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闽鄂共美rdquo泉州

医治白癜风的专家 http://m.39.net/pf/a_5941815.html
美育助力抗疫——福建泉州·湖北宜昌

中小学美术学科网上协作教研项目

主办:福建省泉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湖北省宜昌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南省新教材有限责任公司“闽鄂共美”泉州一宜昌地方美术文化课程资源开发案例交流活动,是美育助力抗“疫”——福建泉州·湖北宜昌中小学美术学科网上协作教研活动项目之一。旨在促进两地美术教师积极开发地方美术文化课程资源,通过网上交流和教学,增进师生对两地地方美术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增强两地师生情谊和家国情怀,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刺绣』

中国古代人民在四五千年前就已经开始养蚕、缫丝,中国是世界上发现与使用蚕丝最早的国家。中国刺绣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刺绣是针线在织物上绣制的各种装饰图案的总称。它是用针将丝线或其他纤维、纱线以一定图案和色彩在绣料上穿刺,以绣迹构成花纹的装饰织物,即用针和线把人的设计和制作添加在任何存在的织物上的一种艺术。刺绣的技法很多,用途主要包括生活和艺术装饰。

对于中国人来说,针、线,穿梭的不只是布匹,绣上去的不仅仅是美丽的图案,更多的是劳动,是行业,是时尚,是人生,更是人类牵绊的情感,有着或多或少,或真或诚的思想。

在织物上的刺缀运针里,满载的是世代技艺的传承!百变纹饰,演绎万重风情!团花锦绣、龙凤呈祥、花鸟虫鱼的传统图案里,饱含着的是对亲朋好友最单纯、最美好的祝愿。

福建泉州金苍绣与湖北宜昌挑花是中国刺绣的两朵奇葩,两者虽然同为刺绣,但是在特征、技艺、用途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

『泉州金苍绣』

泉州的别称是刺桐城,因而泉州的绣品古称剌桐绣。金苍绣便是刺桐绣的一种特长技艺,与唐朝时期的“蹙金绣”工艺相同,是明清以来流行于闽南地区的宗教、戏剧、民俗装饰绣品。“蹙金”是用捻紧的金线以制作成皱纹状织品的一种刺绣工艺,罗缎做底,上面用金线绣出各种美妙的纹样。蹙金绣是质地最密、形态最美的一种绣品,但蹙金的工艺失传已久,由于其绣线包着金箔形状似葱,民间便称其为“金葱绣”,又因泉州话的“葱”与“苍”同音,雅化便作“金苍绣”之说。“泉州金苍绣技艺”于年列入福建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渊源宋、元之际,刺桐港为世界贸易大港,刺桐缎举世闻名,刺桐绣也为此逐渐普及,其时开始出现专营的绣铺。宋代泉州城内东隅,有个“衮绣铺”,传说就是刺绣业的集中地。南宋南外宗正司迁至泉州,皇亲集中泉州居住,带动了泉州刺绣业的繁荣。

至明清,地方戏曲日益繁荣,直接增加了宗教绣品和绣制戏服道具的需求量,推动了刺绣业的进一步发展。至清末民初,泉州地区的绣铺曾达十多家,刺绣工数百人,最多时有三四千人,其中最著名的是开设于道光二十九年(年)承天巷“得春堂”绣铺,绣品远销香港。台湾和东南亚等地,直到鸦片战争,外销被迫中断,刺绣也受影响而一蹶不振。

新中国成立后,在泉州政府组织下成立了美术工场,并于其下设立刺绣组,随后发展为泉州工艺美术社之刺绣车间,成为泉州工艺美术的重要部门之一。

艺术特色

金苍绣工艺的特点在于视觉主次意识强,虽然以平面表象为基础,却热衷于借用及强化传统刺绣的凹凸法,以形似为理念的规范操作来表现空间。通过形态的盘整、重叠、堆积,创造立体感和空间感,恰到好处地突出物象的透视主次关系和空间位置,并运用各种针法技巧,创造物象的远近高低、主次强弱,充分体现闽南传统文化的特点。

泉州金苍绣留下的文化遗产有着无限的发展空间,它在闽台文化传统中的融入一直影响着当地的文化意识和艺术创作,其作为一种文化传统长久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及内心思想,成为泉州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内容。

