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不是万灵药,IP电影是是非非

聂宽冕京华时报

《小时代4》《栀子花开》这两部典型的IP电影本周将上映。自从去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博纳总裁于冬喊出了“未来电影公司都将给BAT打工”这一惊世骇俗的口号后,中国电影逐步进入“网生代”的真相也愈发被揭示出来。业内将年称为“网生代”元年,即基于互联网基因的电影品牌们开始蠢蠢欲动的一年,各种“IP”类电影或涌入市场,或提上日程。那么一年过去了,这些电影表现如何?它们到底是一种品牌意识还是电影创作者缺乏原创力的一种捷径?今天我们就来回顾一年来IP电影的是是非非。

哪些IP受银幕宠爱?

文学类最火歌曲类异军突起

首先,让我们来为读者搞清到底什么是“IP电影”。简单说来,IP就是知识产权,可以是一首歌,一部网络小说、一部广播剧、一台话剧,或是某个经典的人物形象,哪怕只是一个名字、一个短语,把它们改编成电影的影视版权,就可以称作IP了。那么究竟哪些IP最常被改编成电影?

小说类:自带故事网络文学后来居上

小说类因为本身具有故事情节,最易被改编成电影剧本,因此也就成了目前市面上最常见的IP电影种类。这其中又分为严肃文学类和网络文学类。改编自严肃文学类的IP电影其实可算IP电影的基础,像《红楼梦》《大话西游》等都是脱胎于此,而《西游记》已经改编或者即将上映的电影更是不胜枚举,成为当下最火热的电影IP之一。

当代文学也有不少被片商看好,其中麦家的作品《风声》《暗算》已被搬上银幕,未来还有一部《解密》被导演何平看中。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也早被片商收入囊中,第一部已经杀青。今年在上影节收获好评的《烈日灼心》,其实也是改编自厦门作家须一瓜的小说《太阳黑子》。

网络文学虽然诞生较晚,但是在改编成电影的路子上可谓后来者居上。这股风潮由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引领,同年《小时代》持续发酵,此后的《匆匆那年》《何以笙箫默》《左耳》《万物生长》等皆在此列。而在今年的上海电影节期间,《死亡循环》《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盗墓笔记》等一大批网络小说又公布了IP项目的启动。即将上档的《捉妖记》,其实也脱胎自《聊斋》故事中的《宅妖》。但此类电影表现各异,有票房口碑双收者,也有产品合格口碑争议者,不少拍摄此类影片的主创,甚至干脆以“产品经理”自居,对拍出的作品是否符合电影标准并不关心。

节目类:“爸爸”“兄弟”纷纷上银幕

近些年随着真人秀节目的走红,这种类型改编成电影后也票房不俗,甚至一度成为业内


转载请注明:http://www.mdongd.com/hbxzl/6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