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为了取得好票房,互联网公司、院线、电影公司正在开始大数据挖掘和应用的尝试。其中,年、年上映的《小时代》系列电影被认为是我国大数据应用的代表。出品方正是掌控新媒体数据细分用户群体,因此做出合理的运营方案。
《小时代》和《北京爱情故事》两部赚得盆满钵盈的电影,幕后都有某科技提供大数据支持。
“早在投资之前,制作方就委托我们对郭敬明的同名原著在文学网站上的点击量、点击用户身份等关键数据进行了人物画像,并据此分析出影片的观众主体是90后女生。”某科技公司的CEO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乐视影业总裁张昭也坦言乐视也正在利用“大数据”来指定“一定三导”的策略:“我们在投资和发行前以数据定位,分析竞争对手做导航,以网络将观众吸引进入电影院为导流,以及线下体验服务做导购。”“小时代”的微博搜索量是“致青春”的八倍。我不仅能说出具体数字,我还知道是什么样的人搜索了《小时代》,针对不同的群体具体怎么做营销。现在早已不是盲目做电影的时代了,一切以数据说话。”
在年,乐视为上映的《小时代》做出最精准的预测和分析。通过数据分析,该片40%将是高中生,他们是郭敬明以及杨幂等主创的忠实粉丝,是《小时代》的冲动型消费者;30%是白领,他们生活在“玻璃缸”时代,对《小时代》感同身受,是营销导航的重点;另外20%则是大学生,他们是非核心消费者,但是能够通过传播获得更多影响力的受众;另外10%则为目前观影的年龄在26~35岁之间的主体观众,他们是需要消除顾虑,扩大外延的群体。
《小时代1》上院线之后,强大的大数据系统发现观众对郭敬明的导演功力有质疑,而此时《小时代2》已经拍完。综合大数据结果,出品方建议《小时代2》在“七夕档”上院线,因为如果等待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