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安国出了个开国将军殷希彭,安国的药都名号源远流长,从这里走出来的殷希彭侠骨仁心,救死扶伤,在根据地的医校里挑梁担大任。从抗战时期到解放战场,再到共和国建立之后,他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殷希彭从担任白求恩医校教务长开始,一步步走上了领导岗位。从教务长到副校长、校长,再到军区卫生部长,领导管理方面的工作越来越多,但他始终没有脱离教学第一线。
在艰苦的游击环境之下,白求恩医校从年9月开学至抗战胜利,一共出了23期毕业生,还开办了妇产科班、在职老干部进修班,毕业生人数有余人,为八路军培养了一大批卫生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干部,这一批医务工作者成为解放战争时期和共和国成立后卫生事业中的骨干力量。这一时期是医校的创建时期,也是校史上最辉煌的时期,殷希彭作为白校的杰出代表和首功者,当之无愧。
年3月,殷希彭任晋察冀军区卫生部长,同时在以白求恩医校为骨干组建的华北医科大学出任校长。抗战胜利后,晋察冀军区机关迁入张家口市,殷希彭领导军区卫生部接收张家口市日伪卫生机构,接管当地城市卫生事业。同时,他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吸收原张家口蒙疆中央医学院的医生、教师及其他卫生人员参加八路军的工作,其中包括很大比例的日本人士。为了扩大白求恩医校的规模,培养更多的医务人才,殷希彭还在《晋察冀日报》上刊登招生广告,招收地方青年到校学习,这是医校成立以来第一次大规模地直接向地方招收知识青年。仅仅一年多的时间里,白校出了名毕业生,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战场。
当年的解放战场枪林弹雨,解放军战士流血牺牲,殷希彭把医疗卫生事业当做自己的战场,奔波着、忙碌着,医院,接受伤员。除此之外,他还提出一个新的想法——
殷希彭提出抽调外科医生充实前方手术队。他说:“仗越打越大,每次战役一打响,就会产生大批伤员。白求恩已经给我们创造了经验,我们要学习白求恩!技术力量不足是当前卫生工作的突出矛盾,解决矛盾的办法就是把技术力量适当地集中到最急需的地方。我们的办法就是要扩大手术队,在人员物资上加以充实,开展第一线救治工作,不能只在后方等病人。”他的意见得到卫生部其他领导同志一致赞同。于是,各医院和白求恩医校抽调一部分外科专家和外科医生,充实到各个手术队,加强第一线救护力量;同时,各纵队、旅卫生部也都成立了手术队。一系列改革方案落实到位,我军的医疗救治水平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年5月,晋察冀军区与晋冀鲁豫军区合并,组成华北军区,同年9月,华北人民政府正式成立。从这时起到共和国成立,殷希彭当选为华北人民政府委员,出任政府卫生部部长,主要负责地方卫生工作,同时仍在华北军区兼任卫生部副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他改任华北军区后勤卫生部部长兼政务院华北事务部文教组副组长。年至年,他又在当时的华北行政委员会任委员、兼文教委员会副主任、兼卫生局局长,仍兼任华北军区卫生部长。
回想年早春,北平迎来的真正的春天。1月31日,人民解放军进入古都北平,北平宣告和平解放。万物复苏的季节,也是传染病最为肆虐的时段,为了有效控制和战胜已经出现的传染病,年3月1日《人民日报》刊登殷希彭撰写的防病科普文章。文章开头这样写道:“能够传人的病叫传染病。比如张三有病,李四和他接近了一下,就也发同样的病,这就是张三传染了李四,李四得了传染病。结核、癣疥、疟疾、天花、伤寒、霍乱……全都是传染病,大家也都知道。可是,为什么会传染?怎样传染?怎样才能不传染?就不一定知道很多。下面就将这三个问题说一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正式成立之时,为使广大军民免除疫病侵害之苦,卫生部长亲笔撰写防病科普文章,刊登在中共中央的机关报上。
北平和平解放以后,殷希彭带领华北人民政府卫生部进入北平。进城后,殷希彭要求机关同志每年拿出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深入一线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同时,还要注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环境。殷希彭领导华北军区卫生部大力加强基层卫生建设,健全厨房与膳食卫生管理制度、环境卫生制度、水源卫生制度、带菌者与慢性病管理制度、新兵体检制度等,使部队的卫生管理进一步实现制度化。他还发动部队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围绕部队中心任务,大力做好卫生保障工作。
为此,卫生部召开专门会议,制定有效措施,还为培养骨干专门开办了防疫保健轮训班,医院的教授亲自讲课,分4期共轮训团以下卫生工作骨干八十余人。由于领导重视,措施得力,迅速扑灭部队分散发现的传染病,有效预防战后传染病大规模流行传播。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老话放在当年也是一样。医院的建设,在这方面,他又留下了怎样的故事?
