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自助游胡同印象京城ldquo

对于北京人来说

想到胡同

总有一种亲近感

胡同自元代始称始建以来

作为北京城市空间的肌理

已有七八百年的历史

历经元明清三代

又历民国和新中国

胡同承载着老北京无尽的记忆

本期,跟着小编来到

京城“三总布”之一的

历史名人扎推的“东总布胡同”

看看曾在那里行走过的人与事

东总布胡同/载岁月洗礼

东总布胡同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街道,元代既已形成,是北京年代久远的胡同之一。明朝属明时坊,因是附近各胡同各铺的总甲所在,故称总捕胡同或总铺胡同。清朝属镶白旗,乾隆时称总部胡同,宣统时以南小街为界,分称东总布胡同、西总布胡同。加之民国三十六年()由原城隍庙街而改称的北总布胡同,构成京城有名的“三总布”。

名人扎堆/深受文人青睐

曾在东总布胡同居住过的历史名人很多,老门牌1号住过我国著名实业家费起鹤,老门牌15号住过著名画家穆家麒,老门牌24号住过我国第一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中国民主同盟中央主席沈钧儒,老门牌19号曾是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小白玉霜的租住地,老门牌23号曾是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史良的居住地,后来,程思远也住过这里,老门牌46号小院先后居住过萧乾、文洁若夫妇及赵树理、张光年、刘白羽等。

东总布胡同10号(现为19号)

东总布胡同10号曾经是外交部俄文专修馆,后改为北平大学俄文法政学院,年又成为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由徐悲鸿担任校长。

年,国家出版总署在此成立。年商务印书馆自上海进京搬到这里。年,人民美术出版社从灯市口搬到这里。年,和商务印书馆同时迁京的中华书局也从西总布胡同7号搬进了东总布胡同10号院。一时间,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人民美术出版社和版本图书馆4个单位都集中在东总布胡同,这个大院也因此被称为“十号大院”。自此,数不胜数的优秀出版物,包括中国第一部汉语字典《新华字典》、中国第一部规范性语文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等都诞生在这里。

东总布胡同22号(现为53号)

东总布胡同22号在民国时期曾为行政院秘书长、北大校长蒋梦麟的住宅。在此之前则是北宁铁路管理局局长陈觉生的宅子。年,北平新闻记者公会搬到了这里。年7月,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成立,22号院又成为全国文协的办公地,也是作协领导和一些作家的宿舍。年,作家协会搬到了同是东总布胡同的46号院(新门牌60号)。在这里,聚集了一批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具影响的作家。其时,茅盾任作协主席,老舍挂名作协副主席,郭小川担任过秘书长。

东总布胡同32号

东总布胡同32号位于胡同中段南侧,已经有多年的历史。年,国家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搬到东总布胡同32号,直到年,岁高龄辞世。走进大门,洋范儿十足的门楼雕饰简洁流畅,院内二层洋楼是黄墙红瓦,属于十分西派的建筑风格。洋楼正对着的就是宽敞的院子,院内生长了5棵大树,围着院子四面长起来,如若是夏天来此必是郁郁葱葱。

人生百态/行当种类繁杂

东城区第一图书馆东总布分馆

除了名人多,这条胡同里曾出现的行业种类也十分繁杂,比如老门牌46号“作家院”,之前叫永盛长油盐店,曾雇佣25人;老59号曾经是惠意职业学校创办的惠意酱园,如今这里经过改造后,成为了东城区第一图书馆东总布分馆;年,卢绮园在老门牌17号创办起玉泉山酿酒公司,是北京最早的酿酒公司……

据说,东总布胡同还有北京城历史上最早的一条马路。原来,在民国二年,当时担任财政总长的周自齐住在东总布胡同。人家觉得一到下雨下雪,胡同里就泥泞不堪,于是自个儿掏腰包,在这条胡同修建了北京城的第一条马路。还在路口设置了交通岗,来往车辆绕岗行驶,民间称“转盘”。

无论从建筑遗存的角度

还是从文化角度来看

有余年历史的东总布胡同

都是北京最好的胡同之一

只可惜,它的历史形态

未能得到完整的保存

不过,即使胡同里

留存的建筑和遗迹不多了

但至少它们曾经存在过

部分内容、照片来自网络

转自:故宫以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dongd.com/hx/8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