制作技艺金苍绣作为闽南手工刺绣的奇葩,是一项独特的传统手工艺。金苍绣大面积的图案和轮廓都会使用盘金苍平绣。金葱线较粗,不同于普通的绣线,它不是绣上去的,而是用红丝线固定将之盘成龙凤、波纹、花瓣等外部轮廓,有些则以两根金葱线并排,盘成相应的图案。重点部分如龙头、鳞片、迭甲和题字运用盘金苍凸绣。为了达到浮雕的效果,会在这些部位缝上棉花团,再在上面以金葱线精心盘出造型,显示“高花”的技法。使用的棉花团既不能过多,否则金葱线无法完全覆盖,又不能过少以免造成塌陷,对绣工的技艺和经验都是极高的考验。

金苍绣的制作流程有八个步骤:

『宜昌挑花』

挑花是湖北湖南比较常见的民间刺绣,尤其以鄂东南黄梅挑花和湘北隆回挑花为甚,且均于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宜昌的地间田头,经常会看到农家妇女手持挑花手帕或鞋垫家里长短的聊天。

挑花使用的底布一般都是自家织的棉布,用染料染成黛青色。农家姑娘在黛青色的土布上,按照代代相传的纹样样板,以白色棉线为纹线骨架,配以多彩丝线的十字交叉针法,勾画出心仪的图案。其中针脚为“×”字形的称“十字绣”,针脚为“一”字形的称“平线绣”。历史渊源

宜昌挑花源于宋末元初,成熟于明清。被美学家王朝闻誉为“无声的诗歌、梦幻的楚辞”。挑花从古至今多是口传心授,重在写意。在宜昌山区,挑花绣朵是过去每个女孩子人生的“必修课”。挑花的花样繁多,有表现民俗的,比如娶亲;有表现自然风貌的,如花、鸟、鱼等等;有表现戏曲人物和佛教故事的;还有挑些祝福字的,具有浓郁的地域风格。

艺术特色

宜昌挑花的制作工艺不同于苏绣、湘绣等刺绣。刺绣在于刺,针走双面为刺;挑花在于挑,针走单面为挑。这种制作工艺极其古老和朴实,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制作工艺独具特色,在全世界极为罕见,因此尤为珍贵和神奇,被专家学者称为刺绣中的“活化石”,绘画中的“摩崖石刻”。它的表现手法明快简练,高度夸张变形,其图案古朴抽象,重在写意,在似与非、形与神之间,给人以辽阔的想象空间。

挑花作品题材较为广泛,图案种类多样,包括团花、边花、填花、角花和花边。团花题材有福寿双全、龙凤呈祥、凤戏牡丹、四季骨牌花、鲤鱼穿莲、五彩宫灯等;边花题材有二龙戏珠、八仙过海、桃园三结义、七仙女、天女散花、双狮爬球、状元游街、辕门斩子、穆桂英挂帅、十二寡妇征西等:填花题材有蝴蝶戏金瓜、莲花骨牌、龙舟竞渡、八角莲、八卦花、寿、喜、鱼、鸟、人等。角花题材则无一定格式,多以文字、蝴蝶、水鸭、云头纹、如意纹、小三角形、长六边形、锯齿形、正六边形等组成。各种不同造型的纹样组合在一起,表现出古朴典雅的艺术效果。

制作技艺

宜昌挑花图案的整体构图、布局形式比较完整、严谨,不乏变化。来自民间的宜昌挑花女,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和对今后美好生活的向往,创造出多种多样的构图形式,主要包括团花、边花、角花、填花、锁边花五种。

①团花:又称主花、中心花,常用旋转式、向心式、放射式、对角式结构,形成方中见圆、圆中套方的变幻格局;

②边花:通常以戏剧、传记人物为主要题材;③角花:主要定义挑花作品四周的边界,多以抽象的三角花挑制而成;④填花:多以植物、花卉、动物为衬托;

⑤锁边花:主要是起到锁边的作用,亦有轮廓分明点缀的意思。

宜昌挑花在制作工艺中和其他刺绣不一样,不需要绣架,一针一线一布即可。作品工艺要求平实整齐、线纱松紧均匀、有质感;挑花线不露线头、尾,中间没有接头。它有严格的针法工艺要求:①1/2针:在挑布经、纬纱纹交叉的对角孔上,只刺挑其中一个对角方向的针线法,又称作半针法。②1/4针:在挑布经、纬纱纹交叉点上,刺挑其中一个角孔的针线法,即半针法的一半。③全针:在挑布经、纬纱纹交叉的对角孔上,先后分别刺挑两对角方向的针线法,即两个半针的交叉。④勾边:图案(样)的轮廓线。⑤锁边:防止挑花布经、纬纱线脱落的缝合针法。正反面针法工艺一样。