年12月,军区颁布《医院医务工作暂行条例》,随后,机关、部队各类卫生人员的工作职责、医疗护理操作规程相继制定实行,为卫生工作的正规化建设打下了基础。年3月,为了提高医疗工作质量,全区卫生行政工作会议上提出执行“三个医疗制度”的要求,即计划治疗制、科主任负责制、保护性医疗制。“三个医疗制度”的基础是贯彻全心全意为伤病员服务宗旨,样板是原苏联医学的经验基础,它的积极意义在于提高治疗工作的计划性,促进各类人员的专业学习,规范和统一各项工作程序,转变不负责任的医疗作风。计划治疗制规定:医务人员必须钻研业务技术,实行主动地、有计划地治疗;科主任负责制要求在科主任统一集中领导下,做到全体人员的科学分工和集体负责的一致性;保护性医疗制规定了全体人员必须严格按照病人的客观要求,充分利用一切能促使疾病好转的因素,完成以医疗为中心的使命。三个制度互为因果,互相联系,三位一体,各医院在贯彻执行的过程中充分发动群众,医院各类人员的积极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由于这三个制度的内在医院管理要求来评价,也不失为一种先进的医疗制度,因此,其中一些做法传承至今,医院中贯彻执行。
医院干部数量不足、质量不高、骨干薄弱、专科干部缺乏的实际状况,卫生部采取扩大教学机构,制定教学计划,加强在职训练等措施,为向专科方向发展,推动卫生干部队伍素质的提高发挥了积极作用。卫生部充分发挥京、津地区的技术优势,以“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培训干部。几年当中,卫生部派出上百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进修,在专家指导下学习新业务、新技术;同时,聘请院外专家作为特约医师定期来院查房、会诊、参加手术,达到请一个专家带动一个科室或几个专业的作用;此外,还派出医院和军医大学进行系统进修。
早在战争年代,殷希彭就十分重视编印医学书刊。书是经验教训的总结,是随时随地的老师,可以为卫生人员在职学习提供条件。部队进城后,各方面条件大为改善,卫生部加快了编印、翻译医学书籍的进度。到共和国成立初期,一整套包括基础医学和临床各科的教程和参考书已经分发到华北军区各个卫生干部的手中。
年5月,殷希彭就任第一军医大学校长。年,他被授予少将军衔。在第一军医大,殷希彭提出政治、军事、技术三位一体的教育方针。为实现这一方针,学校领导在抓紧制度建设、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下最大力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出建立一支老中青结合师资队伍的目标。为此,学校除继续招聘中外名家高手来校工作之外,决定将参加抗美援朝的几十名高校优秀毕业生和本校第一批五十多名本科优秀毕业生留校任用,同时加强对在校老师的培训,凡是战争年代作出贡献而只有短学制学历的教师,均有计划地派出进修,或办培训班为他们进行“补课”,还争取一切机会派留学生出国深造。殷希彭多次强调:学校必须采取积极措施,留住教师的心;要充分发挥他们专长,使他们有用武之地;要照顾好他们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学校的教师队伍得到快速发展,教学质量也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为了借鉴外国先进经验,殷希彭访问了苏联,考察了苏联军事医学科研和教育。回国后,他向中央军委呈报关于培养军事医学人才的建议报告。在他的支持之下,第一军医大学建立起中国第一个航空医学系,由生理学教授陈定一任系主任,聘请苏联专家波波夫来校任教,主讲航空生理,为我军培养了第一批航空医学人才。与此同时,学校还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防原子放射医学系,为我国培养出第一批放射医学毕业生。学校还调整了课程设置,在全体学生中增设战时卫生勤务和三防课程,使得学校教育更加适应了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年,第一军医大移交地方,殷希彭调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后升任院长。在军事医学科学院,他特别注意团结专家教授,充分发挥他们在工作中的积极性。为了更好地在岗位上做出贡献,年近花甲的殷希彭利用一切业余时间学习新科学、新知识。
