运营总监康利在一个论坛上这样讲道,做价格补贴工作都是为了获取新用户,这一定是一个阶段性的事,价格战不可能从头打到尾。
也有业内人士指出,电商贴钱推低价票不利于行业长期健康发展,“贴钱”只可能是短期营销之举,一旦终止,观众可能大量流失。
电商预售取代团购,成为近一两年来热门的购票方式。据统计,年全国总票房亿元中,在线售票份额约为25%;年全年总票房亿元,其中电商售票份额近40%。记者从上海多家电影院了解到,目前电商售票份额已几乎占影院票房五成。
互联网预售好处多多,但也有人看到了其中暗藏的隐患。上海博纳银兴影城经理陈庆奕指出:“影院自身的营销空间没了,因为电商打出的预售价很低,影城的会员价没有吸引力了。另外,电商低价促销初期可以抢占市场份额,但长远来看,观众习惯低价票后,不再愿接受合理价格,未来市场可能留不住观众。”还有业内人士直指电商精明:“挑选热门档期贴钱,做低价预售,有时还可能让片方自己补贴钱,等于大家一起在为电商服务。”
因此,目前一线城市中心地带影院不太愿意参加电商预售,郊区影院则热衷于通过电商带动人气。而三四线城市的影院已被电商“绑架”,一旦离开电商补贴,影院客户就会大幅降低,票房直线下滑。有业内人士担忧,随着电商全面渗透,影院很可能变成提供终端放映和检票服务的场所。
前车之鉴:
大约20年前,录像带DVD在美国相继出现,音像产品的销售成了所有大制片公司的经济增长点。当时沃尔玛、PriceClub等大型超市为了吸引人流,通常都在超市进口处以4.99美元甚至更低的价格销售录像带和DVD。
事实上,这些超市从制片公司购买DVD的价格是15美元,是在贴钱销售。但制片公司后来发现,不仅传统渠道垮了,消费者的心理价位也降低了。现在的家庭音像市场的零售价格如果超过1美元就卖不动了。这些超市后来逼迫制片公司用低于批发价的价格销售给他们,他们不再补贴了。制片公司恍然大悟,当年允许超市低价销售的做法,就是给电影产业自掘坟墓。后来,美国电影协会立下行规,片商不能低于最低零售价出售,电商挣增值服务费,才让行业维持健康发展。
制片人内参
zhipianrenneican
这里是电影、电视、视频、微电影戏剧等
制片人、管理者、创作者、参与者的互联网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