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为什么今年一本正经谈恋爱的电影没

本文整合自重庆时报、京华时报、追梦制片人等媒介。

作者为柳青、张婉青等。

11月11日对电商来说是购物节,但对电影市场来说是光棍节,是属于爱情片的档期。从年的《失恋33天》票房大爆发后,每年这一档期都会有爱情片扎堆上映。目前,除了正在影院热映的《我的青春期》、《前任2》、《剩者为王》,还有即将上映的《年少轻狂》、《我的少女时代》、《陪安东尼度过漫长岁月》等,11月的爱情片就有10部左右。但从票房统计数据来看,今年已经上映的30多部爱情片票房并不理想,八成都没过亿元,其中不少爱情片成为一日游炮灰电影。

30多部爱情电影大都成了炮灰

重庆晚报记者从电影票房数据库统计数据中看到,今年至今为止共有部电影上映,其中票房过亿元的有64部,但爱情片只占了5部,分别是《何以笙箫默》、《咱们结婚吧》、《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新娘大作战》、《万物生长》,都是大阵容作品;票房在千万元到亿元之间的电影共有79部,其中纯粹的爱情片有8部;票房千万元以下的影片有部,爱情片占了18部。票房最高的爱情片《何以笙箫默》虽然有3.52亿票房,但在今年的票房排行只排到第34位。

票房千万元以下的18部爱情片中,除了《浪漫天降》和《星语心愿之再爱》两部超过万元,其余16部都在万元以内,属于纯粹的炮灰电影;而票房百万元以下的影片有9部,其中最低的《纯真年代》只收获了七千元票房。还有不少有大牌参演的影片还不幸成了影院一日游,林永健、韩雪的《女神跟我走》只有37万票房,田亮主演的《海岛之恋》只有18万元的票房,连剧组的交通费都不够。

爱情片多在于成本少制作难度小

爱情片几乎是观众最为熟悉的影片类型,也是拍摄难度最小的影片类型。但是因为爱情片的观众多是情侣,有票房局限,用业内人士的一句话说就是,爱情片想要赚大钱难。

重庆晚报记者发现,今年爱情片市场跟以往相比更是惨淡。为什么爱情片容易成炮灰,还有如此多影片扎堆上映?某电影公司发行人员马先生告诉重庆晚报记者,导演热衷拍爱情片不仅与剧本数量多有关,制作成本少、周期短也是重要原因。“编剧的剧本有大量是爱情剧,这是思路最广的领域。”马先生说,爱情片在拍摄成本方面也比科幻类、魔幻类、剧情片、动作片等电影类型要小很多,“后期制作上也比动作、科幻片难度小、周期短。”马先生认为,投拍爱情片存在以小博大的可能性,所以投资人比较喜欢。另外,全年适合爱情片上映的档期也不少,除光棍节外,情人节、三八妇女节、七夕档、暑期档、贺岁档都为爱情片提供了合适的土壤。

想卖好票房得混合喜剧基因

今年几部票房过亿的爱情片,《何以笙箫默》有着强大的原著小说粉丝基础,《咱们结婚吧》也有电视剧版奠定粉丝基础。虽然这两部影片票房过亿,但跟《煎饼侠》、《港囧》这种喜剧类现象级影片比起来差得太多。反而今年几部十亿级影片都有着喜剧基因。马先生告诉重庆晚报记者,多元化的影片是市场发展的趋势,“从《夏洛特烦恼》等片不难看出,爱情+喜剧的复合模式有着惊人的产出。”马先生说,目前就市场来说,爱情加上喜剧效果也是比较好做宣传推广,因为喜剧的受众年龄段更广。

就目前两部正在热映的爱情片来看,《前任2》和《剩者为王》同一天上映,都拥有大明星,但前者充满搞笑喜剧特色,后者更   今年的“光棍节档”前后共有约10部影片在映,只有3部新片瞄准“光棍节”而来:舒淇、彭于晏主演的《剩者为王》;郭采洁、郑恺主演的《前任2:备胎反击战》(以下简称《前任2》);包贝尔主演的青春喜剧《我的青春期》。

  3部新片中,只有《我的青春期》是选在11日当天上映,不过片方并不认为这是一部为光棍节“定制”的电影,该片营销负责人安玉刚对影片的票房期待为0万左右。“当时接下这个项目是觉得影片不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青春片,很富有野性,只要找到我合适的受众,让喜欢它的人更喜欢它就可以了。”

  负责《失恋33天》营销的影行天下总经理安玉刚回忆起当年这部影片的成功,认为是“光棍节”这个档期和影片相互成就,“那个时候电商购物远没有现在鼎盛”。他承认这几年“光棍节档”热度有所消退,“我们去年光棍节当天在万达CBD店做《撒娇女人最好命》点映场时,我发现平常日子人都很多的这家影院,光棍节当天却几乎没有人”。

  不过,“一起拍电影”运营人张志远认为“光棍节”档从头到尾只是一个伪档期,“像光棍节本身就是商家包装出来的节日,所以后面几年既没有特别提升的票房成绩,也没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影片”。“观影活动有时候是一种社交活动,情侣观影会占到观众比例的50%以上,很少会有人一个人去看电影,所以光棍节天然不具有社交属性”。加上近些年来电商打造“双11”购物节,分流了一大部分女性观众,热度衰退很正常。张志远不建议主打“光棍”概念的片子扎堆,“可以放在暑期档或其他档期,在光棍节扎堆容易成为炮灰”。

  影评人云飞扬持相同的观点,他认为,光棍节档不像贺岁档、国庆档这种是传统意义上的节日,而且时间太短,影片不容易产生持久稳定的票房和口碑,也不具备票房提升的足够空间,所以很难形成气候。

为何年爱情片市场疲软?