年,殷希彭受命主持召开全国老年慢性气管炎防治会议。会议结束的那天午夜,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殷希彭和与会代表,对会议给予很高评价。
年1月,殷希彭带病主持全军防治老年慢性气管炎工作汇报会。几十天后,他的病情突然加重,被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发生癌变,立即做了手术。殷希彭住院期间,医院住院的聂荣臻元帅亲自到病房看望他,并送来一根老挝领导人赠给自己的藤条手杖。这年9月,殷希彭出院,依然坚持每天上班,还出席了在保定召开的北京地区洋金花治疗慢性气管炎协作会议。
作为一位病理学教授,殷希彭非常清楚自己的病情,此时的他更加珍惜已经不多的工作时间,半年一次的定期复查被他一再推迟。年初,殷希彭出现身体轻微摇摆,走路不稳的症状,他依然坚持天天工作。10月4日,医院检查,结果为胃癌扩散,脑弥漫转移。此后,他的病情不断恶化,时常出现昏迷状态。病危之际,医院看望,并坐在床边静静等他醒来。聂帅叮嘱医生尽一切力量抢救,并通知在京的晋察冀根医院看望殷希彭。
年12月5日,殷希彭的心脏永远停止了跳动。
殷希彭,他一生救死扶伤,教学授课,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为伤病员实现了恢复健康的心愿。但是,直到斯人已逝,他自己还有个心愿一直没有完成——年,殷希彭在保定主持工作会议时专程回到母校河北大学参观。他的儿子殷子烈回忆说:父亲回来之后非常高兴,为自己的母校而自豪。之后,殷希彭一直想要再回一次学校,但一直没有成行,直到被癌症夺去生命。
年初,殷希彭的外孙李杜生专门请人制作了殷将军的半身铜像,连同白求恩赠送给他的一口木箱,一起捐献给河北医科大学。这所学校的前身,正是殷希彭曾经就读的河北大学医学系。李杜生说:外公在七七事变的时候参加了八路军,他已经离开学校八十多年,铜像捐献给学校,等于殷将军再次回到学校,永远和他的母校在一起。
出处|乐听
编辑|苏 静
责编|武春霞 王宗志
编审|胡振江 杜根军
杰出的军事教育家——河北籍开国将军孙毅(上)
杰出的军事教育家——河北籍开国将军孙毅(下)
毛泽东“钦点"的延安城防司令一一河北籍开国将军白志文
春风化雨润军心的政工干部一一河北籍开国将军鲍奇辰
建功立业为人民一一河北籍开国将军崔建功
从“红医将领”到首任空军后勤部长一一河北籍开国将军谷广善(上)
从“红医将领”到首任空军后勤部长一一河北籍开国将军谷广善(下)
朝鲜战场上的飞虎师师长一一河北籍开国将军江潮
优秀政治工作领导者一一河北籍开国将军江峰
统帅部的作战室主任一一河北籍开国将军张清化
从开国少将到总参上将一一河北籍开国将军徐信
从太行山走出的共和国首任核司令一一河北籍开国将军张蕴钰
从游击队长到开国将军一一河北籍开国将军宗凤洲
从清华学子到军旅音乐家一一河北籍开国将军李伟
诗剑征程为国为民一一河北籍开国将军刘秉彦(上)
诗剑征程为国为民一一河北籍开国将军刘秉彦(下)
冀中回民支队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一一河北籍开国将军刘世昌
赤胆忠诚航天梦一一河北籍开国将军刘有光(上)
赤胆忠诚航天梦一一河北籍开国将军刘有光(下)
意气风发的装甲兵少将一一河北籍开国将军麻志皓
拉起十万队伍的冀中抗日名将一一河北籍开国将军孟庆山
“精明强干”的“猛将”一一河北籍开国将军王猛
潜伏敌营十八年的传奇卧底英雄一一河北籍开国将军王启明
足智多谋的“潜伏者”一一河北籍开国将军王兴纲
能文能武屡建功勋一一河北籍开国将军王砚泉(上)
能文能武屡建功勋一一河北籍开国将军王砚泉(下)
最“牛”参谋长一一河北籍开国将军王蕴瑞
从共产国际归来的军事教官一一河北籍开国将军王智涛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白癜风的治疗过程白癜风的治疗过程