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屑病中医和西医详解

定义

银屑病,俗称“牛皮癣",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复发性皮肤疾病,典型皮损为鳞屑性红斑,多发生于青壮年,春秋冬季易复发或加重,夏季多缓解。临床治疗常常困难、棘手,缠绵难愈,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在中医古代文献记载中,银屑病又被称为“白疕”、“干癣”、“松皮癣”、“蛇虱”、“白壳疮”等。

1.定义

2.症状及伴随症状

3.病因

4.病机

5.辨证论治

6.在线名医

7.鉴别

8.预后转归

9.调护

10.参考文献

症状及伴随症状1.寻常型银屑病

为最常见的一型,多急性发病。典型表现为境界清楚、形状大小不一的红斑,周围有炎性红晕。稍有浸润增厚。表面覆盖多层银白色鳞屑。鳞屑易于刮脱,刮净后淡红发亮的半透明薄膜,刮破薄膜可见小出血点。皮损好发于头部、骶部和四肢伸侧面。部分患者自觉不同程度的瘙痒。

2.脓疱型银屑病

较少见,分泛发型和掌跖型。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是在红斑上出现群集性浅表的无菌性脓疱,部分可融合成脓湖。全身均可发病。以四肢屈侧和皱褶部位多见,口腔黏膜可同时受累。急性发病或突然加重时常伴有寒战、发热、关节疼痛、全身不适和白细胞计数增多等全身症状。多呈周期性发作,在缓解期往往出现寻常型银屑病皮损。掌跖脓疱病皮损局限于手足,对称发生,一般状况良好,病情顽固,反复发作

3.红皮病型银屑病

又称银屑病性剥脱性皮炎,是一种严重的银屑病。常因外用刺激性较强药物,长期大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减量过快或突然停药所致。表现为全身皮肤弥漫性潮红、肿胀和脱屑,伴有发热、畏寒、不适等全身症状,浅表淋巴结肿大,白细胞计数增高。

4.关节病型银屑病

又称银屑病性关节炎。银屑病患者同时发生类风湿性关节炎样的关节损害,可累及全身大小关节,但以末端指(趾)节间关节病变最具特征性。受累关节红肿疼痛,关节周围皮肤也常红肿。关节症状常与皮肤症状同时加重或减轻。血液类风湿因子阴性。

病因

根据中医理论,本病发病外在因素多归为风、湿、热、燥、毒邪,内在病因与热、瘀、燥、虚等相关。

一、古代医家看法1.外因致病论

明代以前的医家认为本病主要由外因引起,并且以“风”、“寒”、“湿”、“虫”为主。《圣济总录》云“其病得之风湿客于腠理,搏于气血,气血否涩,久则因风湿而变化生虫,故风多于湿,则为干癣,但有周郭,皮枯瘙痒,搔之白屑起者是也。”

2.内外因共同致病论

明清时期的医家多认为本病是由内外因共同作用所致。外因主要为“风毒”、“风”、“热”、“湿”、“虫”,内因主要是“血燥”、“血虚”。如《医宗金鉴》“白疕之形如疹疥,色白而痒多不快,固由风邪客皮肤,亦由血燥难荣外。生于皮肤,形如疹疥,色白而痒,搔起白皮。由风邪客于皮肤,血燥不能荣养所致。”又如《外科证治全书》“白疕,一名疕风。皮肤燥痒。起如疹疥而色白,搔之屑起,渐至肢体枯燥坼裂,血出痛楚,十指间皮厚而莫能搔痒。因岁金太过,至秋深燥金用事,乃得此证。多患于血虚体瘦之人。”

3.外因合并血燥

明清时期部分医家认为本病外由“风邪客于皮肤",内由“血燥不能荣养”所致。《医宗金鉴》“白疕之形如疹疥,色白而痒多不快,固由风邪客皮肤,亦由血燥难荣外。生于皮肤,形如疹疥,色白而痒,搔起白皮。由风邪客于皮肤,血燥不能荣养所致。”

4.外因合并血虚

清代有些医家认为本病外因“风湿之邪侵袭毛窍”,内因“血虚不能荣养肌肤”所致,并与秋燥有关。《外科证治全书》“白疕,一名疕风。皮肤燥痒。起如疹疥而色白,搔之屑起,渐至肢体枯燥坼裂,血出痛楚,十指间皮厚而莫能搔痒。因岁金太过,至秋深燥金用事,乃得此证。多患于血虚体瘦之人。”

病机一、发病

好发于青壮年,男性多与女性。大多数患者冬季发病或加重,夏季减轻。

二、病位

多与肺脾肾相关,可波及其余脏腑。

三、病性

有虚有实,实证热证多与心肝相关;虚证多与脾肾相关。

四、病势

发病初期多实证,以后逐渐转变为虚证或虚实夹杂证。发病初期大多为血热证,以后逐渐转为血燥证或血瘀证。

五、病机转化

血热的形成,或因七情内伤,久则化火,导致热伏营血;或因过食腥发之物,导致脾胃不调,郁久化热;或因外邪客于皮肤,内外相合而发病。血分热毒炽盛,营血亏耗,生风生燥,肌肤失养。伴随中医学的活血化瘀理论日益完善,对银屑病的认识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对于慢性斑块状银屑病,临床上可见患者患病日久,病情反复,皮损色黯,浸润肥厚,舌质紫暗,多有瘀点或瘀斑,脉细缓或弦涩等血瘀证表现。

