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红癣 >> 癣怎么治 >> 中药20方剂10

中药20方剂10

白癜风信息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315788.html

二、川贝母

1.药用来源:百合科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或梭砂贝母的鳞茎。

2.性味归经:苦、甘,微寒。归肺、心经。

3.功效: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散结消肿。

4.主治病证:虚劳咳嗽,肺热燥咳(常配伍沙参);瘰疬,乳痈,肺痈(常配伍玄参)。

5.用法用量:煎服,3-10g;研末服1-2g。

6.使用注意:反乌头。脾胃虚寒及有湿痰者不宜用。

三、瓜蒌

1.药用来源:葫芦科植物栝楼和双边栝楼的成熟果实。

2.性味归经:甘、微苦,寒。归肺、胃、大肠经。

3.功效:清热化痰,宽胸散结,润肠通便。

4.主治病证:痰热咳喘(常配伍黄芩);胸痹,结胸(常配伍薤白);肺痈,肠痈,乳痈(常配伍鱼腥草);肠燥便秘(常配伍火麻仁)。

5.用法用量:煎服,全瓜蒌10-20g,瓜蒌皮6-12g,瓜蒌仁10-15g打碎入煎。

6.使用注意:本品甘寒而滑,脾虚便溏者及寒痰、湿痰证忌用。反乌头。

四、胆南星

1.药用来源:天南星用牛胆汁拌制而成的加工品。

2.性味归经:苦、微辛,凉。归肝、肝、脾经。

3.功效:清热化痰,息风定惊。

4.主治病证:中风、癫痫、惊风、头风眩晕、痰火喘咳等。

5.用法用量:煎服,1.5-6g。

6.使用注意:无。

五、桔梗

1.药用来源:桔梗科植物桔梗的根。

2.性味归经:苦、辛,平。归肺经。

3.功效:宣肺,祛痰,利咽,排脓。通利二便。

4.主治病证:咳嗽痰多,胸闷不畅(常配伍紫苏子);咽喉肿痛,失音(常配伍牛蒡子);肺痈吐脓(常配伍鱼腥草);癃闭、便秘。

5.用法用量:煎服,3-10g;或入丸、散。

6.使用注意:本品性升散,凡气机上逆,呕吐、呛咳、眩晕、阴虚火旺咳血等不宜用,胃、十二指肠溃疡者慎服。用量过大易致恶心呕吐。

六、竹茹

1.药用来源:禾本科植物青杆竹、大头典竹或淡竹的茎的中间层。

2.性味归经:甘,微寒。归心、肺、胃、胆经。

3.功效: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凉血止血。

4.主治病证:肺热咳嗽,痰热心烦不寐(常配伍瓜蒌);胃热呕吐,妊娠恶阻(常配伍黄连),为治热性呕逆的要药;吐血、衄血、崩漏。

5.用法用量:煎服,6-10g。生用清化痰热,姜汁炙用止呕。

6.使用注意:无。

七、前胡

1.性味归经:苦、辛,微寒。归肺经。

2.功效:降气化痰,疏散风热。

3.主治病证:痰热咳喘;风热咳嗽。

4.用法用量:煎服,6-10g;或入丸、散。

5.使用注意:无。

八、礞石

1.性味归经:甘、咸,平。归肺、肝经。

2.功效:坠痰下气,平肝镇惊。

3.主治病证:气逆喘咳;癫狂,惊痫。

4.用法用量:煎服,6-10g,宜打碎布包先煎。入丸散1.5-3g。

5.使用注意:本片重坠性猛,非痰热内结不化之实证不宜使用。脾虚胃弱、小儿慢惊及孕妇忌用。

九、天竺黄

1.性味归经:甘,寒。归心、肝经。

2.功效:清热化痰,清心定惊。

3.主治病证:小儿惊风,中风癫痫,热病神昏;痰热咳喘。

4.用法用量:煎服,3-6g;研粉冲服,每次0.6-1g。

5.使用注意:无。

十、竹沥

1.性味归经:甘,寒。归心、肺、肝经。

2.功效:清热豁痰,定惊利窍。

3.主治病证:痰热咳喘;中风痰迷,惊痫癫狂。

4.用法用量:内服30-50g,冲服。本品不能久藏,但可熬膏瓶贮,称竹沥膏;近年用安瓿瓶密封装置,可以久藏。

5.使用注意:无。

十一、海藻

1.性味归经:咸,寒。归肝、胃、肾经。

2.功效:消痰软坚散结,利水消肿。

