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大戟
大戟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李时珍说:“其根辛苦,戟人咽喉,故名。”以上所述均指大戟科大戟而言。《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九七七年版(一部)将本品改称为京大戟,主要是与茜草科的红大戟相区别,以免混淆。
邱钜《尔雅》,红芽大戟《小儿药证直诀》,紫大戟《三因方》,下马仙《纲目》,京大戟《江苏南部种子植物手册》,乳浆草《植物名实图考》,龙虎草、九头狮子草、将军草、膨胀草、黄花大戟、黄芽大戟、千层塔、搜山虎、 穿山虎《中药大辞典》。
本品为大戟科植物大戟的干燥根。
多年生草本。根圆柱状,长20-30厘米。直径6-14毫米,分枝或不分枝。花期5-8月,果期6-9月。
生于山坡、灌丛、路旁、荒地、草丛、林缘和疏林内。
主产江苏南京、扬州、山西太原、安徽滁州、江西信州,此外,四川、江西、广西等地亦产。
秋、冬二季采挖,洗净,晒干。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醋京大戟取净京大戟,照醋煮法(通则)煮至醋吸尽。每kg京大戟,用醋30kg。
本品呈不整齐的长圆锥形,略弯曲,常有分枝,长10~20cm,直径1.5~4cm。表面灰棕色或棕褐色,粗糙,有纵皱纹、横向皮孔样突起及支根痕。顶端略膨大,有多数茎基及芽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类白色或淡黄色,纤维性。气微,味微苦涩。
均为统货,不分等级;本品呈不整齐的长圆锥形,略弯曲,常有分支,长10-20cm,直径1.5-4cm.表面灰棕色或棕褐色,粗糙,有纵皱纹、横向皮孔样突起及支根痕。顶端略膨大,有多数茎基及芽痕。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类白色或淡黄色,纤维性。气微,味微苦涩。以条粗,断面色白者为佳。
苦,寒;有毒。归肺、脾、肾经。
泻水逐饮,消肿散结。用于水肿胀满,胸腹积水,痰饮积聚,气逆咳喘,二便不利,痈肿疮毒,瘰疬痰核。
水分不得过11.0%(通则第二法)。
浸出物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通则)项下的冷浸法测定,用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8.0%。
含量测定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通则)测定。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大戟二烯醇(C30H50O)不得少于0.60%。
▼更多精彩推荐,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