年的暑期档可以说是中国电影市场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了,《捉妖记》、《大圣归来》、《煎饼侠》、《道士下山》、《滚蛋吧!肿瘤君》、《烈日灼心》等影片丰富了中国电影类型片,刷新了国人对国产片的认识,掀起一波波的票房高峰的同时影片口碑个个不俗。

暑期档这块蛋糕越做越大,从年到年,暑期档连续三年大盘涨幅超过40%,然而在一片欣欣向荣里,爱情片却一次次遭遇滑铁卢,《命中注定》、《三城记》等几部暑期档的爱情片(这里所说爱情片不包含《小时代4》、《栀子花开》等青春、粉丝电影),票房普遍走低,爱情电影市场呈现出疲态。

是什么原因导致爱情片疲软呢,先通过对比三年来的相关数据,总结一下爱情片这些年的一些特点。

三年来暑期档前后爱情片对比

对比年至年三年暑期档前后爱情片票房TOP5可以发现,年的五部电影票房成绩总和为3.8亿,远远落后于年的18.2亿,甚至少于年的5.4亿元。年暑期档前后票房最高的爱情电影《新娘大作战》也只有1.7亿票房,破2亿的爱情电影空缺!人设不讨喜、故事情节不流畅、受众群定位混乱等各种原因,爱情片似乎很难做到高口碑、高票房的双赢局面。

从电影的商品属性上来说,电影最重要的两点就是卖给谁以及买家是否满意,对比三年来暑期档爱情片的以上两点可以发现:

1、爱情片的观影年龄趋向年轻化,20岁以下的观影人群占比,由年的17%,上升到了年的45%;20—25岁以及25—30岁的人群占比都呈现出下降趋势;而30岁以上的观影人群是比较固定的一群人,他们有固定的观影习惯,很难挖掘出新的大批观影人群,而这个目标,在25岁以下的人群中却很容易做到!

2、爱情片受众学历呈低学历趋势,初中生、研究生、博士三类占比基本保持不变;高中生占比逐年增加由年的4.0%增加到了年的12.9%,电影向低龄渗透;大学本科学历人群占比受高中生影响,逐年降低,但仍是占比最大的人群。

3、受众对爱情片越来越挑剔,正向口碑下降,大部分人处于对电影的态度处于中立观望状态。总体而言,正向口碑从年的51.8%的好评率,降到年的35.7%;很多人有正向口碑转向中性,大众对爱情片越来越挑剔。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不失为一种进步,观众的鉴别审片能力越来越强,受众越来越不好“糊弄”,都敦促着中国电影越做越好,不断进步。

年暑期档前后爱情电影市场特点

“年轻化、低学历、对电影的正向口碑不断下滑”这是三年来,爱情电影受众的三大特点。

具体到年来看,我们发现年暑期爱情电影表现简直让电影人糟心,《命中注定》本想再打造一个《北京遇上西雅图》的神话,最终却仅以万收官,《恋爱中的城市》万,《新步步惊心》万,《三城记》万,而打着古装史诗爱情、有着高昂投资成本和辐射性话题宣传的《王朝的女人杨贵妃》也仅以1.4亿收官。这些作品虽然不是特别优秀,但制作水准不低,宣发也绝对走心了,然而破亿的屈指可数,和年、年的暑期档爱情电影相比也差出一大截!

爱情电影疲软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年轻化的观影人群与情节老套的故事的对立

我们都知道,现在的电影市场是年轻人在主导,而爱情电影的主打对象更是应该紧盯这群人。

爱情电影的主要受众是25岁以下人群,占比达到76%,其中女性占到近八成。而这些年轻的受众是伴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她们看韩剧、看日剧、看五花八门的网剧,对于各种乏善可陈的情节嗤之以鼻,他们喜欢讲出自己的看法,并会毫不留情面的吐槽。一旦电影故事老套,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尾、或者故事根本不符合常理,他们会有一种智商受到了侮辱的感觉。然而可惜的是,我们的电影经常侮辱这些人的智商。

比如《第三种爱情》讲述的就是一个已有未婚妻的高富帅和普通女孩相恋,然而最后双方为了顾全大局,决定分开。《落跑吧爱情》讲的是嫌弃富裕渴望自由的富家女与喜欢贫穷又非常自由的屌丝男最终在一起的故事,这个故事感觉就像是看过一样,整篇电影看下来波澜不惊。而《命中注定》是因为算命的说“我的爱人叫宋昆明”,所以女主结婚前就毅然决然的被一个电话哄跑了……

这些影片映后口碑中,负向口碑中的近70%都在吐槽影片故事无聊,不理解主人公为什么要这样,觉得故事老套。

2、想一网全收、讨好各方导致的受众群定位的混乱

电影既然是商品,卖给谁就至关重要,身处互联网时代,根据线上购票、互联网交互信息,我们可以有迹可循的描绘出用户画像,帮助定位影片观众。

但影片宣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想一网打尽,抓住各年龄段的想法,一不小心就会弄巧成拙。比如《命中注定》,为了吸引更多80后


转载请注明:http://www.mdongd.com/sxdzz/6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