3.主治病证:瘿瘤,瘰疬,睾丸肿痛;痰饮水肿。

4.用法用量:煎服,10-15g。

5.使用注意:反甘草。

十二、昆布

1.性味归经:咸,寒。归肝、胃、肾经。

2.功效:消痰软坚散结,利水消肿。

3.主治病证:瘿瘤,瘰疬,睾丸肿痛;痰饮水肿。

4.用法用量:煎服,6-12g。

5.使用注意:无。

十三、黄药子

1.性味归经:苦,寒。有毒。归肺、肝经。

2.功效:化痰散结消瘿,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止咳平喘。

3.主治病证:瘿瘤;疮疡肿毒,咽喉肿痛,毒蛇咬伤;血热引起的吐血,衄血,咯血等;咳嗽、气喘、百日咳等。

4.用法用量:煎服,5-15g;研末服,1-2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研末调敷,或磨汁涂。

5.使用注意:本品有毒,不宜过量。多服、久服可引起吐泻腹痛等消化道反应,并对肝肾有一定损害,故脾胃虚弱及肝肾功能损害者慎用。

十四、海蛤壳

1.性味归经:苦、咸,寒。归肺、肾、胃经。

2.功效:清肺化痰,软坚散结。利尿、制酸止痛,外用收湿敛疮。

3.主治病证:肺热,痰热咳喘;瘿瘤,痰核;水气浮肿,小便不利及胃痛泛酸;湿疮、烫伤。

4.用法用量:煎服,10-15g;蛤粉宜包煎。

5.使用注意:无。

十五、浮海石(海浮石)

1.性味归经:咸,寒。归肺、肾经。

2.功效:清肺化痰,软坚散结,利尿通淋。

3.主治病证:痰热咳喘;瘰疬,瘿瘤;血淋,石淋。

4.用法用量:煎服,10-15g。打碎先煎。

5.使用注意:无。

十六、胖大海

1.性味归经:甘,寒。归肺、大肠经。

2.功效:清肺化痰,利咽开音,润肠通便。

3.主治病证:肺热声哑,咽喉疼痛,咳嗽;燥热便秘,头痛目赤。

4.用法用量:2-4枚,沸水泡服或煎服。

5.使用注意:无。

第三节止咳平喘药

一、苦杏仁

1.药用来源:蔷薇科植物山杏、西伯利亚杏东北杏或杏的成熟种子。

2.性味归经:苦,微温。有小毒。归肺、大肠经。

3.功效:止咳平喘,润肠通便。外用杀虫止痒。

4.主治病证:咳嗽气喘(常配伍麻黄),治咳喘的要药;肠燥便秘(常配伍柏子仁);蛲虫病、外阴瘙痒。

5.用法用量:煎服,3-10g,生品入煎剂宜后下。

使用注意:阴虚咳喘及大便溏泻者忌用。用量不宜过大,婴儿慎用。

二、紫苏子

1.药用来源:唇形科植物紫苏的成熟果实。

2.性味归经:辛,温。归肺、大肠经。

3.功效: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4.主治病证:咳喘痰多(常配伍白芥子);肠燥便秘(常配伍杏仁)。

5.用法用量:煎服,5-10g;煮粥食或入丸、散。

6.使用注意:阴虚喘咳及脾虚便溏者慎用。

三、百部

1.药用来源:百部科植物直立百部蔓生百部或对叶百部的块根。

2.性味归经:甘、苦,微温。归肺经。

3.功效:润肺下气,止咳,杀虫灭虱。

4.主治病证:新久咳嗽,百日咳,肺痨咳嗽(常配伍荆芥);蛲虫,阴道滴虫,头虱及疥癣(常配伍蛇床子)。

5.用法用量:煎服,5-15g;外用适量。久咳须嗽宜蜜炙用,杀虫灭虱宜生用。

6.使用注意:无。

四、桑白皮

1.药用来源:桑科植物桑的根皮。

2.性味归经:甘,寒。归肺经。

3.功效:泻肺平喘,利水消肿。清肝降压,止血。

4.主治病证:肺热咳喘(常配伍地骨皮);水肿(常配伍茯苓皮);衄血、咯血及肝阳肝火偏旺的高血压症。

5.用法用量:煎服,5-15g。泻肺利水,平肝清火宜生用;肺虚咳嗽宜蜜炙用。

6.使用注意:无。

五、葶苈子

1.药用来源:十字花科植物独行菜或播娘蒿的成熟种子。

2.性味归经:苦、辛,大寒。归肺、膀胱经。

3.功效: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4.主治病证:痰涎壅盛,喘息不得平卧(常配伍紫苏子);水肿,悬饮,胸腹积水,小便不利(常配伍防己)。

