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癬的中医治疗

北京中科刘云涛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手足癬

为手、足部的浅部真菌性皮肤病。以手、足部皮肤起丘疹、丘疱疹、水疱、脱皮、皲裂,自觉瘙痒,反复发作为特征。夏季多发,在我国南方气候温暖潮湿地区更易于发病。手癬相当于中医的“鹅掌风”,足癬相当于中医的“脚湿气”,俗称“臭田螺”。

一、病因病理

1.西医病因病理

手足癣的致病菌主要是毛癣菌属和表皮癣菌属,常见的有红色毛癣菌、须癣毛菌、絮状表皮癣菌和玫瑰色毛癣菌,其他少见的有断发毛癣菌铁锈色小孢子菌以及白色念珠菌等。由密切接触感染。手、足部皮肤角质层厚,角蛋白为皮肤真菌寄生的营养物质,加之手足部汗腺丰富,出汗多,掌跖部皮肤缺乏皮脂腺,因而缺乏抑制真菌生长的脂肪酸等,均为皮肤真菌生长、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

2.中医病因病机

外感风、湿、热邪,蕴积手、足部肌肤。风热盛者多表现为丘疹、瘙痒、脱屑;脾胃经湿热下注,或久居湿地,水浆浸渍,感受湿毒而致水疱瘙痒,渗流滋水;病久化燥伤血,气血不能荣润,皮肤失养,则皮肤肥厚、燥裂、瘙痒。

二、临床症状

1.足癬

多见于成年人,男女皆可发病。夏秋季加重,冬春季减轻。密切接触传染。常迁延多年不愈。按其皮损表现可分为以下三型,或单独出现,或各型同时交替出现。

(1)水疱型:多发生在趾间、足跖及其侧缘。皮损为聚集或散在的深在性皮下水疱,壁厚发亮,感觉瘙痒。数天后干燥脱屑或融合成多房性水疱,撕去疱壁可露出蜂窝状基底及鲜红色糜烂面。

(2)浸渍糜烂型:发生于趾缝间,尤以4、5趾间多见。表现为趾间潮湿,皮肤浸渍发白,如将白皮剥去,基底呈鲜红色,可有少量淋巴液。瘙痒剧烈。此型易继发感染,并发急性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及丹毒。

(3)鳞屑角化型:以足跟、足跖及其侧缘多见。角质层增厚、粗糙、脱屑、干燥。冬季易发生皲裂,疼痛明显。本型多见于病程长、年龄大的患者。

2.手癬

临床表现与足癣类似,但分型不如足癣明显。皮损初起为掌心或指缝水疱或掌部皮肤角化脱屑、起水疱。水疱破后干涸,叠起白屑,中心向愈,四周继发水疱,并可延及手背、腕部。自觉瘙痒,反复发作手掌皮肤肥厚、皲裂疼痛。损害若侵及指甲,可使甲板增厚或萎缩翘起,色灰白而成甲癣(灰指甲)。

三、治疗

西医治疗首选各种抗真菌药物。一般以外治为主,重症和反复发作、病久者可采用内外兼治、中西医结合治疗。

1.中医治疗

(1)中药口服

①湿热蕴结证

证候:皮疹以水疱、丘疱疹、糜烂为主,局部红赤肿痛;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消肿。

方药:萆薢化毒汤合五神汤加减。

②血虚风燥证

证候:皮疹以角质层肥厚、干燥、脱屑、皲裂为主,自觉疼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养血祛风。

方药:当归饮子加减。

(2)中药泡脚

根据不同体质选用不同配方泡脚。

四、预防与调护

1.保持手足部清洁干燥。

2.注意个人、家庭及集体卫生,尽量不穿公用拖鞋,不共用洗脚用具。

3.患者穿过的鞋、袜最好用开水烫洗,或阳光下曝晒。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mdongd.com/hbxzl/36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