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雷家炳
旧时,经济不发达,医疗条件十分落后,人们患了病,往往得不到有效与及时的医治。尤其是孩童时期,最常见和最普遍的则是“出天花”和“长癞痢”两种疾病。癞痢,俗称“秃疮”。是由黄癣菌所致的真菌感染,多在儿童期发病,先是毛根部皮肤发红,继而发出一个个小脓疱,自觉瘙痒剧烈,局部带有特殊的臭味,易传染。秃疮干后即变成黄痂,黄痂中有许多真菌,典型皮损为盘状黄豆大小的黄癣痂,中心有毛发贯穿,愈后形成萎缩性疤痕;可使毛囊破坏,形成萎缩性瘢痕,遗留永久性秃发。旧时,长秃疮极其普遍,常见有一家孩子全都长秃疮的现象。因此终生成为秃头的也相当多,俗称“癞痢头”;根发不生者,就像一些老年人脱发处一样,光亮亮的,贬称“秃子”或“秃头”。有一首描述秃头的塔字古诗曰:
秃,
筋肉。
光溜溜,
根发乌有;
不用打牙梳,
葫芦、尿脬、绣球;
一轮明月照九州!
而天花,系由天花病毒所致的一种烈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为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及成批次出现的斑疹、丘疹、疱疹及脓疱,传染性极强,病情重、死亡率高约为25.5%;但凡能保住性命的,脓疱最后结痂、脱痂,会留下满脸痘疤麻子点,“天花”由此得名;满脸麻点者被贬称“麻子”。
在解放前,十人中少不了有一个是麻子。后来人们发现放牛的牧童娃不出天花,科学家就研究出了一种能预防天花的“牛痘”疫苗。解放后,孩子出生后,就都要在臂膀上打针,接种“牛痘”疫苗,俗称“种牛痘”。从此,天花成为世界上唯一被消灭的传染病。因此,现在的年轻人就没见过“麻子”,也不知道啥叫“麻子”了。古有一首描述“麻子”的塔子诗曰:
麻,
疙瘩。
涩欻欻,
凹凸坑洼;
石榴皮翻花,
蜂窝、乳石、菜礤;
漫天星斗耀中华!
不难看出,这两首塔子诗,极为简单明了,将秃子和麻子勾勒的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其第一句一字,突出了主题;第二句二字,显现了主体实质;第三句三字,体现了其主题表象;第四句四字,表明了具体形象;第五句五字,惟妙惟肖地表明了特性;第六句六字,用了三个并列词,罗列了三个十分逼真形象物体,极具标志与讽刺意义;第七句七字为概括结论语,就更加奇妙绝伦到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