⑥反面走线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横向平行法,即行与行的反面走线是平行的;第二种方法是纵向平行法,即列与列的反面走线是平行的。

每一个挑花艺人在遵从最基本的挑花技法时也有自己个人创造,制作者们在挑制时并不完全墨守陈规,而是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几乎没有一件作品的内容纹饰完全相同,从中可以看出淳朴的农村妇女不拘泥于前人古法,在作品中加入个人的智慧与创造,以把自己理解的“美”挑出来为宗旨,形成了挑花的千变万化,严谨不失活泼的骨法构成。

『对比分析』

两种刺绣相对比,可以看出很多的不同。地域环境虽然造就泉州宜昌两地不同的风俗人情,但无法阻挡人们共有的美好的想象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它们都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中两朵最灿烂的奇葩。

『技艺传承』

工业时代的高速发展注定要抛下慢工细活,精准高效的机器取代了绣娘。曾经变幻无穷的传统刺绣样式,渐渐的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金苍绣和挑花技艺传承人坚持了几十年,从未放弃,其间几多转折、几多艰苦。她们历经大风大浪大时代,凭着这门手艺,支撑家庭走过漫长的艰难岁月。坚韧自强的伟大中国女性,用一针一线,绣出一生传奇。感谢这样的朴素坚持,让我们在今天还能领略到由穿针引线幻化出来的动人神采。值得一提的是,两种刺绣传人不多,工艺、技法因一批老艺人相继去世而失传。抢救、继承金苍绣、挑花刺绣针法、技艺刻不容缓。这两种刺绣技法都靠口耳相传,缺乏记录手段,一定程度阻碍了它的健康发展。如今,金苍绣和挑花作为非遗项目的代表,凝聚了劳动人民的巧思精工,传递着千百年来寻常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也勇敢地走进创意新时代,积蓄着大放异彩的无限可能。泉州宜昌两地的美术教师们,担待着技艺传承的光荣使命,在教学中渗透了浓浓的爱家爱国之情。两地美术教师利用三种方式进行了传统美术技艺的传承:

一是利用当地的现有资源,进行参观场地、学习刺绣历史、观摩非遗传承人操作等;

二是将非遗请进校园------派专职教师进行培训学习基本技艺再教学,或聘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传承技艺;

三是美术教师在学习非遗技艺中提升自身民间美术审美素养,思考传统技艺的发展,将刺绣元素融入教学设计,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引导学生的审美意识、创意思维和设计导向。

『结束语』

传承记忆的过程逐渐完善,更多的人由衷的喜爱上了老技艺,这些热爱生活的人们更多的懂得了刺绣的内涵:刺绣是手工的,更是心灵的;视觉艺术的价值不只是愉悦视觉,更应该能修心养性,慰籍灵魂。刺绣艺术家每一针下潜伏的生机与感动,绣制过程中对生命的理解与感悟,才是真正能感动我们的因素,而不仅仅是画面。所以,机绣替代不了手工刺绣。泉州宜昌两地的刺绣技法,是老祖宗留下的;充斥工艺品商店的十字绣,是国外传来的。作为一个美术教师,不能不为之感到悲哀。不是排斥外来文化,而是我们不能拿着人家的东西当宝贝,而把自己的宝贝扔进垃圾堆!具有现代感、又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金苍绣和挑花,有着不同于四大名绣的独特特点,具有很深的中华民族文化底蕴,既传统又有创新,其前景无限。

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地老师们!只要我们坚持传承、发展、创新的艺术之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这两朵中国刺绣艺术园地的奇葩在我们的孕育下,就一定会迎来繁花似锦的春天!

撰稿: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东湖高中易艳

编辑: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第二实验小学郑素静

策划:福建省泉州市教科所美术教研员陈德煌

湖北省宜昌市教科院美术教研员钟维斌

福建省永春第一中学陈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dongd.com/sxdzz/7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