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皮癣不可怕,关键在于知道这三件事

确诊牛皮癣的时候,很多患者觉得很沮丧,因为听说牛皮癣很难治,好像这辈子都毁了,我的很多患者一开始也是怀着这样的心情,但经过科学治疗,看着皮癣渐渐消失后,他们终于如释重负,发现原来牛皮癣也没这么可怕。

那么为什么很多人患病多年,用了很多药,病情却越来越重呢?原因只有一个,牛皮癣之所以顽固,不是因为它有多难治,而是因为它的种类很多,治法也不同,有的甚至是相反的,如果你从一开始方法就错了,很可能在康复的路上越走越远。

比如我的一位患者,他原本只是滴状红斑性皮癣,原本只要用药浴泡一泡,清热解表,加强免疫,注意清洁,就可以进入消退期,摆脱症状,可是当时他急于求成,用了一些糖皮质激素类的药膏,当时效果很快,可是一停了就复发,后来发展成红皮病型牛皮癣,全身皮肤弥漫性潮红、肿胀、脱屑,低烧不退,验血发现表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升高,情况非常危险。

还有一个患者,刚来的时候就比较严重,我跟他说,你这种情况需要调养3个月才能进入稳定期,让这个病不发展了,他觉得反正也治不好了,皮肤病又不致命,干脆就不治了,结果不良生活习惯也不注意,结果发展成关节型牛皮癣,手指、脚趾关节肿胀,严重影响了生活,才追悔莫及。

其实治好牛皮癣并不难,只要掌握了下面三步,你就可以轻松战胜它

1、认清牛皮癣的真面目,做到知己知彼

中医对牛皮癣的研究最为悠久,早在年前,隋朝的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干癣候》中就有记载,称其为“干癣”,并将病因归为风、寒、湿等外邪,认为是人体受到风湿邪气的入侵,藏在皮肤中,受到刺激后,与血气相搏,引发的症状。后代的医者大都赞同这种说法,如宋代的《圣济总录》,明代的《普济方》,都有过类似的记载。

直到明清时期,人们又对牛皮癣的病因,进一步细化,开始从人体内在病理入手,区分为血燥、血热、血虚等血分变化,结合寒、湿、燥、毒邪的诱因,以及肺、脾、肝、肾等经脉走向,将牛皮癣的种类细化为三大类,二十四种病理,每一种都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使得治疗更加精准有效。

2、因病施治,事半功倍

有经验的中医皮肤专家会根据患者患病前的起因、病程及不同表现,准确分析出患者所属的病理体系,给予有效的治疗方法。

起因包括:饮食不当、劳累、压力大、久病体虚、生活规律差等有关,患者的体质又分为脾肺气虚,风伏脉络,湿浊内盛,阻滞气血,津液不布,郁而化火等。

随着病程的延长,会发展为血分热盛,血虚化燥,瘀阻脉络等。

总之,牛皮癣的病因错综复杂,需要一双慧眼和多年的行医经验来辨别,区别治疗,才能在短期内化解体内的致病因,内因解决了,皮肤上的症状也会随之消失,大病化小,小病清除,避免用错了方法,越治越重的尴尬。

常有患者问我,为什么别的医生给我配的药比你的多,比你的贵,却没你的效果快,效果好?原因很简单,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就算给你一大串钥匙,对不上锁眼也是百搭。

3.治疗牛皮癣很简单,下面的中医常识很实用

首先,可以根据症状区分自己的牛皮癣类型。

脾肺气虚:没食欲,腹胀,大便不成形,神疲乏力,痰稀量多,脸色苍白,有浮肿,舌质淡,苔白滑,脉弱;

血热:红斑泛布,疹色鲜红,皮损、鳞屑增多,筛状出血点,瘙痒,灼热,或有散在小脓疱,夏季加重,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脉数;

浊毒:饮食不注意、潮湿阴雨时节加重,反复发作,局部红斑糜烂,流水,瘙痒,伴随胸闷,没食欲,便秘,小便黄,困倦嗜睡,四肢无力,舌苔腻,脉濡或滑;

血瘀:病程长,易反复,皮损面积扩大或新发、增厚、浸润、颜色变深,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脉涩或细涩。

用药上,黄芪补脾益肺,桂枝汤、乌梢蛇、蝉蜕等祛风邪,平胃散加土茯苓、苦参、连翘等,祛湿、抗菌、消炎,赤芍、当归等,凉血清热、化瘀通络,也可以采取药浴之法,内外兼治。

总之,没有治不好的癣,只有用错了的方,如果您正饱受牛皮癣的困扰,上面的理论和方法有些晦涩难懂,您可以长按下方







































北京市那家医院治白癜风好
白癜风如何复色



转载请注明:http://www.mdongd.com/xzmz/2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