5.用法用量:煎服,5-10g,包煎;研末服,3-6g。

6.使用注意:无。

第一节凉开

一、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

组成:牛黄、郁金、犀角、黄连、朱砂、梅片(冰片)、麝香、真珠、山栀、雄黄、黄芩。

功用:清热解毒,开窍醒神。

主治:邪热内陷心包证。

高热烦躁,神昏谵语,口干舌燥,舌謇肢厥,舌红或绛,脉数有力。亦治中风昏迷,小儿惊厥属邪热内闭者。

配伍特点:本方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与芳香开窍并用,以清热解毒为主。

二、紫雪《外台秘要》

组成:黄金、寒水石、石膏、磁石、滑石、玄参、羚羊角、犀角、升麻、沉香、丁香、青木香、炙甘草、朴硝、硝石、麝香、朱砂。

功用:清热开窍,息风止痉。

主治:温热病,热闭心包及热盛动风证。

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痉厥,口渴唇焦,尿赤便秘,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数有力或弦;以及小儿热盛惊厥。

配伍特点:心肝并治,于清热开窍之中兼具息风止痉之效,既开上窍,又通下窍。

三、至宝丹《灵苑方》录自《苏沈良方》

组成:生乌犀、生玳瑁、琥珀、朱砂、雄黄、牛黄、龙脑、麝香、安息香、金银箔。

功用:化浊开窍,清热解毒。

主治:痰热内闭心包证。

神昏谵语,身热烦燥,痰盛气粗,舌绛苔黄垢腻,脉滑数。亦治中风、中暑、小儿惊厥属于痰热内闭者。

配伍特点:本方配伍特点:一是于化浊开窍、清热解毒之中兼能通络散瘀、镇心安神;二是化浊开窍为主,清热解毒为辅。

第二节温开

一、紫金锭(玉枢丹)《丹溪心法附余》

组成:雄黄、五倍子、山慈菇、红芽大戟、千金子、朱砂、麝香。

功用:辟秽解毒,化痰开窍,消肿止痛。

主治:暑令时疫。

脘腹胀闷疼痛,恶心呕吐,泄泻,痢疾,舌润,苔厚腻或浊腻,以及痰厥。外敷治疗疔疮肿毒,虫蛇损伤,无名肿毒,以及痄腮、丹毒、喉风等。

配伍特点:开窍化痰与辟秽解毒结合应用。

二、苏合香丸《广济方》录自《外台秘要》

组成:白术、光明砂、麝香、诃黎勒皮、香附、沉香、青木香、丁子香、安息香、白檀香、荜茇、犀角、薰陆香、苏合香、龙脑香。

功用:芳香开窍,行气止痛。

主治:寒闭证。

突然昏倒,牙关紧闭,不省人事,苔白,脉迟。亦治心腹卒痛,甚则昏厥,中风、中气及感受时行瘴疠之气等属寒凝气滞之闭证者。

配伍特点:长于辟秽开窍,又可行气温中止痛,且散收兼顾,补敛并施。

第十三章固涩剂

一、固涩剂的概念、适应范围、配伍规律、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1.概念:凡以固涩药为主组成,具有收敛固涩作用,治疗气、血、精、津滑脱散失之证的方剂,统称固涩剂。属于“十剂”中“涩可去脱”范畴。

2.适应范围

自汗、盗汗、久咳不止、久泻不止、遗精滑泄、小便失禁、崩漏、带下等滑脱散失之证。

3.配伍规律

根据气血、阴阳、精气、津液耗伤程度的不同,在固涩药的基础上配伍相应的补益药,使之标本兼顾。

4.分类

分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固脱、涩精止遗、固崩止带五类。

5.注意事项

(1)元气大虚,亡阳欲脱所致的大汙淋漓、小便失禁或崩中不止,须急用大剂参附之类回阳固脱不可,而不能单纯固涩。

(2)固涩剂为正虚无邪者而设,凡外邪未去,慎用固涩,以免“闭门留寇”。

(3)对于热病多汗、痰饮咳嗽、火扰遗泄、热痢初起、伤食泄泻、实热崩带等,均非本类方剂之所宜。

第一节固表止汗

一、牡蛎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黄芪、麻黄根、煅牡蛎、小麦。

功用:敛阴止汗,益气固表。

主治:体虚自汗、盗汗证。

常自汗出,夜卧更甚,心悸惊惕,短气烦倦,舌淡红,脉细弱。

用法:等分作散剂或水煎服。

方解:

煅牡蛎:敛阴潜阳,固涩止汗,为君。

生黄芪:益气实卫,固表止汗,为臣。

麻黄根:功专收敛止汗,为佐。

小麦:养气阴,退虚热,为佐使。

加减应用:气虚明显者,加人参、白术;偏于阴虚者,加生地、白芍。自汗应重用黄芪以固表,盗汗可再加稽豆衣、糯稻根以止汗,疗效更佳。《医方集解》牡蛎散方将小麦改为浮小麦,则止汗之力更强,但养心之功稍逊。

注意事项:阴虚火旺之盗汗,不宜使用。若亡阳汗出,大汗淋漓如珠如油者,则当速予独参汤或参附汤益气回阳救脱,而非固表敛汗之法所宜。

第二节敛肺止咳

一、九仙散《卫生宝鉴》

组成:人参、款冬花、桑白皮、桔梗、五味子、阿胶、乌梅、贝母、罂粟壳。

功用:敛肺止咳,益气养阴。

主治:久咳伤肺,气阴两伤证。

久咳不已,咳甚则气喘自汗,痰少而粘,脉虚数。

用法:作散剂或水煎服,“嗽住止后服”。

方解:

罂粟壳:敛肺止咳,为君。

五味子、乌梅:收敛肺气,为臣。

人参:益气生津以补肺,为臣。

阿胶:滋阴养血以润肺,为臣。

款冬花、桑白皮:降气化痰,止咳平喘,为佐。

贝母:止咳化痰,合桑白皮以清肺热,为佐。

桔梗:宣肺祛痰,为佐。

加减应用:虚热明显,加地骨皮、麦冬、玄参。

注意事项:凡外感咳嗽、痰涎壅肺咳嗽,皆应忌用,以免留邪。本方不可久服,应中病即止,恐久服成瘾,或收敛太过。

第三节涩肠固脱

一、真人养脏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人参、当归、白术、肉豆蔻、肉桂、炙甘草、白芍、木香、诃子、罂粟壳。

功用:涩肠固脱,温补脾肾。

主治:久泻久痢,脾肾虚寒证。

泻痢无度,滑脱不禁,甚至脱肛坠下,脐腹疼痛,喜温喜按,倦怠食少,舌淡苔白,脉迟细。

用法:水煎服。

方解:

罂粟壳:涩肠止泻,为君。

肉豆蔻:温中涩肠,为臣。

诃子:涩肠止泻,为臣。

肉桂:温肾暖脾,为佐。

人参、白术:补气健脾,为佐。

当归、白芍:养血和血,为佐。

木香:调气醒脾,为佐。

当归、白芍;木香共起调气和血。

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佐使。

加减应用:脾肾虚寒,手足不温者,加附子;脱肛坠下者,加升麻、黄芪。

注意事项:若泻痢虽久,但湿热积滞未去者,忌用本方。

二、四神丸《内科摘要》

组成:肉豆蔻、补骨脂、五味子、吴茱萸、生姜、大枣。

功用:温肾暖脾,固肠止泻。

主治:脾肾阳虚之肾泄证。

五更泄泻,不思饮食,食不消化,或久泻不愈,腹痛喜温,腰酸肢冷,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用法:作丸剂,原方载“临睡前时淡盐汤或白开水送下”;或水煎服。

方解:

补骨脂:补命门之火以温养脾土,为君。

肉豆蔻:温中涩肠,为臣。

五味子:固肾涩肠,为佐。

吴茱萸:暖脾温胃以散阴寒,为佐。

生姜、大枣:温补脾胃,鼓舞运化,为使。

加减应用:腰酸肢冷较甚者,加附子、肉桂。

注意事项:《医方集解》强调本方服法应“临睡前时淡盐汤或白开水送下”。湿热泄泻者忌用。

第四节涩精止遗

一、桑螵蛸散《本草衍义》心肾

组成:桑螵蛸、远志、菖蒲、龙骨、人参、茯神、当归、龟甲。

功用:调补心肾,涩精止遗。

主治:心肾两虚证。

小便频数,或尿如米泔色,或遗尿,或遗精,心神恍惚,健忘,舌淡苔白,脉细弱。

用法:上为末,夜卧人参汤调下。

方解:

桑螵蛸:补肾固精止遗,为君。

龙骨:收敛固涩,且镇心安神,为臣。

龟甲:滋养肾阴,补心安神,为臣。

人参:大补元气,为佐。

茯神:益心气,宁心神,为佐。

当归:补心血,为佐。

菖蒲、远志:安神定志,交通心肾,补肾涩精,宁心安神,为佐。

加减应用:健忘心悸者,加酸枣仁、五味子;遗精者,加沙苑子、山茱萸。

注意事项:下焦湿热或相火妄动所致之尿频、遗尿或遗精滑泄,非本方所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mdongd.com/xzmz/42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