发病初期为血热证,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转化为血燥证或血瘀证。可见血热既是发病之始,又是病情转化的关键,血分炽盛之毒热如不及时清解,久之或耗伤营血,以致阴血亏虚,生风化燥而成血燥;或因毒热煎熬阴血日久,气血瘀结,以致经脉阻塞而转为血瘀,此时皮损往往经久不退。提示为促进本病中医药疗效的进一步提高,临证应充分重视血热证银屑病的治疗,必须及时清解血中毒热,以缩短疗程。

辨证论治一、血热立论

主证:皮损鲜红,皮疹不断出现,红斑增多,刮去鳞屑可见发亮薄膜,可见点状出血与同形反应。伴心烦口渴,大便干,尿黄,舌质红,舌苔黄或腻,脉弦滑或数。

血热的形成,或因七情内伤,久则化火,导致热伏营血;或因过食腥发之物,导致脾胃不调,郁久化热;或因外邪客于皮肤,内外相合而发病。

医院,采用中西医结合,蓝痒净血免疫疗法,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活血。

二、血燥立论

主证:皮损色淡,部分消退,鳞屑较多。伴口干,便干,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缓。

血分热毒炽盛,营血亏耗,生风生燥,肌肤失养。因此,银屑病“血燥”理论也随“血热”理论的提出而产生,并采用养血润燥之法治之。

医院,采用中西医结合,蓝痒净血免疫疗法,治以养血、祛风、润燥。

三、血瘀立论

临床上可见患者患病日久,病情反复,皮损色黯,浸润肥厚,舌质紫暗,多有瘀点或瘀斑,脉细缓或弦涩等血瘀证表现。

血瘀症是此型银屑病的关键病机,热毒郁久不解,则易耗伤阴血,血行不畅,瘀血内阻,血热日久则成瘀。

医院,采用中西医结合,蓝痒净血免疫疗法,治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鉴别1)白屑风(脂溢性皮炎)与头皮银屑病鉴别。皮损为边缘不清的红斑,上覆细小的黄色油腻鳞屑,毛发可稀疏、变细、脱落,但无束状发。2)头癣与头皮银屑病鉴别。皮损上覆灰白色糠状鳞屑,有断发及脱发,易查到真菌,多见于儿童。3)二期梅毒疹有不洁性交和硬下疳史,皮损广泛分布,典型皮损为掌跖部位角化性斑丘疹,梅毒血清反应阳性。4)扁平苔藓皮损为散在性多角形扁平紫红色丘疹,可融合成鳞屑性斑块,黏膜常受累,病程慢性。5)慢性湿疮(慢性湿疹)与发生于小腿、前臂伸侧及骶尾部的肥厚性银屑病皮损进行鉴别。湿疹往往有剧烈瘙痒,皮肤呈浸润肥厚、苔藓样变。预后转归

血热证多见于银屑病初期,热盛化毒,郁于肌肤,发为红斑、丘疹。血燥证往往出现在血热证之后,或与之相伴随。血热日久导致营血亏虚生风生燥,肌肤失养,发为迭起鳞屑。而血瘀证多出现于银屑病病程后期,热毒蕴结日久成瘀,导致皮损浸润肥厚,颜色紫暗。

调护1)调摄适宜,外避风寒。平时应注意保暖,加强防护,坚持锻炼,预防感冒。经常患扁桃体炎的银屑病患者,可以考虑将扁桃体摘除,有可能减少发病的机会。2)适当忌口。少吃辛辣油腻和腥膻之物,少饮酒。保持饮食清淡有营养,多食蔬菜水果。3)沐浴适度。对皮损切忌热水洗烫,忌用手揭皮,这些不良习惯造成的刺激会加重皮损,加重病情。4)选药适当,禁止滥用。治疗应该简单、规范。对初发或反复发作的进行期皮损,不宜选用有刺激性的外用药。对稳定期的皮损选用含汞剂等重金属药物为主要成分的药物时,不应大面积长期应用。无论何种药物,一定要在咨询医生后应用,不可盲目使用。因为目前认为一些抗肿瘤药可以抑制细胞过度增殖,从而达到治疗银屑病的目的,但这些药物往往毒性很大,很多患者使用后,确实能改善临床症状,但停药后往往复发,且病情较前更顽固难治。临床一些重症银屑病,如红皮病型、脓疱型银屑病往往是因为使用药物不当刺激所致,不仅危及生命,而且造成繁重的经济负担。5)调畅情志。胸怀豁达,保持乐观的情绪,树立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和决心,将有利于疾病的稳定和康复。

综述:医院采用中西医结合,蓝痒净血免疫疗法,以“病在肌肤、根在脏腑、源于血液”的医学理论为基础,结合“治其外必治其内,治其内必治其根”的辨证施治理论,将经特殊处理的蓝氧(O3)导入血液,可增加血氧含量,改善细胞新陈代谢,增强细胞活性,加快脏腑功能恢复,促进受损皮肤细胞修复;更可诱导机体产生多种抗病毒细胞因子,清除体内致病因子和毒素,激活人体免疫系统,防止银屑病反复发作。

赞赏

长按







































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怎么走
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怎么走



转载请注明:http://www.mdongd.com/xzmz/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