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期的湿疹,中医又叫奶癣、胎癣、胎疮、旋耳疮(发于耳周),为发于婴儿的一种湿疮,多见于婴儿之头面部,有时迁延至胸腹背部及四肢。初起形似粟米,或散发,或密集群聚,疹色红赤,搔之即起白屑,其形若癣样。不起泡,不流水者称干敛疮,属风热盛;若皮肤起粟,瘙痒无度,破则流水,浸淫成片,称为湿敛疮,为湿热盛。湿疹多在婴儿出生2~3个月时开始发病,5-6个月重,一般在l~2岁以后,多数奶癣会自然减轻消退。
湿疹导致小儿皮肤瘙痒,会出现烦躁不安,影响睡眠,严重者影响生长发育。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现象提示小儿为明显的过敏体质,易出现过敏性疾病,甚至哮喘,临床观察,严重的婴儿期湿疹,在7-8个月时出现喘息性疾病如喘支几率非常高,BO患儿基本上会有严重的湿疹病史,部分患儿在儿童期甚至成年后出现哮喘,因此必须重视。
西医治疗有内服和外用药物,主要为激素类,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抗组胺类,保湿止痒类,抗生素等,不能从根本上改善过敏性体质,从临床观察看,疗效有限。
中医治疗以改善体质为主,同时可以减轻渗出,止痒,改善症状。传统上即对本病有很多论述,如《圣济总录》曰:小儿体有风热,脾肺不利,或湿邪搏于皮肤,壅滞血气,皮肤顽厚,则变诸癣。或斜或圆,渐渐长大,得寒则稍减,暖则痒闷,搔之即黄汁出,又或在面上,皮如甲错干燥,谓之奶癣。本病小儿体质多属脾肺虚,先天禀赋弱,加上后天营养失调,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水湿停聚郁而化热,湿热相结,蕴于肌肤而致。因此过敏体质的父母,孕前、孕时避免多食辛辣、鱼腥海味等发物,避免情志内伤,肝火内动。
本病的治疗,分外服和內洗,治宜健脾益肺,适当佐以清热利湿,养血祛风止痒,内服药物笔者常用经验方剂:小儿湿疹清解汤(二陈汤合温胆汤加减):陈皮,竹茹,茯苓,白芍,半夏,神曲,苍术,白术,紫草,龙骨,牡蛎,蝉衣,车前草,防风,荆芥。热盛者加导赤散,湿重者加薏苡仁、肉豆蔻,血虚者加当归头;湿疹严重者配合外洗,经验方为:霍香,苍术,生地,黄柏,丹皮,当归,白鲜皮,地肤子,苦参,防风,徐长卿。据情加减,后入白矾6-9g(不要煎煮)煮水洗澡,每日或隔日一次。
临床注意点:
1.本病传统上叫“奶癣”,可以看出,其发病与母乳关系非常密切,因此,母乳喂养的小儿,其乳母必须忌口,降低母乳的致敏性,应严格控制食鱼虾肉蛋奶的摄入,特别是在急性期,饮食应以米面蔬菜及米粥或杂粮粥为主,尽量简单,缓解期可适当添加低致敏的猪肉或鸡肉、蛋黄,症状严重且控制饮食后症状缓解不理想者,可减少母乳的量,适当用小米粥或者低敏的氨基酸奶粉代替。另外,小儿添加辅食时,鱼虾蟹等腥味发性强的水产品及蛋清等尽量延后,建议在2岁后逐渐从少量到多量,从一种到多种的原则添加,除了避免湿疹发作,更是防止年长后导致其他过敏性疾病如鼻炎、哮喘等。
2.温开水洗脸洗身、忌用热水或肥皂清洗患部,如结痂较厚,先用植物油湿润,然后轻轻擦去。
3.患儿不宜穿化纤或毛织衣,也不宜穿着过厚,避免接触羽毛等容易引起过敏的物品。
4.患奶癣较严重的婴儿,很多疫苗接种受限制,在接种疫苗时,需要咨询医师。
5.湿疹渗出破溃严重,可以短时间使用含有激素的药物,但一定在医生指导下应用,防止出现激素依赖性皮炎。药物成分不明确的药物不要使用,特别是“网购神药”,效果特别好的,基本都添加有激素,家长一定慎重选择。
6.特别是计划生育政策放开后,很多家庭面临生育二胎的问题,一胎湿疹重,生育二胎时必须注意孕前和孕期的饮食控制,提前干预会有很好的效果,临床时要注意跟家长交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